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氧化氮在小儿体外循环时的关系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贾利民 张晨光 +1 位作者 王艳凤 傅惟定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2期279-280,共2页
关键词 体外循环 一氧化氮 小儿 心内直视手术 内皮细胞分泌 血管舒张作用 心肌保护 控制性休克
下载PDF
护士对创伤非控制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艳 岳洪江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1年第9期2465-2466,共2页
近年来有关学者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观点,在临床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限制性液体复苏从时机的选择、复苏液体的种类、速度、液体量以及复苏终点的判断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限制性复苏的效果,同时在临床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笔者通过检索相... 近年来有关学者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观点,在临床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限制性液体复苏从时机的选择、复苏液体的种类、速度、液体量以及复苏终点的判断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限制性复苏的效果,同时在临床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笔者通过检索相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液体复苏 控制性休克 认知 创伤 护士 复苏终点 液体量 临床
下载PDF
心脏手术51例分析
3
作者 颜惠康 应祖德 +3 位作者 黄家斤 刘骥民 刘鑫根 濮伟刚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140-141,共2页
分析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51例。对术中心肌保护、术式选择、术后重要器官功能监护及一些并发症的防治作了讨论。尤其对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和血管活性药物对控制性休克的治疗作用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心脏手术 自动复跳 控制性休克
下载PDF
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钦存 肖南 +3 位作者 刁有芳 田昆仑 范小青 陈惠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746-749,共4页
目的 :探讨未控制出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 6 0只 ,采用 Krausz标准脾脏损伤 +切断脾中部一动脉分支制作重度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后 ,随机分为 6组 (n=10 ) :未输液复苏组(NF组 )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6 .6 7k ... 目的 :探讨未控制出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 6 0只 ,采用 Krausz标准脾脏损伤 +切断脾中部一动脉分支制作重度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后 ,随机分为 6组 (n=10 ) :未输液复苏组(NF组 )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6 .6 7k Pa(1k Pa=7.5 mm Hg)组 (NS5 0组 )、8.0 0 k Pa组 (NS6 0组 )、10 .70 k Pa组 (NS80组 )、13.30 k Pa组 (NS10 0组 )和结扎止血后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13.30 k Pa组 (止血输液组 )。各输液组在平均动脉压降至 5 .33k Pa时开始用平衡盐液复苏 ,使血压分别维持在各相应水平 ,观察各组动物的出血量、输液量、存活率、存活时间及各时间点的血压、血乳酸、碱缺失和血细胞比容 (Hct)的变化情况。结果 :NS5 0组的出血量、输液量明显低于 NS80、NS10 0组 (P均 <0 .0 5 ) ,存活率明显高于 NS80、NS10 0组和未输液组(P均 <0 .0 5 ) ,存活时间比未输液组、NS80和 NS10 0组明显延长 (P均 <0 .0 5 ) ;随着维持血压的增高 ,Hct逐渐降低 ,伤后 12 0分钟 NS5 0组明显高于 NS6 0组、NS80组和 NS10 0组 (P均 <0 .0 5 ) ;在各时间点 ,血乳酸和碱缺失随着复苏血压的增高而逐渐降低 ,伤后 6 0分钟 ,NS5 0组明显高于 NS6 0组、NS80组、NS10 0组和止血输液组 (P均 <0 .0 5 )。结扎止血组各项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出血性休克 早期 液体复苏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户晓东 费林林 +6 位作者 高伟红 刘飞 苑学 赵秀梅 李小刚 于军 杜高洁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4-49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选择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37例,其中A组117例,2010-01-2011-10期间,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B组120例,选取既往患者,当时采用充分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比...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选择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37例,其中A组117例,2010-01-2011-10期间,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B组120例,选取既往患者,当时采用充分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院前急救时,与B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输液量少,[(650±310)mL vs (2580±720)mL],病死率低(21.37%vs34.99%),凝血酶原时间(胛)短[(11.17±1.5)SVS(16.78±1.96)s],并发症[如急性。肾衰竭(ARF)、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发生率合计低(16.30%VS37.1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存活者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宜临床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液体复苏 院前急救 创伤 控制出血性休克
下载PDF
