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347
1
作者 姚光弼 王宝恩 +2 位作者 崔振宇 姚集鲁 曾明德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拉米夫定(lamivudine)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322例慢性乙肝病人用拉米夫定治疗(100mg/d),107例病人服用安慰剂... 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拉米夫定(lamivudine)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322例慢性乙肝病人用拉米夫定治疗(100mg/d),107例病人服用安慰剂作对照.共治疗12周。在12周治疗结束后,拉米夫定组和安慰剂组病人均继续服用拉米夫定100mm治疗至52周。疗效评估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和HBV复制指标。结果治疗12周,拉米夫定组HBVDNA累计阴转率(低于1.6un/L)和最终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92、2%对14.1%,P<0.01;78.5%对11.1%,P<0.01)。第52周末,拉米夫定治疗组的HHV DNA最终阴转率与安慰剂/拉米夫定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71.0%对77.7%,P>0.0到。治疗结束时,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安慰剂/拉米夫定对照组病人HBeAg并伴有抗-HBe阳性的血清转换率差异无显著性(7.5%对5.2%,P>0.05)。无1例发生HBsAg阴转。第12周时拉米夫定组ALT的复常率高于安慰剂组(60.3%对27.5%,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病人**T的最终复常率差异无显著性(709%对74.%,P>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拉米夫定 药物疗法 疗效
原文传递
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257
2
作者 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 ,万谟彬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25-428,共4页
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多达3.6亿,我国占1.2亿.慢性感染者中约50%~75%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部分慢性肝炎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原发性肝癌,是主要的疾病死亡因素之一.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长,可持... 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多达3.6亿,我国占1.2亿.慢性感染者中约50%~75%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部分慢性肝炎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原发性肝癌,是主要的疾病死亡因素之一.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长,可持续30~50年,并且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 拉米夫定 慢性乙型肝炎 复发 治疗
原文传递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三年疗效观察 被引量:211
3
作者 姚光弼 王宝恩 +2 位作者 崔振宇 姚集鲁 曾民德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82-387,共6页
目的 评估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3年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以及病毒变异的发生率和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及开放试验。 4 2 9例HBsAg、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先按 3∶1随机分成拉米夫定... 目的 评估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3年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以及病毒变异的发生率和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及开放试验。 4 2 9例HBsAg、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先按 3∶1随机分成拉米夫定组和安慰剂组 ,治疗 12周 ,以后所有病人均服拉米夫定 10 0mg/d ,共 3年。结果 治疗 12周 ,拉米夫定组HBVDNA累计阴转率 (<1 6pg/ml)为 92 2 % ,安慰剂组仅为 14 1% (P <0 0 1)。服药 3年后 ,血清HBVDNA仍持续降低 ,非变异组病人其中位值 ,低于可检测水平 ,变异组则可有轻度或中度回升 ,中位值为 86mEq/ml (bDNA法 ,相当于液相杂交法的 10pg/ml)。第 3年结束时 ,HBeAg阴转率为 2 0 3% ,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为17 3%。此与治疗前ALT水平有显著关系。治疗前ALT基础值 >2倍正常值上限 (2ULN)和 >5ULN者 ,3年时HBeAg阴转率分别为 4 2 2 %和 6 6 7% ,血清转换率分别为 34 4 %和 6 1 1%。治疗前ALT增高的病人 ,3年治疗后 ,ALT的复常率为 5 8 8%。第 1、2和 3年的YMDD变异率分别为 12 1%、4 9 7%和 70 5 %。发生变异后 ,继续服药 ,HBVDNA大多仍抑制 ,少数可回升 ,中位值为 86mEq/ml,仍继续有HBeAg阴转和血清转换 ,分别为 2 0 0 %和 15 1% ,低于非变异组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病毒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预测探讨 被引量:141
4
作者 贾继东 侯金林 +16 位作者 尹有宽 徐道振 谭德明 牛俊奇 周霞秋 王宇明 朱理珉 贺永文 任红 万谟彬 陈成伟 巫善明 陈亚岗 许家璋 王勤环 魏来 马红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2-345,共4页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治疗24周时对HBV的抑制程度,与治疗1年疗效的相关性,探讨临床实用的疗效预测指标。方法Ⅲ期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多中心设计。共入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2例,其中替比夫定组167例,拉米夫定...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治疗24周时对HBV的抑制程度,与治疗1年疗效的相关性,探讨临床实用的疗效预测指标。方法Ⅲ期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多中心设计。共入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2例,其中替比夫定组167例,拉米夫定组165例。根据治疗24周时血清HBV DNA的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PCR低于检测下限(QL)组(〈300拷贝/ml)、QL-〈10^3拷贝/ml组、10^3-〈10^4拷贝/ml组和≥104拷贝/ml组。结果治疗52周时,替比夫定组血清HBV DNA自基线下降6.2log10,拉米夫定组下降5.4log10,t=3.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例分别为69.6%和43.4%,χ^2=6.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论替比夫定组还是拉米夫定组治疗24周时HBV DNA水平越低,在52周HBV DNA达到PCR检测不到的水平、HBeAg血清转换和ALT复常的比率越高,48周病毒耐药的发生率越低。24周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患者在52周时达到HBeAg血清转换的比率为43.3%,≥300拷贝/ml患者为8.8%,χ^2=21.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治疗24周时,PCR检测不到HBV DNA,提示在52周可达到较佳疗效;24周时病毒水平下降不理想提示发生耐药的可能性增加。24周对HBV DNA的抑制程度可作为1年疗效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核苷酸类 拉米夫定 替比夫
