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州湾事件中清政府的对俄外交 被引量:3
1
作者 贾小叶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134,M0005,M0006,共24页
德占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在“决不动兵”的战略决策下,清政府出于对《中俄密约》签订后中俄同盟关系的信赖,将联俄视为解决胶案的重要筹码,于是便有了李鸿章与翁同龢的联俄努力。然而,俄国围绕胶案的决策却始终没有顾及中俄同盟。从其国... 德占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在“决不动兵”的战略决策下,清政府出于对《中俄密约》签订后中俄同盟关系的信赖,将联俄视为解决胶案的重要筹码,于是便有了李鸿章与翁同龢的联俄努力。然而,俄国围绕胶案的决策却始终没有顾及中俄同盟。从其国家利益出发,最初俄国的决策经历了由派舰赴胶到取消俄舰赴胶的转变。而后,当中方求俄未果、决定暂不求助俄国时,俄舰却不请自来,以中俄同盟为借口,实则意在占领旅顺、大连,清政府欲拒不能。这显示,俄舰来华与否,与清政府的请、拒无关。对照俄国的相关决策可见,清政府围绕胶州湾事件展开的对俄外交,不仅暴露了弱国外交的屈辱与无奈,更暴露出了主持外交者的懵懂与无知。而由此引发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则预示着清政府的外交已步入山穷水尽的绝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政府 胶州湾事件
原文传递
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 被引量:23
2
作者 桑兵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7-178,共22页
在清末的革新与救亡运动中 ,知识阶层与民众一开始处于分离状态 ,戊戌与庚子尤为典型。一些知识人认为义和团其情可悯 ,其气可用 ,其举动则可哀。 1 90 1年拒俄运动发端 ,趋新人士主张动员民众 ,文明排外。在梁启超等人国民思想的鼓动... 在清末的革新与救亡运动中 ,知识阶层与民众一开始处于分离状态 ,戊戌与庚子尤为典型。一些知识人认为义和团其情可悯 ,其气可用 ,其举动则可哀。 1 90 1年拒俄运动发端 ,趋新人士主张动员民众 ,文明排外。在梁启超等人国民思想的鼓动下 ,随着国内和东京学界风潮的兴起 ,“少年中国”演化为“学生社会” ,以学生为中国的主人翁 ,由学生引导其他社会成员转变为国民。后来“学生社会”再演进为“中等社会” ,其主旨是 :上层已朽 ,下层尚愚 ,须由中等社会开通和引导下层社会去改造上层社会。这与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当年提出的社会分层理论相当近似 ,象征着中国趋新知识人士的自觉。拒俄运动使学生和开明士绅直接面对国民的社会责任 ,中等社会的主张部分得到实现 ,四民合为国民 ,而中等社会起着引导及核心作用。此后 ,提出“中等社会”的激进人士较少继续使用这一概念来看待自己与民众的关系 ,而主张体制内变革的立宪派士绅则有所发挥 ,中等社会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从 1 90 5年抵制美货运动起 ,知识阶层与下层民众首次在爱国与革新运动中连为一体 ,而中等社会的概念对于革命派和梁启超也有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时期 运动 中等社会 梁启超
原文传递
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中立”问题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喻大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6,共9页
在百年前因争夺东北而爆发的日俄战争中,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不予深究,简单否定。然而,清政府局外中立的表象掩盖着形形色色的真相和矛盾。事实上,出于维护东北主权、联日拒俄的考虑,在战争中,清军和奉天当局暗中为... 在百年前因争夺东北而爆发的日俄战争中,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不予深究,简单否定。然而,清政府局外中立的表象掩盖着形形色色的真相和矛盾。事实上,出于维护东北主权、联日拒俄的考虑,在战争中,清军和奉天当局暗中为日军提供了帮助或便利,全国舆论更是袒日拒俄不加掩饰。同时,日俄两国也并未尊重清政府的中立,破坏中立的举动屡见不鲜。可见,对于中日俄这三国来说,所谓对中立的“恪守”和“尊重”主要是一种煞有介事的姿态,以避免战争的扩大化,这也折射出当时英美等列强的意图和复杂的国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清政府 局外中立 联日
下载PDF
深入探讨抵制美货运动的新思路——读《抵制美货运动时期中国民众的“近代性”》 被引量:7
4
作者 朱英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6-143,共8页
深入探讨抵制美货运动的新思路——读《抵制美货运动时期中国民众的“近代性”》朱英《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发表的韩国学者金希教先生的论文《抵制美货运动时期中国民众的“近代性”》(以下简称金文),颇具新意,是近年来深入... 深入探讨抵制美货运动的新思路——读《抵制美货运动时期中国民众的“近代性”》朱英《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发表的韩国学者金希教先生的论文《抵制美货运动时期中国民众的“近代性”》(以下简称金文),颇具新意,是近年来深入探讨抵制美货运动的一项值得重视的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制美货运动 市民社会 清政府 公共领域 抵货运动 新思路 近代性 中国民众 运动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语境交织与媒介跨越——清末《时局图》再探 被引量:4
5
作者 程方毅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86,220,共15页