复苏压力对大鼠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林秀来 刘良明 +3 位作者 刁有芳 廖自福 王丽婷 李素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的复苏压力对大鼠未控制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脾脏损伤的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48只SD大鼠根据早期复苏压力的不同分为6组:不复苏组(对照)和40、50、60、70... 目的比较不同的复苏压力对大鼠未控制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脾脏损伤的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48只SD大鼠根据早期复苏压力的不同分为6组:不复苏组(对照)和40、50、60、70、80mmHg复苏组,每组8只。伤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降至40mmHg时开始低压复苏,用乳酸林格液加羟乙基淀粉(2:1比例)复苏,使MAP维持在各组设定的水平,持续1h,对照组此期不输注任何液体,然后结扎脾动脉止血,各组均行充分复苏2h。记录各组血流动力学、失血量、血细胞比容、血气、肝功及存活时间。结果60、70、80mmHg复苏组的出血量显著高于另3组(P〈0.05),50mmHg复苏组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和80mmHg复苏组(P〈0.05)。40mmHg复苏组和80mmHg复苏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低于50、60、70mmHg复苏组(P〈0.05)。70、80mmHg复苏组的酸中毒显著轻于40mmHg复苏组(P〈0.05)。40~60mmHg复苏组的血细胞比容显著高于80mmHg复苏组(P〈0.05)。40mmHg复苏组的肝功指标显著高于50、60、70mmHg复苏组(P〈0.05)。结论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早期复苏中,血压过高会增加出血量,缩短存活时问;血压过低则抑制心功能,加重肝功能损害。血压在50~60mmHg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出血性休克 低压复苏
下载PDF
低压复苏治疗未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作用 被引量:8
7
作者 崔恒熙 曹苇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血内皮素和乳酸的动态变化,探讨低压复苏治疗未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作用。方法:建立未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分为低压复苏组和传统复苏组;假休克组作对照组。于休克初期、休克末期、充分复苏结束后和观察期末测定血乳酸和... 目的:通过检测血内皮素和乳酸的动态变化,探讨低压复苏治疗未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作用。方法:建立未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分为低压复苏组和传统复苏组;假休克组作对照组。于休克初期、休克末期、充分复苏结束后和观察期末测定血乳酸和内皮素浓度。结果:(1)低压复苏组和传统复苏组乳酸和内皮素水平较假休克组各时间点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末达到最高水平。(2)休克初期传统复苏组和低压复苏组乳酸和内皮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段传统复苏组比低压复苏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复苏组乳酸和内皮素复苏后下降趋势更明显。结论:低压复苏比传统复苏有更低血乳酸和内皮素水平,而且复苏后下降趋势更明显。提示低压复苏的方法能改善微循环和减轻酸中毒,复苏的效果和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出血性休克 乳酸 内皮素 液体复苏 低血压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云川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5期44-46,共3页
目的:探究分析对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使用不同液体复苏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措施;以本院2009-2011年收治的5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 目的:探究分析对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使用不同液体复苏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措施;以本院2009-2011年收治的5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采取充分液体复苏抢救。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输液量、PT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抢救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抢救有突出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复苏抢救 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 疗效对比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多虎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354-356,共3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同时期6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非限制性液...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同时期6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抢救后相关指标变化、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行液体复苏1 h后,观察组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21.7%和40.0%,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存活的患者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9%,对照组为3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凝血情况,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 限制液体复苏 非限制液体复苏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亭 王琦 李尧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就诊的84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实施非限制性液体抢...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就诊的84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实施非限制性液体抢救,观察组实施限制性液体抢救,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生命体征、各项检查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后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对于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率、血氧、凝血情况,且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液体复苏 非限制液体复苏 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
下载PDF