原文传递
2003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119
5
作者 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1-304,共4页
关键词 拉米夫定 临床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 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2000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 被引量:114
6
作者 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小组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49-250,共2页
关键词 拉米夫定 慢性乙型肝炎 药物疗法 疗效
原文传递
亚洲太平洋地区慢性乙型肝炎处理的共识(2005年最新报告) 被引量:100
7
作者 马军 段芳龄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436-439,共4页
关键词 阿德福韦 慢性乙型肝炎 肝脏失代偿 干扰素 拉米夫定 肝脏移植
下载PDF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 被引量:93
8
作者 姚光弼 朱玫 +4 位作者 王宇明 徐道振 谭德明 陈成伟 侯金林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91-895,共5页
目的以拉米夫定(LVD)为对照,评估恩替卡韦(ETV)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26个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对照研究。519例核苷类初治的CHB患者,随机分为ETV组(0.5mg/d)258例和LVD组(100mg/d)261... 目的以拉米夫定(LVD)为对照,评估恩替卡韦(ETV)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26个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对照研究。519例核苷类初治的CHB患者,随机分为ETV组(0.5mg/d)258例和LVD组(100mg/d)261例,用药时间至少52周。应用两种HBV定量法(bDNA和PCR)于12、24、36和48周检测血清病毒载量,每隔4周随访患者,记录不良事件和实验室异常的数据,以监测研究药物的安全性。结果ETV和LVD两组患者的基础人口学、临床和病毒学特征相似。经过48周的治疗,到达主要疗效终点者,ETV组为90%,LVD组仅69%(P<0.0001)。HBVDNA的载量(PCR定量),ETV组平均下降5.9lg拷贝/ml,LVD组平均下降4.3lg拷贝/ml,二者相差超过1.5lg拷贝/ml(P<0.0001)。用PCR法,ETV组中有76%的患者测不到病毒(<300拷贝/ml),而LVD组中仅为43%。ALT的复常,ETV组也优于LVD组,分别为90%和78%(P=0.0003)。两组患者HBeAg的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5%和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基本相似,分别为60%和56%,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和5%。在治疗期间,没有死亡病例。结论ETV治疗核苷类初治CHB患者,抑制病毒和改善肝脏生化功能方面均优于LVD,安全性与LVD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病毒载量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原文传递
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89
9
作者 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 万谟彬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3-287,共5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拉米夫定 肝脏炎症 自然病程 感染者 病期 慢性HBV感染 可持续
原文传递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85
10
作者 周培 陈辉 +1 位作者 王鲁文 龚作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4例CHB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22例)和拉米夫定组(2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治疗,其中恩替卡韦组患者加用恩替卡韦0.5mg/次...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4例CHB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22例)和拉米夫定组(2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治疗,其中恩替卡韦组患者加用恩替卡韦0.5mg/次口服,1次/d;拉米夫定组患者加用拉米夫定100mg/次口服,1次/d。每周检测两组患者HBV DNA、ALT、Alb、TBil、PTA(凝血酶源活动度)及乳酸(Lactate)等指标变化,连续8周。结果:两组患者HBV DNA水平均从治疗第2周开始逐渐下降,但恩替卡韦组患者HBV DNA水平在治疗后第5周下降到低于检测下限(<5×102拷贝/ml),明显快于拉米夫定组。从治疗第5周开始,恩替卡韦组患者Alb、TBil及PTA指标较拉米夫定组患者有更明显的改善。在8周的观察期内,有9例患者死亡(MELD评分均>25),其中恩替卡韦组4例,拉米夫定组5例,两组之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9例死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乳酸血症(2.0~4.0 mmol/L),但无乳酸酸中毒发生。结论:恩替卡韦较拉米夫定有更显著的抗病毒活性,可在短期内较迅速改善CHB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均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血清乳酸水平的升高主要与患者病情严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治疗应用 拉米夫定 治疗应用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硬化失代偿期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4
11
作者 王宇明 陈耀凯 +4 位作者 张大志 雷秉钧 陆志檬 尹有宽 俞云松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03-805,共3页
