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犯独立性”视域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明知”的认定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曼莎 徐翕明 《特区经济》 2023年第8期135-139,共5页
计算机技术的迭代发展建构起了一个与现实物理空间完全不同的空间——虚拟互联网空间,此空间内的帮助行为因互联网的特殊属性而发生了异化,呈现出帮助对象不固定、帮助者与受助者意思联络趋弱或无意思联络、帮助行为独立化程度高等特点... 计算机技术的迭代发展建构起了一个与现实物理空间完全不同的空间——虚拟互联网空间,此空间内的帮助行为因互联网的特殊属性而发生了异化,呈现出帮助对象不固定、帮助者与受助者意思联络趋弱或无意思联络、帮助行为独立化程度高等特点。面对这一变化,以共犯从属性说为根基的“量刑规则说”或“帮助行为正犯化说”均难以对网络帮助行为的可罚性作出合理解释,只有坚持共犯独立性说,对行为人的犯罪情节进行独立的刑法评价,并将行为人对自身行为效果的认知作为认定主观故意的唯一根据,再通过制定具体的推定规则以审查意思联络较弱时的“明知”,才能解决司法实践面临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犯独立性说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推定明知 审查规则
下载PDF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明知”之扩张趋势及其限缩 被引量:6
2
作者 陈俊秀 岳美莲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0-36,共7页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为遏制网络犯罪高发态势而设立的,该罪的主观要素立法上规定模糊,司法上逐渐扩张适用。为避免过度刑法化的隐患,有必要对该罪的主观明知予以理论反思。本罪“明知”内容为“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此处的...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为遏制网络犯罪高发态势而设立的,该罪的主观要素立法上规定模糊,司法上逐渐扩张适用。为避免过度刑法化的隐患,有必要对该罪的主观明知予以理论反思。本罪“明知”内容为“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此处的“犯罪”特指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的行为,不涉及有责性。“明知”程度应采取“确切知道”的判断标准。已确立的“推定明知”规则存在推定明知出罪情形缺失、被告人反驳标准不明、推定或然性风险较大等问题。鉴于此,推定明知应以一般人的认识为基础,结合特定行为人的认识能力,以客观的多项基础事实为根据判定。推定明知不得进行“二次推定”以降低推定的或然性,对于被指控者的反驳达到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时,即应当重新考虑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的推定是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主观明知 推定明知 限缩适用
下载PDF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之构成要件的判断路径探析——以提供虚假审计报告为例
3
作者 王军 《中国注册会计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106,共4页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是依据刑法第229条规定,承担验资、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行为所涉及罪名,但长期以来,无论是注册会计师执业实践中,还是在司法审判实务中,对于如何构成主观故意、“明...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是依据刑法第229条规定,承担验资、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行为所涉及罪名,但长期以来,无论是注册会计师执业实践中,还是在司法审判实务中,对于如何构成主观故意、“明知”,尤其是哪些情形下可构成“推定明知”有一定的争议,文章具体分析了可以或不能构成“推定明知”的详细情形,希望能借此推动对该罪名严格犯罪构成上的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证明文件罪 虚假审计报告 推定明知 明知
下载PDF
论刑法中的明知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德法 魏璐瑶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我国刑法总则和分则都有关于明知的法律规定,二者虽然不能等同,但并无实质差异。明知包含可能知道,不包含应当知道,明知是故意犯罪的前提。明知作为一种主观心理状态,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表象和被告人供述以外的其他证据来认定。达不到... 我国刑法总则和分则都有关于明知的法律规定,二者虽然不能等同,但并无实质差异。明知包含可能知道,不包含应当知道,明知是故意犯罪的前提。明知作为一种主观心理状态,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表象和被告人供述以外的其他证据来认定。达不到认定标准可以进行推定,推定包括事实推定和法律推定两种,事实推定是一种重要的推定方式,司法解释中的应当知道大都是通过事实推定得出的结论。应当知道不意味着确知,还包含可能知道。如果行为人能举证推翻就是不知道。把握明知标准有助于合理定罪量刑,实现罪责刑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知 应当知道 可能知道 明知故犯 推定明知
下载PDF
毒品犯罪主观明知之辨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司冰岩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1期82-85,共4页
近年来毒品犯罪持续高发,认定毒品犯罪成立的前提之一是要求行为人明知犯罪对象是毒品,但并不要求明知毒品的种类、化学成分等具体性质。鉴于行为人往往不会主动供述其明知是毒品而犯罪,因此对推定明知的把握就至关重要。推定明知应排... 近年来毒品犯罪持续高发,认定毒品犯罪成立的前提之一是要求行为人明知犯罪对象是毒品,但并不要求明知毒品的种类、化学成分等具体性质。鉴于行为人往往不会主动供述其明知是毒品而犯罪,因此对推定明知的把握就至关重要。推定明知应排除合理怀疑,并且对明知进行辨析时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也应结合经验法则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品犯罪 明知内容 推定明知 经验法则
下载PDF
网络直播售假之刑事认定 被引量:3
6