低压复苏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华成 刘金锋 +1 位作者 李文志 王红蕾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280-283,共4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and larger volume fluid resuscitation on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and survival in rats with a standardized massive splenic injury model(MSI).Methods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and larger volume fluid resuscitation on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and survival in rats with a standardized massive splenic injury model(MSI).Methods Following the MSI model,fifty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and equal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group 1:sham-operated group,group 2: shock untreated group,group 3:normal MAP resuscitation group(during acute resuscitation phase MAP was kept at 80 mm Hg),group 4: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group(during acute resuscitation phase MAP was kept at(60±5) mm Hg),and group 5:larger volume fluid resuscitation with 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group(during acute resuscitation phase MAP was kept at(60±5) mm Hg,simultaneously infused SNP at 5 μg·kg-1·min-1).Results The mean survival time in group 1~5 was 180 min,73.50 min±8.04 min,114.30 min±31.33 min,146.70 min±28.07 min and 171.60 min±15.74 min respectively.Statistic significances were seen in each group(P<0.05),except between group 1 and group 5(P=0.0671).The amount of bleeding in group 2~5(during acute resuscitation phase) was 3.79 ml/kg±1.39 ml/kg、17.41 ml/kg±8.88 ml/kg、8.67 ml/kg±4.59 ml/kg and 10.33 ml/kg±4.31 ml/kg respectively.The loss of blood in group 3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other groups(P<0.05).Group 4 and 5 enhanced the blood loss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group 2(P<0.05).The histopathologic of liver and renal showed that histopathologic injury is severe in group 3 compared with group 4,and histopathologic injury is not in evidence in group 5.Conclusion 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and adding SNP at proper dose additionally could improve tissue metabolism and prolong survival time during 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from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It is a more ideal resuscitation method compared with normal blood pressure resusc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出血性休克 低压复苏 腹腔实质脏器损伤 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 动物实验 血管收缩 应激反应
原文传递
不同药物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娱 李涛 刘良明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417-2419,共3页
目的应用大鼠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探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以及盐酸山莨菪碱(654-2)输注后对大鼠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断脾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大鼠休克模型,以乳酸林格液(LR)和羟乙基淀粉(HES)... 目的应用大鼠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探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以及盐酸山莨菪碱(654-2)输注后对大鼠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断脾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大鼠休克模型,以乳酸林格液(LR)和羟乙基淀粉(HES)(体积比2∶1)进行复苏,维持血压在50 mm Hg1 h,再以含不同药物包括AVP(0.4 u/kg)、NE(0.3μg/kg)、DA(0.4 mg/kg)和654-2(1 mg/kg)的2倍失血量LR进行治疗,观察其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 max)的影响,同时观察存活时间、存活率的变化。结果单纯LR可维持血压在80 mm Hg左右,输注NE和DA后,血压不能维持在80 mm Hg,AVP、654-2能较好的将血压维持在90 mm Hg水平。几种药物在输液末、输液1 h和输液2 h,LVSP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AVP和NE在输液末增加尤为显著,其次是654-2、DA和LR。输注AVP、654-2和DA后,±dp/dt max显著高于LR组,NE其次,LR对照组最低。输注AVP后,大鼠存活时间最长,为(6.92±2.27)h,与LR组(3.9±2.1)h相比,明显升高(P<0.01),输注654-2[(5.28±3.33)h]后动物存活时间较其他组长[NE为(4.6±1.55)h,DA为(3.05±3.32)h]。结论不同药物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复苏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以AVP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出血性休克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盐酸山莨菪碱
下载PDF