目的研究阿德福韦酯片对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拉米夫定对照的临床试验,选择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9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组105例,拉米夫... 目的研究阿德福韦酯片对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拉米夫定对照的临床试验,选择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9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组105例,拉米夫定组104例。完成24周和48周治疗时,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及肝功能变化。结果治疗24周时阿德福韦酯组血清HBV DNA水平,平均下降2.40log_(10),病毒应答率为59.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为54.3%,均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治疗48周时阿德福韦酯组血清HBV DNA水平,平均下降2.71log_(10),病毒应答率为61.9%,ALT复常率为54.3%,显著优于拉米夫定组;阿德福韦酯组治疗后血清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拉米夫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可在病毒学及生物化学方面取得较好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临床试验 拉米夫定 抗药性 阿德福韦酯
原文传递
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66
12
作者 姚光弼 任红 +2 位作者 王宝恩 徐道振 周霞秋 《肝脏》 2005年第1期2-4,共3页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对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 ,选择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CHB病人 14 5例 ,按 4∶1比例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 116例 ,安慰剂组 2 9...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对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 ,选择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CHB病人 14 5例 ,按 4∶1比例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 116例 ,安慰剂组 2 9例。完成为期 12周的治疗后 ,检测血清HBVDNA水平、HBeAg和肝生化功能的变化。结果 恩替卡韦组在开始治疗后即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 ,直至治疗结束。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AmplicorCobas)定量法检测病人HBVDNA的平均下降幅度 ,恩替卡韦和安慰剂组分别为 :4.3 0对数值 (log1 0 )和 0 .15对数值 (log1 0 ) ,P值均 <0 .0 0 0 1;在 12周时 ,用bDNA方法检测 ,两组病人HBVDNA转阴率 (<0 .7mEq ml)为 74%和 10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的复常率为 71%和 7%。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当 (3 3 %对 2 8% )。无 1例发生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用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的病人 12周 ,1.0mg d剂量在降低HBVDNA水平和ALT复常方面明显优于安慰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多中心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随机 DNA水平 聚合酶链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 治疗失效 安慰剂对照 血清HBV 抗病毒效果 肝生化功能 HBeAg ALT复常 12周 临床试验 BDNA
下载PDF
2001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71
13
作者 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小组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57-158,共2页
关键词 拉米夫定 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
原文传递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69
14
作者 李云静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2期822-824,共3页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1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分别为70、72、72例。各组均给予常规护肝及抗纤维化对症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阿德福韦酯(1...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1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分别为70、72、72例。各组均给予常规护肝及抗纤维化对症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阿德福韦酯(10 mg/d)、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C组为对照组,观察并对比不同组别患者肝肾功能、血清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凝血酶原时间、肝脏Child-pugh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治疗24、48周时,各项指标改善程度A组>B组>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B、C三组治疗过程中死亡例数分别为2、4、8例。其余病例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均为抗乙肝病毒的理想药物,二者联合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可增加抗病毒效果,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
下载PDF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年临床试验的总结 被引量:58
15
