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感潮河流溶解氧收支及调控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仲晗 徐娟 +2 位作者 刘帅帅 綦世斌 赵庄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4-213,共10页
城市感潮河段受径流、潮汐动力及流域排污等多重影响,易引发河道缺氧现象.通过建立潭江(开平段)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采用拉格朗日粒子示踪、情景分析等手段,研究水流输运、生化反应过程对溶解氧的影响,进而探索提升关键断面溶解氧浓... 城市感潮河段受径流、潮汐动力及流域排污等多重影响,易引发河道缺氧现象.通过建立潭江(开平段)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采用拉格朗日粒子示踪、情景分析等手段,研究水流输运、生化反应过程对溶解氧的影响,进而探索提升关键断面溶解氧浓度的调控策略.结果表明:①潭江干流上游水团输送比支流镇海水更快,且同等增量下,潭江干流流量变化对下游影响更大;但对潭江干流开平市区下游新美断面污染贡献中,镇海水对其总磷(TP)污染贡献较大,而新昌水对其总氮(TN)污染贡献较大;②新美断面、镇海水的娄冈断面及新昌水的公义断面均为耗氧断面;水体有机物耗氧是本区域溶解氧消耗的主要过程,占总消耗的64.4%,其次为底泥耗氧,占总消耗的32.5%;水体中氧气的主要来源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占比约64.6%;③增加上游流量、下移城区排口位置或削减上游临近城区污染源均可提高下游溶解氧浓度;与镇海水相比,提高潭江干流流量的效果更为明显;下移城区排口位置虽有效果但可操作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段 溶解氧 数值模拟 拉格朗日粒子示踪 调控策略
原文传递
深圳湾污染物平均输运时间数值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万由鹏 毛献忠 朱佳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9-155,共7页
根据粒子输运时间的定义,提出基于拉格朗日粒子示踪方法计算点污染源输运时间的方法,以深圳湾为例,计算获得稳定平均输运时间所需投放的粒子数量,有助于认识污染物在湾内的输运特性,这对海湾污染治理有重要指导作用。枯水期的计算结果表... 根据粒子输运时间的定义,提出基于拉格朗日粒子示踪方法计算点污染源输运时间的方法,以深圳湾为例,计算获得稳定平均输运时间所需投放的粒子数量,有助于认识污染物在湾内的输运特性,这对海湾污染治理有重要指导作用。枯水期的计算结果表明,以深圳河口为污染源,当投放的粒子数量达到7650时,污染物平均输运时间为33.41d,其标准差为0.125d,计算结果基本稳定。当污染物从河口进入深圳湾后,湾内剩余污染物随时间呈"指数型"递减,质量减少50%、63%、80%和90%时,分别需要28.67d、33.85d、47.83d和61.79d;来自深圳河的污染物有74%通过北侧的主槽离开深圳湾,北侧是污染物排出深圳湾的主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水力学 输运时间 拉格朗日粒子示踪 EFDC模型 数值计算 深圳湾
原文传递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潮汐通道水流输运示踪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姚静 陶建峰 +1 位作者 杨洁 李云良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6-415,共10页
将三维水动力模型MIKE3耦合粒子追踪模型,模拟辐射沙脊群海域西洋、陈家坞槽、苦水洋、黄沙洋四个主要潮汐通道和沙脊群顶点处的粒子运动轨迹,探讨潮汐通道间的水流运动、物质输运及交换特性。结果表明:潮汐通道内涨潮期表层粒子净位移... 将三维水动力模型MIKE3耦合粒子追踪模型,模拟辐射沙脊群海域西洋、陈家坞槽、苦水洋、黄沙洋四个主要潮汐通道和沙脊群顶点处的粒子运动轨迹,探讨潮汐通道间的水流运动、物质输运及交换特性。结果表明:潮汐通道内涨潮期表层粒子净位移大于落潮期;小潮期间,表、底层粒子运动轨迹相似,主要为潮汐通道内的往复运动;大潮期间,各通道粒子轨迹主要为往复运动和顺时针螺旋状横向运动两种形式,不同通道或同一通道的表、底层轨迹均不同,且不同的释放时刻粒子越出通道的程度也不同,表层粒子的运动范围更大,而底层相对集中。粒子运动轨迹由西洋通道的往复流和其余区域不同程度的旋转流所控制。与小潮相比,大潮期间潮汐通道的水体垂向环流及水体交换更为明显。通道内的水流横向输运能力主要取决于横向环流流速与纵向主流流速的相对强弱,同时也受局部地形影响。辐射沙脊群顶点处粒子大多数向岸,少量向南、北沿岸运动,表明近岸水流和物质迁移的主要向岸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辐射沙脊群海域水环境的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潮汐通道 MIKE 3模型 拉格朗日粒子示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