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65篇文章
< 1 2 2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拔罐疗法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95
1
作者 洪寿海 吴菲 +2 位作者 卢轩 蔡青 郭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32-934,共3页
以近10年拔罐疗法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为基础,从拔罐负压及由此而引起的机体局部组织结构特异性改变两个方面对该疗法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主要包括负压的吸拔,对神经、肌肉的牵拉,促进血液循环和引起自身性溶血等,以期用现代科学通用的语... 以近10年拔罐疗法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为基础,从拔罐负压及由此而引起的机体局部组织结构特异性改变两个方面对该疗法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主要包括负压的吸拔,对神经、肌肉的牵拉,促进血液循环和引起自身性溶血等,以期用现代科学通用的语言对该疗法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用机制 文献计量学
原文传递
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评价及其镇痛机制探讨 被引量:58
2
作者 叶国平 苏美玲 +4 位作者 朱定钰 张霖云 林旺 黄丽 吴明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89-1293,共5页
目的:观察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与常规西药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选取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纳入统计。观察... 目的:观察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与常规西药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选取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纳入统计。观察组穴取疱疹局部阿是穴,采用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维生素B1、甲钴胺片,连续治疗14 d,并配合注射干扰素,连续6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疱疹评价指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疼痛强度变化,检测外周疱疹局部血清P物质(SP)含量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综合疗效情况。结果:治疗中观察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脱痂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改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SP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9%(29/33),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5.3%(29/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痊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66.7%(22/33)vs 58.8%(20/34),P<0.05]。结论: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与常规西药处理比较,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等优点,其机制可能与较大程度地降低外周血清中的SP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线香灸 刺络疗法 放血 镇痛机制 P物质
原文传递
不同拔罐负压对皮肤血流量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55
3
作者 田宇瑛 秦丽娜 张维波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84-185,共2页
关键词 皮肤血流量 负压
下载PDF
刺络拔罐加围刺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末梢和局部血炎性相关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5
4
作者 郝蓬亮 杨一玲 关玲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加围刺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血液炎性相关指标的影响,并对其控制疼痛及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疱疹局部点刺放血采样后拔罐,并在皮损局部围刺,每天1次,3天后...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加围刺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血液炎性相关指标的影响,并对其控制疼痛及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疱疹局部点刺放血采样后拔罐,并在皮损局部围刺,每天1次,3天后改为隔日1次,共治疗1周;对照组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每日1次,共治疗1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末梢血与局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疼痛减轻时间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P<0.05);观察组治疗后末梢血与局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局部血中性粒细胞较治疗前增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局部血淋巴细胞亦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局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本组末梢血及对照组局部血中的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刺络拔罐加围刺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肯定,可显著降低患者局部血淋巴细胞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数,这可能是其抗病毒治疗效应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急性期 刺络疗法 血常规
原文传递
毫火针配合拔罐治疗颈源性肩周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52
5