作者 姚光弼 王宝恩 +2 位作者 崔振宇 姚集鲁 曾民德 《肝脏》 2000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 评估拉米夫定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以及治疗过程中产生病毒变异的临床影响。方法 系多中心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 42 9例HBsAg和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按 3∶1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对照... 目的 评估拉米夫定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以及治疗过程中产生病毒变异的临床影响。方法 系多中心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 42 9例HBsAg和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按 3∶1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服用拉米夫定 1 0 0mg/d和安慰剂共 1 2周 ,此后所有病人均服用拉米夫定 ,共观察 2年。结果 治疗 1 2周 ,拉米夫定组血清HBVDNA累计阴转率 (<1 .6pg/ml)为 92 .2 % ,安慰剂组仅为 1 4 .1 % (P <0 .0 1 )。第 52周末 ,拉米夫定组和安慰剂 /拉米夫定组的阴转率分别为 71 .0 %和 77.7% (P >0 .0 5)。在第 2年末 ,除了发生YMDD变异的病人外 ,HBVDNA的均值持续低于最低测出值。拉米夫定治疗后 ,部分病人出现HBeAg阴转和HBeAg(- ) /抗HBe(+)血清转换 ,其发生与治疗前ALT水平和疗程有关。第 2年治疗结束时 ,血清ALT >1ULN(正常值上限 )、>2ULN和 >5ULN病人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 2 6 .8%、35.6 %和 55 .6 % ;血清转换率分别为 1 1 .4%、2 2 .2 %和33 .3 %。治疗前ALT增高者 2 0 2例 ,2年后 50 .3 %保持正常 ;ALT正常者 2 2 4例 ,83 %ALT仍正常。第 1年和第 2年时出现YMDD变异的发生率分别为 1 4 .6 %和 49.7%。病人发生YMDD变异后 ,HBVDNA轻度增高 ,中位值为 1 0 p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药物疗法 安全性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疗效比较 被引量:65
16
作者 连晓明 覃舒扬 莫金荣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22期3303-3305,共3页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83例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恩替卡韦单独用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8周。治疗后8、1...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83例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恩替卡韦单独用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8周。治疗后8、12、24及48周检测血清HBV-DNA阴转率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HBV-DNA阴转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各时间点的HBV-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TBIL、ALT、PTA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hild-Pugh评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各时间点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之间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应用可以弥补阿德福韦酯治疗后病毒学应答较慢的不足,也可弥补拉米夫定长期使用造成病毒耐药的不足,整体疗效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 恩替卡韦 乙肝肝硬化
下载PDF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比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64
17
作者 蔡敏 周慧 +1 位作者 刘娜 赵红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3814-3817,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对比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 目的:系统评价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对比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纳入LAM联合ADV(联合组)对比ETV(对照组)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1.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RCT,合计97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SMD=0.079,95%CI(-0.086,0.244),P=0.348]、总胆红素(TBIL)[SMD=0.056,95%CI(-0.118,0.230),P=0.529]、白蛋白(ALB)[SMD=-0.020,95%CI(-0.494,0.454),P=0.935]、HBV-DNA阴转率[RR=1.012,95%CI(0.950,1.079),P=0.710]、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血清转换率[RR=1.181,95%CI(0.969,1.439),P=0.099]、HBe Ag阴转率[RR=1.011,95%CI(0.860,1.189),P=0.893]、随访96周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SMD=-0.063,95%CI(-0.299,0.173),P=0.601]、病毒学突破率[RR=1.562,95%CI(0.471,5.178),P=0.466]、死亡率[RR=1.198,95%CI(0.624,2.300),P=0.587]、不良反应发生率[RR=1.552,95%CI(0.618,3.900),P=0.34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随访48周肝功能CT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352,95%CI(0.031,0.672),P=0.031]。结论:LAM联合ADV与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似,但ETV在短期内(48周)更容易抑制失代偿期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发展,甚至逆转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 失代偿期 肝硬化Meta分析
下载PDF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被引量:61
18
作者 姚光弼 王宝恩 +2 位作者 崔振宇 姚集鲁 曾民德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1-135,共5页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_脱氧核糖核酸(HBV_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29例病人,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治疗组(322例)和安慰剂对照组(107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拉米夫...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_脱氧核糖核酸(HBV_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29例病人,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治疗组(322例)和安慰剂对照组(107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mg,对照组服用外形相同的安慰剂每日1片,共12wk。结果:治疗组累计92.2%病人血清HBV_DNA阴转(低于1.6ng/L),最终持续阴转率为78.5%。对照组HBV_DNA累计阴转率为14.1%,最终阴转率为11%。2组疗效比较P<0.01。治疗前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的病人,12wk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为60.3%,对照组为27%,P<0.01。2组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明显降低血清HBV_DNA水平,促使ALT恢复正常,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E抗原 治疗 药理