作为中国近现代第一幅政治宣传画,《时局图》经历了《东方时局》《时局全图》与《时局图》这三个版本的变化。不同版本之间的变化不仅包括图像细节的调整、图像媒介与载体的变化,还有发行与销售方式及范围的变化。而在这诸多变化的背后... 作为中国近现代第一幅政治宣传画,《时局图》经历了《东方时局》《时局全图》与《时局图》这三个版本的变化。不同版本之间的变化不仅包括图像细节的调整、图像媒介与载体的变化,还有发行与销售方式及范围的变化。而在这诸多变化的背后是阅读语境、传播语境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时局图》之所以能够在近代得到持续性的广泛传播,并不仅仅是因为其作为革命宣传品的反帝国主义与反封建主义的图像诠释,还因为它的传播符合图像传播的外在因素,如俄国在东亚的持续性扩张政策、图像媒介的多元化,并且契合图像传播的内在因素,如《时局图》自始至终的双重阅读语境让其同时拥有中文和英文阅读群体,《时局图》内的"恐俄症"因素让它契合了当时的东亚局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局图》 政治漫画 运动
原文传递
论1901——1903年的拒俄运动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振科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17-23,共7页
发生在本世纪初的拒俄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由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它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作出了贡献。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旧式农民革命风暴的结束。戊戌变法付出了血的代价,
关键词 中国人民 运动 日本留学生 爱国人士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清政府 领导 知识分子 风暴 中国近代
下载PDF
一九○一年至一九○五年的拒俄运动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天石 王学庄 《社会科学战线》 1978年第4期178-192,共15页
在侵略我国的帝国主义国家中,沙皇俄国是贪婪而野心尤大的一个。还在十九世纪,沙俄帝国主义就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了我国东北、西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九○○年,它在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入... 在侵略我国的帝国主义国家中,沙皇俄国是贪婪而野心尤大的一个。还在十九世纪,沙俄帝国主义就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了我国东北、西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九○○年,它在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入侵我国的同时,又武装抢占我国东北三省,妄图一口吞下黑龙江以南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随之,沙俄政府将一个又一个“密约”强加于中国当局,企图巩固其侵略成果,攫取更大的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清朝政府 帝国主义国家 侵略 资产阶级革命派 军国民教育会 沙皇 改良派 中国人民 中国留学生
原文传递
论清末梁启超的外交思想 被引量:3
8
作者 郑云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7-19,共3页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联日拒俄”的外交思想,认为只有联合日本,抵抗强俄,才能免遭列强瓜分的危难:日俄战争后,梁启超又为中国设计了“名誉孤立”的外交方针,以便使中国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一转变反映了梁启超外交思想的日趋成熟...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联日拒俄”的外交思想,认为只有联合日本,抵抗强俄,才能免遭列强瓜分的危难:日俄战争后,梁启超又为中国设计了“名誉孤立”的外交方针,以便使中国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一转变反映了梁启超外交思想的日趋成熟,更反映了梁启超对中国内政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梁启超 联日 名誉孤立 内政
下载PDF
从历史背景看《孽海花》的思想倾向 被引量:3
9
作者 廖正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39-42,58,共5页
《孽海花》的创作基于1903年拒俄义勇队运动的历史背景。作品契合了当时社会从反帝到反清、从要求改良转向要求革命的时代思潮,显露了明确的民族民主革命倾向。
关键词 背景 运动 转折 民族民主革命 改良
下载PDF
清末爱国风潮缘何转而反清——以拒俄运动为个案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全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7-142,共6页
清末以抗外为趋向的爱国风潮,在其发展过程中渐次转向反政府,拒俄运动就是典型的例子。此中因由,乃是由于清廷推行压制政策而非疏导,这直接导致民间对政府的期望失落,催化革命;再就是清廷未能充分借助改良派等社会资源,扩大统治基础,强... 清末以抗外为趋向的爱国风潮,在其发展过程中渐次转向反政府,拒俄运动就是典型的例子。此中因由,乃是由于清廷推行压制政策而非疏导,这直接导致民间对政府的期望失落,催化革命;再就是清廷未能充分借助改良派等社会资源,扩大统治基础,强化了对立的革命派;此外,革命派的宣传组织活动,导致拒俄运动由倚赖政府向反政府方向转化,清末非理性社会氛围也借此形成。总之,在应对拒俄运动问题上,清政府无论是政策取舍,还是资源借助,都存在问题,再加上革命派的组织宣传,以至爱国风潮转趋反清。清廷最后走向灭亡,上述因素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改良派 革命派
下载PDF
留日学生与近代社会的变革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新宪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89年第6期30-34,15,共6页