作者 孔雁 牟莉 《人民检察》 2022年第S01期32-35,共4页
网络直播销售行为涉及主体更多元、法律关系更复杂,使得网络直播售假案件的打击难度也更大。关于网络直播带货中主播的法律地位,相关法律规范的认定不统一,应具体结合不同带货模式进行分析判断,实践中最为常见的是流量主播为商家带货的... 网络直播销售行为涉及主体更多元、法律关系更复杂,使得网络直播售假案件的打击难度也更大。关于网络直播带货中主播的法律地位,相关法律规范的认定不统一,应具体结合不同带货模式进行分析判断,实践中最为常见的是流量主播为商家带货的模式。该种模式下,若带货主播具有未履行审查义务,存在覆盖商标、商品链接以代号表示、删除直播回放等异常行为,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对外销售,曾因售假被处罚后又销售同一种假冒商品等情形,则可推定其明知销售的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该类案件中,除行为人供述外,一般缺少据以定罪的直接证据,须充分运用间接证据构建论证逻辑认定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直播带货 主播 售假行为 推定明知 法律地位
原文传递
浅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中“明知”的认定——基于一个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郭艳媚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32-34,共3页
"明知"在现行刑法的总则和分则中都有体现,对"明知"的理解直接关系到能否成立特定犯罪。然而对这一主观心理状态的认识一直是司法实践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如何认定行为人"应当知道"。笔者试从检察工... "明知"在现行刑法的总则和分则中都有体现,对"明知"的理解直接关系到能否成立特定犯罪。然而对这一主观心理状态的认识一直是司法实践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如何认定行为人"应当知道"。笔者试从检察工作中实际处理的案件出发,探讨在检察实践过程中,如何认定行为人是否"明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知 应当知道 推定明知
下载PDF
浅析贩卖毒品罪的一般认定问题
8
作者 陈荣娇 杨红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87-188,共2页
贩卖毒品罪是毒品犯罪中发案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犯罪形式,毒品一经制造出来以后,必然要通过销售这一途径来实现其价值并赚取巨额利润,而吸毒者大多也要通过购买毒品来满足自己吸食、注射毒品的需要,因而司法实践中毒品的贩卖已成为缉... 贩卖毒品罪是毒品犯罪中发案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犯罪形式,毒品一经制造出来以后,必然要通过销售这一途径来实现其价值并赚取巨额利润,而吸毒者大多也要通过购买毒品来满足自己吸食、注射毒品的需要,因而司法实践中毒品的贩卖已成为缉毒工作打击的重点对象。笔者立足于我国刑法关于贩卖毒品罪的具体规定,对贩卖毒品罪的认定问题作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贩卖毒品 认定 明知 推定明知
下载PDF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适用问题研究——以99篇裁判文书为实证研究样本
9
作者 汶雨晗 《法制与经济》 2023年第3期59-67,共9页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结果,作为独立罪名,其行为模式明确为:主观明知+客观帮信行为+符合司法解释规定的情节严重。但用实证分析法研究判决案例可知,当行为同时构成上游犯罪的共同犯罪时,实践有倾向于认定帮助信息...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结果,作为独立罪名,其行为模式明确为:主观明知+客观帮信行为+符合司法解释规定的情节严重。但用实证分析法研究判决案例可知,当行为同时构成上游犯罪的共同犯罪时,实践有倾向于认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有口袋罪的趋势。对此问题,可借助体系性解释区分典型关联罪名的保护法益,再从主观明知的程度与内容出发,厘清推定知道的适用程度,最终明确与上游犯罪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实证研究 共犯优先 推定明知
下载PDF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主观罪过的认定
10
作者 胡建 《食品界》 2023年第1期90-92,共3页
主流观点认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主观罪过仅限故意,但对于故意的形态存在分歧,主要根源在于对该罪危害结果的内容存在不同认识。该罪危害结果的内容应为行为人实施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生产、销售行为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 主流观点认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主观罪过仅限故意,但对于故意的形态存在分歧,主要根源在于对该罪危害结果的内容存在不同认识。该罪危害结果的内容应为行为人实施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生产、销售行为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具体危险,因而该罪应包含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认定嫌疑人是否具有故意即是否“明知”是司法实践面临的一大难题,司法实践中存在推定明知过度扩张适用的问题,在认定嫌疑人具有“明知”时应确立一般标准和嫌疑人自身特定情况的特殊标准,以二者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去认定行为人是否明知,以限制推定明知的过度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罪过 危害结果 符合安全标准 食物中毒事故 食源性疾病 销售行为 食品安全法规 推定明知
下载PDF
涉黑犯罪组织领导者的司法认定——以刘某等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为中心展开
11
作者 叶小琴 刘彦修 《法律适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84,共9页