下载PDF
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56
19
作者 周元平 陆玮伦 +3 位作者 郑荣琴 谢冬英 姚春兰 姚集鲁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4-246,I003,共4页
目的-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改变的角度分析拉米夫定的疗效。方法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拉米夫定100mg/d,连用1年。治疗前后在超声导向下行肝脏活检,切片HE染色和网纤染色,对炎症活动度(HAI)和纤维化程度作计分评价。HBsAg和HB... 目的-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改变的角度分析拉米夫定的疗效。方法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拉米夫定100mg/d,连用1年。治疗前后在超声导向下行肝脏活检,切片HE染色和网纤染色,对炎症活动度(HAI)和纤维化程度作计分评价。HBsAg和HBcAg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结果13例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后血清HBVDNA全部转为阴性(<1.6pg/ml),组织学炎症活动度计分由5.23±2.99降为3.54±1.55(P<0.05);纤维化程度计分由2.61±1.15降为1.92±1.21(P>0.05)。免疫组化5例HBsAg由弥漫性胞浆型表达转变为散在包涵体样型表达,其中4例HBcAg由胞浆型表达为主转变为核型表达为主。结论拉米夫定持续用药可使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计分尤其是碎屑坏死改善(P<0.05);血清HBVDNA阴转,肝组织HB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组织病理学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A meta-analysis of lamivudine for interrup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被引量:61
20
作者 Lei Han Hong-Wei Zhang +3 位作者 Jia-Xin Xie Qi Zhang Hong-Yang Wang Guang- Wen Ca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8期4321-4333,共13页
AIM: To determin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lamivu- dine in late pregnancy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MTCT)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METHODS: Studies were identified by searching ava... AIM: To determin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lamivu- dine in late pregnancy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MTCT)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METHODS: Studies were identified by searching available databases up to January 2011. Inclusive criteria were HBV-carrier mothers who had been involved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RCTs) with lamivudine treatment in late pregnancy, and newborns or infants whose serum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or HBV DNA had been documented. The relative risks (RRs) for inerruption of MTCT as indicated by HBsAg, HBV DNA or HBeAg of newborns or infants were calculated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to estimate the efficacy of lamivudine treatment. RESULTS: Fifteen RCTs including 1693 HBV-carrier mothers were included in this meta-analysis. The overall RR was 0.43 (95% CI, 0.25-0.76; 8 RCTs; Phet- erogeneity= 0.04) and 0.33 (95% CI, 0.23-0.47; 6 RCTs; Pheterogeneity = 0.93) indicated by newborn HBsAg or HBV DNA. The RR was 0.33 (95% CI, 0.21-0.50; 6 RCTs; Pheterogeneity = 0.46) and 0.32 (95% CI, 0.20-0.50; 4 RCTs; Pheterogeneity = 0.33) indicated by serum HBsAg or HBV DNA of infants 6-12 mo after birth. The RR (lamivudine vs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was 0.27 (95% CI, 0.16-0.46; 5 RCTs; Pheterogeneity = 0.94) and 0.24 (95% CI, 0.07-0.79; 3 RCTs; Pheterogeneity = 0.60) indicated by newborn HBsAg or HBV DNA, respectively. In the mothers with viral load 〈 106 copies/mL after lamivudine treatment, the efficacy (RR, 95% CI) was 0.33, 0.21-0.53 (5 RCTs; Pheterogeneity = 0.82)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MTCT, however, this value was not significant if maternal viral load was 〉 106 copies/mL after lamivudine treatment (P = 0.45, 2 RCTs), as indicated by newborn serum HBsAg. The RR (lamivudine initiated from 28 wk of gestation vs control) was 0.34 (95% CI, 0.22-0.52; 7 RCTs; Pheterogeneity = 0.92) and 0.33 (95% CI, 0.22-0.50; 5 RCTs; Phete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B virus LAMIVUDINE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EFFICACY META-AN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