在晚清留学日本的热潮中,由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留学生组成的政治群体在社会面临大动荡、大转折的紧要关头迅速崛起,成为一支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长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杰出人物,为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资产阶... 在晚清留学日本的热潮中,由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留学生组成的政治群体在社会面临大动荡、大转折的紧要关头迅速崛起,成为一支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长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杰出人物,为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留日学生政治群体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本世纪初,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曾经风行一时的维新思潮已不再属于社会思潮的前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日学生 中国留学生 政治群体 清王朝 中国同盟会 运动 孙中山 清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社会思潮
下载PDF
论“军国民主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本书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56-61,共6页
近年来,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若干成就,相对而言,近代军事思想史的研究,则仍然接近于空白.虽然我们的近代前辈留下的有影响的军事思想并不多,但如果认真发掘、总结和研究,不仅会丰富近代军事史的研究内容,而且对今天军事学术... 近年来,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若干成就,相对而言,近代军事思想史的研究,则仍然接近于空白.虽然我们的近代前辈留下的有影响的军事思想并不多,但如果认真发掘、总结和研究,不仅会丰富近代军事史的研究内容,而且对今天军事学术的研究和军事理论的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20世纪初年,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军国民主义",就是近代历史上值得注意的军事思想之一.本文将评述"军国民主义"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从"拒俄运动"到"军国民教育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国民主义 军国民教育会 运动 世纪初 近代军事思想 清政府 中国人民 研究内容 借鉴意义 近代中国
下载PDF
浅析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局外中立”的原因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载章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52-57,共6页
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日本和沙俄为了争夺我国的东北和朝鲜,开始在我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然认为“彼此均系友邦”,而置领土主权和我东北人民的生命财产于不顾,无耻地宣布“局外中立”,并且划定辽河以东为战区。
关键词 东北人民 《辛丑条约》 腐败无能 领土主权 北洋大臣 八国联军侵华 外务部大臣 运动 事警闻 武装干涉
下载PDF
1903年中国“国民外交”的出现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荣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3-121,共9页
近代"国民外交"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1903年,并受到了西方,尤其是日本国民外交理论的影响。然而,近代国人对外来的国民外交思想并非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因应于中国内忧外患的时局,对其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解释和改造... 近代"国民外交"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1903年,并受到了西方,尤其是日本国民外交理论的影响。然而,近代国人对外来的国民外交思想并非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因应于中国内忧外患的时局,对其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解释和改造。1903年中国"国民外交"的出现是西方国民外交思想的输入与中国国民参与外交意识的日益发展,两者相互激荡、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国民意识的增强以及知识人士与下层民众相互结合,全体国民共同对外的历史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外交 文明排外 运动
下载PDF
陈独秀与蔡元培的交往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家康 《党史博采(上)》 2004年第8期24-27,共4页
关键词 纪念文章 章士钊 吴稚晖 军阀割据 进德会 好人政府 疾病缠身 北大校长 国民日日报 运动
下载PDF
陈独秀与安徽拒俄运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湘炳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3-76,共4页
