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西推覆构造系统对金银及多金属矿床的控制 被引量:4
1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3 位作者 彭少梅 冯向阳 邵兆刚 王建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22-32,共11页
粤西推覆构造系统主要形成于海西—印支期 ,构造型式属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 ,扩展方式为前展式 ,外来系统为前震旦系、震旦系和塞武系 ,原地系统为泥盆系、石炭系 ,次级逆冲断裂带多为上陡下缓的犁状形态。在横剖面上推覆构造系统中的构... 粤西推覆构造系统主要形成于海西—印支期 ,构造型式属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 ,扩展方式为前展式 ,外来系统为前震旦系、震旦系和塞武系 ,原地系统为泥盆系、石炭系 ,次级逆冲断裂带多为上陡下缓的犁状形态。在横剖面上推覆构造系统中的构造带组合较齐全 ,且不同的构造带、构造部位成矿和控矿的作用不同 ,可分为 :①断坪滑覆带中的矿床———新榕锰矿及银铅矿化 ;②推覆隆起韧性剪切带中的矿床———河台金矿 ;③断坡突起韧性剪切带中的矿床———大沟谷金矿 ;④推覆褶皱—冲断带中的矿床———大降坪硫铁矿 ;⑤盆内褶断带中的矿床———石径金矿 ;⑥前缘剥离拉伸带中的矿床———长坑金银矿 ;这些不同类型的矿床所具有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表明除地层岩性外推覆构造系统对该区金银及多金属矿的成矿和控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系统 控矿作用 多金属矿床 贵金属矿床 成矿作用 形成时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Pb-Zn-Ag-Cu矿床新类型:成矿基本特征与构造控矿模型 被引量:159
2
作者 侯增谦 宋玉财 +11 位作者 李政 王召林 杨志明 杨竹森 刘英超 田世洪 何龙清 陈开旭 王富春 赵呈祥 薛万文 鲁海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44,共22页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坪、玉树及沱沱河地区,广泛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矿床在内的大量新生代Pb、Zn、Cu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均产于该高原东缘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主体赋存于第三纪前陆盆地内部,以沉积岩容矿,与岩浆活动无关,受...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坪、玉树及沱沱河地区,广泛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矿床在内的大量新生代Pb、Zn、Cu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均产于该高原东缘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主体赋存于第三纪前陆盆地内部,以沉积岩容矿,与岩浆活动无关,受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制,显著区别于世界已知的各类以沉积岩容矿的贱金属矿床。研究表明,伴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而产生一系列逆冲断裂系,将前陆盆地侧缘的中生代地层切割成叠置的构造岩片,并推覆叠置于盆地沉积地层之上,形成单冲式或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并控制了Pb-Zn-Ag-Cu矿床的形成与发育。根据逆冲推覆构造控矿式样和矿化特征,可以识别出4种矿床式:①产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前锋带“构造穹隆+岩性圈闭”内的金顶式Zn-Pb矿床;②受控于前锋带冲起构造的河西-三山式Pb-Zn-Ag-Cu矿床;③产于主逆冲断裂带派生-的次级断层或平移断层内的富隆厂式Ag-Cu或Cu矿床;④产于主逆冲断裂上盘灰岩层间破碎带内的东莫扎抓式Pb—Zn矿床。这些矿床的矿体多受不同级次的断裂控制,多孔砂岩、白云岩化灰岩及构造破碎带是有利矿化部位。多数矿体显示开放空间充填成矿特点,少数显示层控性,属后生成矿。金属矿物组合主要为低Fe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组合及低温Cu硫化物(黝铜矿系列为主)+Ag硫化物(辉银矿、黝银矿、汞银矿)+方铅矿±闪锌矿组合,脉石矿物组合主要为方解石+重晶石±萤石±白云石±天青石,局部见沥青。成矿流体以盐水体系为主,盐度w(NaCleq)变化于1%~28.0%之间,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80~190℃,显示盆地卤水±大气降水的特点。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对矿床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其深部拆离滑脱带可能是流体流长距离侧向迁移的优选通道,主逆冲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Pb-Zn-Ag-Cu矿床 成矿特征 构造控矿模型 逆冲构造系统 碰撞造山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拉萨地块北部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被引量:20
3
作者 吴珍汉 叶培盛 +1 位作者 胡道功 刘琦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4-80,T005,共8页