高渗盐水在未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限制性液体复苏中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红梅 聂时南 +5 位作者 孙兆瑞 杨志洲 林金锋 任艺 张炜 谢继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年第7期616-619,共4页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对未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影响。方法根据复苏方法的不同,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等渗复苏组、高渗复苏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的存活率,比较各组大鼠的出血量、输液量、90min时p...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对未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影响。方法根据复苏方法的不同,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等渗复苏组、高渗复苏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的存活率,比较各组大鼠的出血量、输液量、90min时pH值及碱缺失(BD)值和血浆MDA含量、总SOD活力、TNF—α含量。结果实验前各组大鼠的体重、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液pH值、BD值和血浆MDA含量、总SOD活力、TNF—α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等渗复苏组和高渗复苏组大鼠的存活率、出血量、90rain时pH值及BD值无差别,等渗复苏组的输液量明显高于高渗复苏组(P〈0.01)。和等渗复苏组相比,高渗复苏组的大鼠血浆MDA和TNF—α含量明显下降,总SOD活力升高。结论7.5%高渗盐水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明显减少液体用量,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但未能改善出血量和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渗液体复苏 高渗液体复苏 控制出血性休克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户晓东 费林林 +5 位作者 高伟红 赵秀梅 李小刚 于军 苑学 杜高杰 《职业与健康》 CAS 2012年第5期634-635,共2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期间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79例,其中127例未呼叫急救电话,由家人或外人直接送来急救中心(非院前急救组,A组)。另外152例经院前急救(院前...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期间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79例,其中127例未呼叫急救电话,由家人或外人直接送来急救中心(非院前急救组,A组)。另外152例经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组,B组),两组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病死率和生存时间。结果院前急救组病死率低[院前急救组(18.42%),非院前急救组(31.50%)]、生存时间长[院前急救组(5.14±1.7)h,非院前急救组(2.5±0.8)h],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降低病死率,延缓死亡时间,加强"黄金1小时"的抢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液体复苏 院前急救 创伤 控制出血性休克
原文传递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对未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慧 朱昭琼 王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82-1784,共3页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HHS)对未控制出血性休克(UHS)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制备创伤UHS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C组(正常对照组)、NS组(生理盐水复苏组)、HHS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HHS)对未控制出血性休克(UHS)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制备创伤UHS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C组(正常对照组)、NS组(生理盐水复苏组)、HHS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组)。分别在伤后0、30、90、210min观察3组大鼠的心率;血清K+、Na+、Cl-的浓度;血浆TNF-α、IL-1β、IL-6、IL-10的浓度。结果:大鼠休克后心率显著下降,复苏后明显升高;HHS组在伤后90min时,血清Na+、Cl-浓度明显增加(P<0.05),但在伤后210min时恢复正常;两复苏组中TNF-α在休克后迅速升高,复苏后进一步上升,IL-1β与IL-6浓度在伤后90min才有明显增加,而IL-10浓度在伤后210min降低(P<0.05)。与NS组比较,HHS组在各相应时点的TNF-α、IL-1β、IL-6浓度明显下降,IL-10浓度显著增高(P<0.05)。结论:HHS有利于保持UHS大鼠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减少促炎因子释放,促进抗炎因子合成,从而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 控制出血性休克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血管加压素院前维持血压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光明 李涛 +4 位作者 徐竞 朱娱 蓝丹 吴跃 刘良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血管加压素(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的复苏效果。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低压复苏对照组、低压复苏+AVP1×10-4、5×10-4、1×10-3和5×10-3 U/mL组。复制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分...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血管加压素(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的复苏效果。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低压复苏对照组、低压复苏+AVP1×10-4、5×10-4、1×10-3和5×10-3 U/mL组。复制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分别用乳酸林格氏液/羟乙基淀粉(LR+HES)或加入不同剂量的AVP进行低压复苏(维持血压50mm Hg、3h,模拟院前救治阶段),然后彻底结扎止血、进行确定性治疗,维持血压80mm Hg、2h。观察院前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对休克动物的出血及补液情况、存活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在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院前救治阶段,与单纯输注液体来维持血压相比,应用AVP维持血压能明显减少休克动物的出血量,减少在低压复苏期和确定性治疗期维持血压所需要的补液量;同时早期应用AVP也明显增加休克动物的存活时间和24h存活率,改善休克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其中5×10-4 U/mL的AVP的复苏效果明显高于单纯采用液体低压复苏的对照组。结论:院前救治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出血性休克 血管加压素 低压复苏 院前救治