作者 袁涛 王芬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观察毫火针配合拔罐治疗颈源性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42例颈源性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组与常规针刺组,每组21例。毫火针组以毫火针配合拔罐治疗,隔日治疗1次,1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常规针刺组以常规针刺配合拔罐治疗,每... 目的:观察毫火针配合拔罐治疗颈源性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42例颈源性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组与常规针刺组,每组21例。毫火针组以毫火针配合拔罐治疗,隔日治疗1次,1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常规针刺组以常规针刺配合拔罐治疗,每日治疗1次,1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临床疗效及肩关节功能评分(调整的CM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调整的CM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毫火针组调整的CMS评分单项(肩部疼痛积分、日常功能活动积分、肩关节活动度积分)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24%,20/21)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85.71%,18/21,P<0.05)。结论:毫火针配合拔罐较常规针刺配合拔罐治疗颈源性肩周炎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肩周炎 毫火针 调整的CMS评分
原文传递
罐疗之走罐研究——天人地三部走罐法 被引量:51
6
作者 陈波 陈泽林 +1 位作者 郭义 余楠楠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77-780,共4页
本文系统研究了罐疗的走罐法,并结合临床实践,把走罐的时间、速度、力度进行了量化;系统总结了15种走罐的基本手法,推荐10种临床应用方案;根据针刺理论提出了"天人地三部走罐法"的概念,认为走罐法根据不同的手法与走罐方案可... 本文系统研究了罐疗的走罐法,并结合临床实践,把走罐的时间、速度、力度进行了量化;系统总结了15种走罐的基本手法,推荐10种临床应用方案;根据针刺理论提出了"天人地三部走罐法"的概念,认为走罐法根据不同的手法与走罐方案可达到温灸、拔罐、刮痧、按摩和药物疗法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方案 治疗应用
原文传递
中医护理技术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1
7
作者 徐倩 熊振芳 +3 位作者 周琼 李圣洁 程艳然 贺安妮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17年第11期4051-4053,共3页
介绍了穴位贴敷、中药烫熨、拔罐、艾灸等中医护理技术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的应用研究,旨在为临床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提供参考,探讨最优的护理方案,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 胃脘痛 脾胃虚寒型 穴位贴敷 中药烫熨 艾灸 中医护理技术 应用
下载PDF
拔罐对健康人体背部皮肤血流量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39
8
作者 金兰 刘阳阳 +2 位作者 孟向文 李桂兰 郭义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11期4-5,共2页
目的:观察拔罐后拔罐区域内皮肤血流量的动态变化,为拔罐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健康受试者背部拔罐10min,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拔罐前后的皮肤血流量变化。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拔罐前后血流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 目的:观察拔罐后拔罐区域内皮肤血流量的动态变化,为拔罐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健康受试者背部拔罐10min,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拔罐前后的皮肤血流量变化。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拔罐前后血流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起罐后皮肤血流量变化为5min>10min>15min>20min,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火罐后能使罐区皮肤血流量变化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人体 皮肤血流量
下载PDF
拔罐疗法的临床及其生物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陈勇 陈波 +9 位作者 陈泽林 郭义 孟向文 徐枝芳 蒙秀东 裴莹 张青颖 公一囡 李柠岑 吴越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643-1650,共8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我们团队在拔罐研究中所取得成果。考证了拔罐疗法的源流发展;提出“针之理即罐之理”“天人地层次理论”和“象思维”应用于拔罐;明确了拔罐补泻的操作方法,创立了推拿罐疗法;总结了拔罐疗法的适应病谱,开展优势病症的... 本文系统总结了我们团队在拔罐研究中所取得成果。考证了拔罐疗法的源流发展;提出“针之理即罐之理”“天人地层次理论”和“象思维”应用于拔罐;明确了拔罐补泻的操作方法,创立了推拿罐疗法;总结了拔罐疗法的适应病谱,开展优势病症的拔罐临床疗效观察;机制研究发现,拔罐通过改善能量代谢,调节免疫等多途径起效;并开发拔罐仪器,制定拔罐的相关标准,编写拔罐教材与专著;创建了全国性学术组织,推动了拔罐疗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技术 推拿 临床 作用机制 标准
下载PDF
时间和压力因素对拔罐罐斑颜色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37
10
作者 赵喜新 童伯瑛 +1 位作者 王雪霞 孙改玲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5-388,共4页
目的:考察拔罐时压力因素、时间因素及双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罐斑颜色变化的影响,为拔罐参数及效应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时间3水平,压力4水平,共12个刺激参数,在同一健康受试者背部12个部位进行拔罐,一共完成34人次的试验... 目的:考察拔罐时压力因素、时间因素及双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罐斑颜色变化的影响,为拔罐参数及效应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时间3水平,压力4水平,共12个刺激参数,在同一健康受试者背部12个部位进行拔罐,一共完成34人次的试验。应用制作的罐斑颜色图谱,对拔罐24h后的罐斑颜色进行评分,分析罐斑的变化规律。结果: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不同参数的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因素对罐斑颜色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10min>30min>20min。压力因素对罐斑颜色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现-0.07MPa>-0.06MPa>-0.05MPa>-0.04MPa。结论:10min×-0.04MPa即能使拔罐部位产生明显瘀斑,随着刺激量增强罐斑越来越重;压力因素对罐斑的影响最大,呈线性关系,可表达为:Y(罐斑颜色)=2.025+0.902×100×负压绝对值(-MPa);时间因素对罐斑的影响较为复杂,可能与拔罐部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因素 压力 皮肤颜色
原文传递
针刀疗法与针刺拔罐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34
11
作者 曹丽 王凡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9-502,共4页