拉萨地块北部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NLT),由前锋纳木错构造带、根部安多—伦坡拉构造带和底部滑脱构造带所构成。前锋纳木错构造带总体呈WNW向展布,由20多条向北倾斜的逆掩断层、宽阔的韧性剪切带、4条蛇绿岩片带与大量不同类型的... 拉萨地块北部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NLT),由前锋纳木错构造带、根部安多—伦坡拉构造带和底部滑脱构造带所构成。前锋纳木错构造带总体呈WNW向展布,由20多条向北倾斜的逆掩断层、宽阔的韧性剪切带、4条蛇绿岩片带与大量不同类型的构造岩片所组成。根部安多—伦坡拉构造带位于班公—怒江缝合带中段,由3条WNW向一近EW向逆冲断裂带、宽阔的蛇绿混杂岩岩片与已发生褶皱的古近纪盆地所组成。底部为中上地壳滑脱带,对应于15~30km深处的高导层,主要由蛇绿岩和构造岩组成。NLT推覆距离达120~150km,主要形成时代为古近纪晚期—新近纪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逆冲构造系统 逆掩断层 蛇绿混杂岩 深部滑脱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煤田构造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0
4
作者 曹代勇 徐浩 +3 位作者 刘亢 魏迎春 占文锋 王信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0-427,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位于华北陆块和秦祁昆山造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过渡带内,特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使其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程及特殊的煤田构造格局。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由贺兰山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和六盘山东麓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组成...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位于华北陆块和秦祁昆山造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过渡带内,特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使其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程及特殊的煤田构造格局。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由贺兰山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和六盘山东麓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组成,具有"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煤田构造格局的形成演化及区域构造控制因素,本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煤田勘查资料,恢复了本区自晚古生代以来的沉降抬升史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印支期:研究区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燕山期: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喜马拉雅山期:北部受北西西-南东东向拉张应力,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煤田构造格局的形成与区域构造的演化的关系,强调北段贺兰山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形成与阿拉善地块的向东挤出逃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煤田构造 贺兰山逆冲构造系统 六盘山东麓逆冲构造系统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黔南坳陷构造变形特征及稳定区块评价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伟锋 周维维 徐政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5-261,共7页
根据油气战略选区的需要,完成了野外地质考查、构造平衡恢复、构造格局及演化以及原型盆地分析,认为黔南坳陷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四堡、晋宁、广西、印支,燕山等主要构造运动,以及三期成盆与四期盆山转换过程,使得坳陷构造变形与油气分... 根据油气战略选区的需要,完成了野外地质考查、构造平衡恢复、构造格局及演化以及原型盆地分析,认为黔南坳陷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四堡、晋宁、广西、印支,燕山等主要构造运动,以及三期成盆与四期盆山转换过程,使得坳陷构造变形与油气分布非常复杂.坳陷由铜仁—三都、贵阳—镇远、紫云—罗甸3条边界深大断裂围限大致呈三角形.东部边界铜仁—三都断裂近南北向展布,呈弧形向西凸出,为一条断面西倾的逆冲断裂;西北部边界贵阳—镇远断裂,北东走向,断面近直立,性质为右行压扭;西南部边界紫云—罗甸断裂,北西走向,断面近直立,性质为左行压扭.坳陷内主要发育多个近平行、大致等间距分布的南北向褶皱冲断构造带,伴生发育多条近东西向的正断层,南北边界断裂附近见少量北东和北西向断裂构造.这些构造在平面上的组合关系表明,它们是在由东向西冲断推覆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有成因联系挤压构造系统.挤压变形强度东强西弱,是一个典型的冲断推覆构造系统,可以明确划分为东段变形强烈的根带、变形较强的中带和西部变形较弱的锋带等3个变形区.坳陷东北部强烈隆升,西南部持续沉降.长顺—三都一线以南地区沉降幅度大,沉积地层厚度巨大,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是油气保存条件有利地区.利用构造变形强度指数,结合地层发育等特征定性定量评价了构造保存条件,优选了6个一类勘探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南坳陷 冲断构造系统 雪峰山隆起 稳定区块 油气保存条件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9
6