下载PDF
限制与积极液体复苏对未控制的出血性休克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晓亮 张兴文 +1 位作者 刘智玲 周玉成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13年第2期17-20,共4页
目的研究限制性和积极性液体复苏对未控制的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36只SD大鼠建立UHS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限制性复苏组(B组)、积极复苏组(C组)。模拟创伤救治... 目的研究限制性和积极性液体复苏对未控制的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36只SD大鼠建立UHS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限制性复苏组(B组)、积极复苏组(C组)。模拟创伤救治过程,A组大鼠未行液体复苏,B、C组进行不同方法液体复苏,5小时后观察各组进行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电镜超微结构。结果 A组病理学评分高于B、C组,B组低于C组(P<0.05),电镜下肠黏膜观察:B组大鼠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线粒体、细胞核等受损程度较C组轻。结论 UHS出现严重肠黏膜机械屏障破坏,限制性液体复苏较快速积极复苏更能减轻实验性UHS大鼠肠黏膜的病理损伤,可能对UHS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保护更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液体复苏 积极液体复苏 控制的出血性休克 肠黏膜机械屏障
下载PDF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对大鼠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复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慧 朱昭琼 +1 位作者 王钊 孙小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968-1971,共4页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hypertonic sodium chloride hydroxyethyl starch 40,HHS)对大鼠非控制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复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制备创伤UHS模型。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hypertonic sodium chloride hydroxyethyl starch 40,HHS)对大鼠非控制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复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制备创伤UHS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生理盐水复苏组(NS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组(HHS组)。NS组及HHS组大鼠经动脉放血,使血压降至40 mmHg,然后在距鼠尾根部1/4处断尾,造成活动性出血。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HHS输注,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50 mmHg。复苏1 h后,两复苏组均给予手术止血、回输血液及给予足量的液体输注,保持MAP 90 mmHg,充分复苏2 h后,将大鼠放回笼内观察。分别于伤后0、30、90、210 min观察大鼠的心率(HR);血气指标包括pH、碱剩余(BE)、乳酸(LAC)、动脉血氧分压(PaO2);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各脏器功能指标包括磷酸肌酶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以及出血量、输液量、存活率。结果大鼠休克后的HR显著下降,复苏后HHS组与NS组HR明显升高(P<0.05);休克大鼠的pH、BE、PaO2下降,LAC明显升高,复苏后与NS组比较,HHS组的pH、BE、PaO2增高,LAC显著下降(P<0.05);休克大鼠的PT、APTT明显延长(P<0.05),复苏后HHS组PT、APTT均短于NS组(P<0.05);休克后大鼠的CKMB、ALT、AST、Cr明显增高,复苏后,HHS组大鼠的CKMB、ALT、AST、Cr低于NS组(P<0.05);同时与NS组比较,HHS组大鼠活动性出血量和出血急救期输液量明显减少,且24 h及72 h存活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HHS对UHS大鼠早期有较好的复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控制出血性休克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 液体复苏
下载PDF
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液体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录 胡振快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2006年第3期202-204,共3页
关键词 控制出血性休克 液体治疗 HEMORRHAGIC shock) 心跳骤停 控制出血 进展综述 年龄段 专家组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振斌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9期40-41,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复苏在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价值。方法: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34例,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段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34例,采取充分... 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复苏在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价值。方法: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34例,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段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34例,采取充分液体复苏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的平均动脉压、尿量、输液量及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4.71%,低于对照组的26.47%(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平均动脉压及凝血酶原时间,降低尿量、输液量,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促进病情快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抢救 充分液体复苏 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 限制液体复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