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 被引量:74
1
作者 黄建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91-93,共3页
本文借戈夫曼拟剧理论中的舞台表演规则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相互行为中的一些基本过程和原理
关键词 舞台表演规则 前台 后台 表演 角色 自我印象 自我呈现 戈夫曼 理论 行为学 人际交往
下载PDF
网络视频分享中的“自我呈现”——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的观察与思考 被引量:46
2
作者 王长潇 刘瑞一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2,16,共4页
本文借助戈夫曼拟剧理论中前区与后区的相关论述,将网络社会和日常生活划分为个体活动区域的前区和后区,认为个人在视频分享网站上进行的视频分享行为,如上传自拍视频、自制MV等是一种前区的角色扮演。这种角色的呈现有时与现实后区的... 本文借助戈夫曼拟剧理论中前区与后区的相关论述,将网络社会和日常生活划分为个体活动区域的前区和后区,认为个人在视频分享网站上进行的视频分享行为,如上传自拍视频、自制MV等是一种前区的角色扮演。这种角色的呈现有时与现实后区的个人形象相符,有时却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产生个人后区的消逝,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本文针对视频分享中个人前区的角色扮演与个人后区的角色伤害进行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视频分享 自我呈现 角色扮演 个人隐私 表演
下载PDF
国内外拟据理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培 《新闻世界》 2011年第3期144-145,共2页
拟据理论兼具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双重内涵,凸显对其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拟据理论研究的现状,力求对其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文献梳理。
关键词 理论 文献研究 戈夫曼
下载PDF
数字原住民多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前台、中区与后台划分研究
4
作者 谷欣蔚 《新媒体研究》 2023年第22期87-92,共6页
为理解数字原住民在多平台上的角色认知,探索多平台使用对其角色塑造的影响,综合运用在线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拟剧理论和角色理论出发,以微信、微博、豆瓣等为平台,探究数字原住民对不同社交平台的前台、中区与后台划分,... 为理解数字原住民在多平台上的角色认知,探索多平台使用对其角色塑造的影响,综合运用在线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拟剧理论和角色理论出发,以微信、微博、豆瓣等为平台,探究数字原住民对不同社交平台的前台、中区与后台划分,分析其划分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自主划分前台、中区与后台,数字原住民的角色认知能力得到加强,并且可以通过不同平台的自我呈现整合自我形象,健全其人格。但角色划分的复杂性也使得数字原住民面临着角色模糊和角色内冲突等困境,产生对自我的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原住民 社交媒体 “前台-中区-后台”划分 角色扮演 自我呈现 理论
下载PDF
基于戈夫曼拟剧论的太宰治《小丑之花》分析——以表演行为为中心
5
作者 陈梦瑶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5期103-105,共3页
《小丑之花》是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早期作品。小说的主角及部分情节虽与后期作品《人间失格》相同,但二者相比而言,《小丑之花》基调明亮,主角骄傲冲动;《人间失格》则灰暗不明,主角颓废自卑。社会学家戈夫曼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 《小丑之花》是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早期作品。小说的主角及部分情节虽与后期作品《人间失格》相同,但二者相比而言,《小丑之花》基调明亮,主角骄傲冲动;《人间失格》则灰暗不明,主角颓废自卑。社会学家戈夫曼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过程类比为戏剧表演,提出拟剧论。而拟剧论与太宰文学中出现的丑角精神、表演行为相照应。本文在拟剧论角度下分析《小丑之花》中的人物形象及情节,通过研究主角的朋友、家人、陌生人的人物形象,从友情、亲情、陌生人的善意三个角度解读文本,旨在突出虚伪表演行为虽无处不在,但真实的荧光依旧闪烁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丑之花》 理论 表演行为
下载PDF
“公民记者”的双重特性浅析——以“便溺门”事件中的“视频拍摄者”为例
6
作者 李萌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第12期343-343,375,共2页
通过分析"便溺门"事件中"视频拍摄者"的行为及其影响,可知如今依附新媒体时代而生的"公民记者"具有"叙事方式随意性"和"情境意识缺失"的特点。而透过拟据理论可知造成这两种特点的原... 通过分析"便溺门"事件中"视频拍摄者"的行为及其影响,可知如今依附新媒体时代而生的"公民记者"具有"叙事方式随意性"和"情境意识缺失"的特点。而透过拟据理论可知造成这两种特点的原因:规避角色冲突、微博场域中权威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记者 叙事方式 情境意识 理论
下载PDF
放大的真实:社交媒体中表演行为的动机研究
7
作者 秦田宇 《东南传播》 2021年第5期30-33,共4页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得以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转变。在这一变革的背景下,基于强连接的社交方式,使得"表演"行为每时每刻都遍布在我们社交生活的每个角落。通过研究发现,个体用户的社交表演行为会受到来自用...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得以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转变。在这一变革的背景下,基于强连接的社交方式,使得"表演"行为每时每刻都遍布在我们社交生活的每个角落。通过研究发现,个体用户的社交表演行为会受到来自用户自身及他者双重建构的影响。自我建构层面主要受到自身人设、虚荣心及利益的影响,而他者建构层面主要受到社会认同、社会比较及群体规则的影响,但群体规则对个体用户的表演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理论 社交表演 动机
下载PDF
自我与幻象:新传播革命下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现象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邹婷婷 《传播力研究》 2018年第36期99-99,共1页
微信的横空出世推动了新传播革命的浪潮,不仅成为重要的社交平台,更在衣食住行方面浸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新传播变迁触发了微信朋友圈读书打卡现象的崛起,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中出现的"学习打卡"现象为研究对象,基于"拟据理... 微信的横空出世推动了新传播革命的浪潮,不仅成为重要的社交平台,更在衣食住行方面浸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新传播变迁触发了微信朋友圈读书打卡现象的崛起,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中出现的"学习打卡"现象为研究对象,基于"拟据理论"和"镜中我"理论,研究发现在社交平台上的"学习打卡"是用户的一种自我期待的表达、他人在场的社会表现、表现性叙事的社交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镜中我 学习打卡 自我与幻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