目的:比较针刀疗法与针刺拔罐疗法对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刀组(30例)和针罐组(30例)。针刀治疗在枕骨上项线、颈项两侧肌肉、项中线、两侧斜方肌、肩胛骨的内缘选点操作,只治疗1次;针罐治疗取风... 目的:比较针刀疗法与针刺拔罐疗法对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刀组(30例)和针罐组(30例)。针刀治疗在枕骨上项线、颈项两侧肌肉、项中线、两侧斜方肌、肩胛骨的内缘选点操作,只治疗1次;针罐治疗取风池、风府、天柱、大椎、肩井、颈4~颈6夹脊穴、后溪、阿是穴,常规针刺后于局部拔罐,隔日1次,共治疗6次。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3、6个月随访颈项僵硬拘紧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针刀组痊愈9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70.0%(21/30),总有效率为96.7%(29/30);针罐组痊愈8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愈显率为56.7%(17/30),总有效率为93.3%(28/3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疗效明显优于针罐组。颈项僵硬拘紧改善情况在治疗后1、3、6个月随访时针刀疗法均明显优于针罐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颈项疼痛的缓解方面两种方法均有效,但针刀组在治疗后3、6个月随访时缓解程度要明显优于针罐疗法(均P<0.01)。结论:针刀疗法在改善局部僵硬拘紧症状及缓解疼痛方面优于针罐疗法,且治疗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型 针刀疗法 针刺疗法
原文传递
刺络拔罐疗法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2
作者 陈勇 陈波 +4 位作者 李牧洋 卓雪茂 单凯 王美娟 陈泽林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第4期106-109,共4页
刺络拔罐疗法是通过三棱针等工具,刺破或划破体表一定部位,并通过罐的吸拔作用放出适量血液或体液,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该文通过相关文献从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对刺络拔罐法进行较深入研究,并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可能是刺络... 刺络拔罐疗法是通过三棱针等工具,刺破或划破体表一定部位,并通过罐的吸拔作用放出适量血液或体液,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该文通过相关文献从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对刺络拔罐法进行较深入研究,并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可能是刺络拔罐起效的关键机制;临床应用上,刺络拔罐在传染性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中均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血 刺络 刺血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临床应用 机制研究
下载PDF
火针加罐治疗缠腰火丹75例 被引量:31
13
作者 彭靖远 《中医研究》 1999年第6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缠腰火丹 火针 治疗
下载PDF
针灸、刺血拔罐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 被引量:31
14
作者 高京宏 娄志云 +1 位作者 于龙 宋雨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2163-216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使用针灸、刺血拔罐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收治的老年PHN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使用针灸、刺血拔罐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收治的老年PHN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以口服汤药桃红四物汤,刺血拔罐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口服汤药桃红四物汤治疗,分析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前降低,其中对照组的VAS评分高于观察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针灸、刺血拔罐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PHN患者,可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改善睡眠,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桃红四物汤 针灸
下载PDF
天宗穴刺络拔罐治疗乳腺增生20例 被引量:31
15
作者 李梦楠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第2期45-46,共2页
目的:观察天宗穴刺络拔罐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方法:20例乳腺增生患者接受天宗穴刺络拔罐治疗,为期6星期。观察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变化。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痊愈4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天宗穴刺络拔罐治疗乳腺增生有效。
关键词 乳腺增生 天宗穴 刺络
下载PDF
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16
作者 张颜 周建伟 +3 位作者 黄蜀 陈纯涛 邓懿 黄玉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目的:探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有效疗法。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火针刺皮损区皮肤配合刺络拔罐54例为治疗组,澳能(卤米松乳膏)外擦皮损42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1.9%,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治愈... 目的:探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有效疗法。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火针刺皮损区皮肤配合刺络拔罐54例为治疗组,澳能(卤米松乳膏)外擦皮损42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1.9%,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治愈率为28.6%,总有效率为81.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操作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皮炎/针灸疗法 火针疗法 刺血疗法
下载PDF
中国罐疗法溯源——《五十二病方》角法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陈泽林 《天津中医药》 CAS 2013年第2期87-89,共3页