作者 庞崇友 张亚东 +1 位作者 王静 武铁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4-285,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是西缘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该区的地下构造模式由于受地下构造复杂与地震资料品质差的影响长期以来缺乏清晰的认识。通过地表地质、大量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纵向上以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上古生界煤系...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是西缘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该区的地下构造模式由于受地下构造复杂与地震资料品质差的影响长期以来缺乏清晰的认识。通过地表地质、大量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纵向上以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上古生界煤系区域性滑脱层为界,将该区划分为上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和下部的原地系统。前者断裂、褶皱发育,由6个逆冲席组成,横向分带性特征明显,自西向东划分为逆冲推覆构造主体、前缘过渡带、前缘带三个带;后者构造变形较弱,总体为西倾单斜,局部地区发育完整背斜圈闭。前缘过渡带、前缘带及原地系统勘探目的层众多,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好,勘探前景较好;逆冲推覆构造主体目的层已裸露,油气生成与保存条件较差,勘探潜力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模式 滑脱层 逆冲构造系统 原地系统 勘探前景
下载PDF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华 刘红旭 王润红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5-72,80,共9页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阶段 ,并具有分期演化的幕式特征。在时间演化序列上 ,可分出造山前期 (T3)、造山主期 (J1~J3)和造山后期 (K1)等 3个阶段。构造变形方面 ,燕山板内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格局为一大型逆冲...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阶段 ,并具有分期演化的幕式特征。在时间演化序列上 ,可分出造山前期 (T3)、造山主期 (J1~J3)和造山后期 (K1)等 3个阶段。构造变形方面 ,燕山板内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格局为一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呈前展式扩展 ,造成的地壳缩短量可达 44 1 %。动力变质作用以高压动力变质为特征 ,发育高压动力变质岩(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 ) ,形成于构造应力集中的逆掩断层上盘 ,由中 上地壳长英质岩石转变而成。岩浆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中酸性岩石组合 ,其中岩石类型、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及所反映的构造运动强度均具有一定的特征。在造山带形成过程中伴生 3期同造山磨拉石 :杏石口期磨拉石 (T3x)、后城期磨拉石 (J3h)和青石砬期磨拉石 (K1q)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燕山板内造山带 时间演化序列 逆冲构造系统 高压动力变质岩 三叠世
下载PDF
云南白秧坪银多金属矿集区硫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邹志超 胡瑞忠 毕献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61-562,共2页
滇西兰坪中新生代盆地蕴藏有丰富的铜、银、铅、锌、锶、钴等矿产资源,尤以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闻名于国内外。近几年,在该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前景可观的银铜钴矿床,白秧坪银多金属矿集区就是其中之一,初步估算其银储量为4599吨。
关键词 白秧坪 矿集区 银多金属 兰坪盆地 铜钴矿床 中新生代盆地 硫同位素组成 超大型铅锌矿床 逆冲构造系统 金顶铅锌矿床
下载PDF
封面故事
9
作者 陈宣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甘肃榆木山前的油气显示。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填图发现祁连山北缘榆木山地区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右行走滑断裂及走滑双重构造。深地震反射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浅层构造解释,验证了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存在,榆木山构成孤立飞来峰。构造... 甘肃榆木山前的油气显示。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填图发现祁连山北缘榆木山地区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右行走滑断裂及走滑双重构造。深地震反射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浅层构造解释,验证了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存在,榆木山构成孤立飞来峰。构造关系分析认为与飞来峰形成有关的主期逆冲推覆的时限大致为早白垩世早期,反映了在新生代印度—亚洲碰撞之前存在一期强烈的晚中生代构造挤压事件。榆木山飞来峰之下发现早白垩世盆地油气显示,扩展了该地区油气前景。这项由陈宣华研究员主持的成果获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年度优秀科技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构造系统 早白垩世早期 中国地质科学院 封面 野外地质调查 走滑双重构造 大地电磁测深 油气显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