1903年5月,陈独秀在安徽安庆藏书楼所组织的拒俄演说会,在20世纪初的全国拒俄运动大潮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安徽的思想发展史上,是一块里程碑。在拒俄运动之前,安徽的思想文化界,大多受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影响,主张立宪改良以... 1903年5月,陈独秀在安徽安庆藏书楼所组织的拒俄演说会,在20世纪初的全国拒俄运动大潮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安徽的思想发展史上,是一块里程碑。在拒俄运动之前,安徽的思想文化界,大多受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影响,主张立宪改良以反帝救国,在此之后,由于清朝统治者对群众性的爱国运动的镇压,使参与运动的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知识分子看清了清王朝对内镇压对外卖国的狰狞嘴脸,从而挣脱了康梁改良主义思想的束缚,走上了推翻清朝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运动 藏书楼 安徽大学 清政府 改良主义思想 清王朝 思想影响 爱国感情 演说
下载PDF
辛亥革命研究四十年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福惠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42-48,共7页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建国以来一直受到史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回顾四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的发展变化过程,于这一专题的研究和教学将不无裨益。本文拟将这四十年分作前三十年和近十年两个阶段,略加考察分析。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史学工作者 十年 湖北军政府 运动 辛亥武昌首义史 陈天华 革命派 贺觉非 黎元洪
原文传递
中国留日学生与拒俄运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喜所 《天津师院学报》 1981年第2期51-54,共4页
一九○三年的拒俄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次运动遍及东北、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湖北、安徽,广东、福建、新疆和海外华侨,而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则是这次运动的发起者和骨干力量。本文试就东京中国留... 一九○三年的拒俄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次运动遍及东北、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湖北、安徽,广东、福建、新疆和海外华侨,而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则是这次运动的发起者和骨干力量。本文试就东京中国留学生拒俄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功绩和影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东京 运动 军国民教育会 同乡会 会员 中国留日学生 爱国心 中国近代史 清政府
下载PDF
清末归国留学生 考试制度的形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燕朝 刘志强 《侨园》 2000年第5期42-43,共2页
同治十年(1872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派出首批留学生。根据《挑选幼童赴美肄业章程》的规定,十五年后这些人学成归国,可以给予顶戴和官职。为了鼓励游学及吸引归国任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谕令由督抚学政及外务部对归国留学生进行考... 同治十年(1872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派出首批留学生。根据《挑选幼童赴美肄业章程》的规定,十五年后这些人学成归国,可以给予顶戴和官职。为了鼓励游学及吸引归国任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谕令由督抚学政及外务部对归国留学生进行考试,按照成绩给予进士、举人等各种出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日学生 毕业生 归国留学生 学务大臣 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 张之洞 光绪帝 阅卷大臣 运动
原文传递
面向“下等社会”——拒俄运动后的《俄事警闻》与《警钟日报》(1903—1904) 被引量:1
20
作者 季剑青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1年第2期12-23,共12页
本文以1903-1904年间的《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为对象,考察拒俄运动后新兴知识分子对"中等社会"和"下等社会"认识的变化。拒俄运动中新兴知识分子获得了"中等社会"的自觉,但是当拒俄运动走向低谷后,... 本文以1903-1904年间的《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为对象,考察拒俄运动后新兴知识分子对"中等社会"和"下等社会"认识的变化。拒俄运动中新兴知识分子获得了"中等社会"的自觉,但是当拒俄运动走向低谷后,新兴知识分子对"中等社会"的沉寂展开了激烈的批评和反思。与此同时,他们对"下等社会"的看法则日益激进,开始关注并期待作为现实中的革命与救亡力量的会党与马贼。在对东北边境危机的持续关注中,《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上的相关言论,折射出新兴知识分子关注重心下移的过程,为我们理解革命党人从"鼓吹"趋向"实行"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具体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事警闻》 《警钟日报》 中等社会 下等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