考证了角法概念的提出,为《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五十二病方》;论述了《五十二病方.牡痔》中关于"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的内涵,认为:"小角"是角法的工具;"角之"是触抵... 考证了角法概念的提出,为《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五十二病方》;论述了《五十二病方.牡痔》中关于"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的内涵,认为:"小角"是角法的工具;"角之"是触抵牡痔,表示小角的操作方式与操作部位;"如熟二斗米顷"包含角法的吸拔方法与操作时间:用煮热角法吸拔,吸拔约半个时辰(60 min);"张角"表示取罐时要用一定的力,因角内有负压。指出:《五十二病方》"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内涵上包含使用工具、操作部位、吸拔方法、吸拔时间,符合罐疗法的4个要素。《五十二病方》的角法是现代罐疗的最早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法 帛书
下载PDF
针罐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24
18
作者 万学文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51-552,共2页
目的寻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疗法。方法将针罐组(32例)采用针刺和拔罐结合治疗,针刺组(3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进行观察治疗40天。结果针罐组临床缓解率62.5%,针刺组临床缓解率33.3%,经χ2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针... 目的寻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疗法。方法将针罐组(32例)采用针刺和拔罐结合治疗,针刺组(3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进行观察治疗40天。结果针罐组临床缓解率62.5%,针刺组临床缓解率33.3%,经χ2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针罐组总有效率93.8%,优于针刺组的83.3%(P<0.01)。随访1年后复发率分别为3.3%与24.0%(P<0.01)。结论针罐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优于针刺组,且疗程短,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针灸疗法 脊柱炎 强直性/中医药疗法 针刺疗法/方法
下载PDF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plus flash cupping for remission-stag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due to wind-cold 被引量:27
19
作者 Zhang Sai-nan Chen Guo +3 位作者 Xiang Juan Wang Xu-zhe Ouyang Li-zhi Li Tie-lang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7年第1期42-46,共5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plus flash cupping for remission-stag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FP) due to wind-cold. Methods: Fifty eligible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plus flash cupping for remission-stag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FP) due to wind-cold. Methods: Fifty eligible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group and an acupuncture-cupping group,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 at Fengchi (GB 20), Yangbai (GB 14) towards Yuyao (EX-HN 4), Xiaguan (ST 7), Dicang (ST 4) towards Jiache (ST 6), Quanliao (SI 18), and Hegu (LI 4), plus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at Quanliao (SI 18); the acupuncture-cupping group received flash cupping on the affected side in addition to the intervention given to the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both treated once a day, 10 times as a treatment course, for 3 courses in total. The House-Brackmann (H-B)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was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o evaluate the facial nerve 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icacies were also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wo treatment protocols both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facial nerve functio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0% in the acupuncture-cupping group versus 72.0% in the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group, and the between-group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05). Conclusion: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plus flash cupping can produce a more significant efficacy than dry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remission-stage peripheral FP due to wind-co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Warm Needling Therapy Cupping Therapy Quick Cupping Therapy Facial Paralysis
原文传递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芸 肖佳欢 +2 位作者 李达 汤双红 杜艳军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8期12-14,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均采用风池、大椎、肺俞、膈俞、脾俞、中脘、曲池、血海、足三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治疗6周。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均采用风池、大椎、肺俞、膈俞、脾俞、中脘、曲池、血海、足三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治疗6周。观察组于针后对大椎、肺俞与曲池、血海两组穴位交替进行刺络拔罐治疗,每周2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结论: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针刺 刺络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