分析我国首例危害长江流域环境资源保护涉黑案即刘某等人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可以归纳当前涉黑犯罪组织领导者司法认定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难题:组织行为性质认定难和主观明知要素证明难。辨析组织行为性质的关键在于考量组织领导... 分析我国首例危害长江流域环境资源保护涉黑案即刘某等人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可以归纳当前涉黑犯罪组织领导者司法认定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难题:组织行为性质认定难和主观明知要素证明难。辨析组织行为性质的关键在于考量组织领导者与参与者的关系、非法谋利的意志主体和非法利益最终归属等因素。证明行为人主观明知应当采用推定的方式,只要行为人明知实施了组织、领导结构紧密、等级明确、组织稳定的犯罪组织,并通过该组织不断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以在一定行业或区域内建立非法控制的状态,就可以认定为行为人主观上明知其组织、领导的是黑社会性质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黑犯罪 组织领导者 组织行为 推定明知
原文传递
新《药品管理法》实施后销售假药罪主观认定标准问题研究
12
作者 宋丰苓 《克拉玛依学刊》 2020年第2期71-75,共5页
2019年12月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在概念上摒弃了以往认定为假药的规定,仅仅保留实质为假药的部分,给销售假药罪的司法认定带来了新的课题,其中,新法实施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主观明知是否也需要调整为对药品实质疗效的明知,各方存在... 2019年12月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在概念上摒弃了以往认定为假药的规定,仅仅保留实质为假药的部分,给销售假药罪的司法认定带来了新的课题,其中,新法实施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主观明知是否也需要调整为对药品实质疗效的明知,各方存在较大争议。文章认为无论从新法的立法本意或办案实践出发,销售假药罪应当允许推定明知,但必须在购、销两者均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才能推定,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应当允许并接受辩方反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管理法》 销售假药罪 推定明知 资质认定
下载PDF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行为的类型化动态分析--以行为危险为中心
13
作者 韩子璇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10-118,共9页
为达到预防网络犯罪的目的和规制帮助网络犯罪行为的效果,应当对帮助行为人“明知”的程度与帮助对象的刑事违法程度有所放宽,但为避免过分规制又应当谨慎把握放宽限度。对此,不应将“明知”程度与帮助对象刑事违法程度相分离,而应当将... 为达到预防网络犯罪的目的和规制帮助网络犯罪行为的效果,应当对帮助行为人“明知”的程度与帮助对象的刑事违法程度有所放宽,但为避免过分规制又应当谨慎把握放宽限度。对此,不应将“明知”程度与帮助对象刑事违法程度相分离,而应当将二者结合对组合的每一行为事实类型做出独立评价,以帮助行为的不法程度来确定是否应对其进行处罚。在可能出现的15种帮助行为中,行为人对帮助对象的违法性具有错误认识的与行为人可能构成推定明知的11种行为事实需要依据行为的危险大小判断是否构成犯罪。这11种事实类型大致分为行为人高估帮助对象的违法程度的构成故意帮助与过失帮助的结合、行为人低估帮助对象的违法程度的构成帮助既遂与帮助未遂的结合及可能构成推定明知的事实类型三类。故意帮助与过失帮助结合的类型需重点判断过失帮助行为的危险大小,帮助既遂与帮助未遂结合的类型需分析帮助未遂行为的危险程度,可能构成推定明知类型的则要判断应采取何种危险判断模式推定行为人是否明知其行为的危险性。三种情形下的帮助行为危险判断方式并不一致,判断目标、判断主体、判断资料都因为犯罪事实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属于一种动态的类型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帮助行为 法益侵害危险 帮助未遂 推定明知
下载PDF
浅议运输毒品犯罪中的推定明知
14
作者 高素云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3期28-30,共3页
运输毒品与贩卖毒品同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运输毒品的行为人绝大多数在被抓获以后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怎样判定行为人的"明知",就成为办理此类案件的重要乃至关键环节。文章根据刑法理论,结合司法实践,对运输毒品犯罪... 运输毒品与贩卖毒品同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运输毒品的行为人绝大多数在被抓获以后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怎样判定行为人的"明知",就成为办理此类案件的重要乃至关键环节。文章根据刑法理论,结合司法实践,对运输毒品犯罪中的推定明知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输毒品 推定明知
下载PDF
刑法中的“明知”、“应知”与“怀疑”探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张少林 刘源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5-151,共7页
刑法总则和分则中的"明知"是两种不同的明知,刑法分则中规定了"明知"的犯罪并不都是故意犯罪;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可分为知道、不知道以及怀疑,他人对行为人主观认识的判断可分为肯定知道、很可能知道、可能知道也可... 刑法总则和分则中的"明知"是两种不同的明知,刑法分则中规定了"明知"的犯罪并不都是故意犯罪;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可分为知道、不知道以及怀疑,他人对行为人主观认识的判断可分为肯定知道、很可能知道、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很可能不知道和不可能知道";明知"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倾向于"知道"而不是"不知道"";应知"是他人对行为人主观认识的评价与判断,事实上行为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应知"不应包括在"明知"之内;刑法分则规定"明知"的意义主要有:限缩犯罪圈、提示作用、证明实践的价值;应严格限制"推定明知"的适用",怀疑"不等于"推定明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知 确知与应知 怀疑与推定明知 总则与分则 主观认识体系 刑法适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