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调重弹——再论二人转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4
1
作者 马金萍 《戏剧文学》 1998年第8期65-67,共3页
·引子·关于二人转的继承与创新,早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了。近二十年(或者说近半个世纪)以来,围绕着二人转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所展开的讨论,大概一直也没有间断过。所发表的文章,虽不能说可以车载船装,但也可以称得上是... ·引子·关于二人转的继承与创新,早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了。近二十年(或者说近半个世纪)以来,围绕着二人转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所展开的讨论,大概一直也没有间断过。所发表的文章,虽不能说可以车载船装,但也可以称得上是累牍连篇了。但是,当我们从那些洛繁的文字中抬起目光,再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二人转艺术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拉场戏 近二十年 丑角 戏曲艺术 舞台 演员 半个世纪 戏曲化 观众
原文传递
二人转美学三题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木箫 《戏剧文学》 2002年第1期37-41,46,共6页
自从王肯先生《土野的美学》问世以来,二人转理论工作者竞相从美学的角度和文化的层面,对二人转艺术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无疑是二人转理论研究的一大进步。然而,土的野的二人转美学,不是玄而又玄的玄学;土的野的二人转文化,不是捕风捉影... 自从王肯先生《土野的美学》问世以来,二人转理论工作者竞相从美学的角度和文化的层面,对二人转艺术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无疑是二人转理论研究的一大进步。然而,土的野的二人转美学,不是玄而又玄的玄学;土的野的二人转文化,不是捕风捉影的附会。二人转的基本特征,仍然是二人转美学与二人转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就是对于二人转艺术如何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三点看法,也就是关于二人转艺术基本特征的三点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戏曲 基本特征 道具 曲艺 三小戏 拉场戏
原文传递
戏曲拉场戏的演变与创作特点——以《二大妈探病》为例
3
作者 王姝月 《人文天下》 2024年第7期67-72,共6页
拉场戏是以二人转班底为基础的代言体表演,是以一人一角为固定角色的戏曲表演体制,区别于狭义上的二人转。据《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记载,拉场戏始于1840年左右,有传统剧目四五十出,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其中,《二大妈探病》以其... 拉场戏是以二人转班底为基础的代言体表演,是以一人一角为固定角色的戏曲表演体制,区别于狭义上的二人转。据《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记载,拉场戏始于1840年左右,有传统剧目四五十出,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其中,《二大妈探病》以其丰富的表演内容一直备受观众青睐,历经百年发展形成众多版本。本文纵观其历史演变过程,对剧中人物设置、表演内容、情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梳理,探究《二大妈探病》如何在创作观念、音乐追求、表演形式和时代创新四个角度体现拉场戏的创作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拉场戏 艺术创作 《二大妈探病》
下载PDF
生存·生命·生态——二人转发展战略笔谈 被引量:4
4
作者 尹俊明 郝国忱 +8 位作者 张兰阁 关音光 冯延飞 马金萍 孙喜军 金士贵 贾慧敏 李云杰 王木箫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2,共16页
关键词 二人转 喜剧精神 观众 演法 演员 艺人 曲艺 拉场戏 生存
原文传递
文化土壤与喜剧作品的特点 被引量:3
5
作者 于海阔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9期72-76,共5页
辽宁浓厚的戏剧和曲艺文化为东北喜剧小品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铁岭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培育出了众多著名喜剧演员、编导,这为铁岭成为小品之乡提供了人才基础。二人转在吸收吉林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南派载歌载舞的特点,取得... 辽宁浓厚的戏剧和曲艺文化为东北喜剧小品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铁岭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培育出了众多著名喜剧演员、编导,这为铁岭成为小品之乡提供了人才基础。二人转在吸收吉林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南派载歌载舞的特点,取得了成功。以拉场戏为原型的铁岭独具特色的喜剧小品在充分吸收了话剧、相声等艺术的营养后逐渐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岭喜剧小品 拉场戏 二人转
下载PDF
龙江剧音乐
6
作者 刘萤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30-33,共4页
龙江剧音乐是在流行于黑龙江的二人转、拉场戏音乐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在创造和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对二人转拉场戏音乐采取“多用、选择、考验、积累”和归纳为“三种声腔”以及声腔“规范化”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60—1... 龙江剧音乐是在流行于黑龙江的二人转、拉场戏音乐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在创造和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对二人转拉场戏音乐采取“多用、选择、考验、积累”和归纳为“三种声腔”以及声腔“规范化”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60—1962年)“多用、选择、考验、积累”,就是在二人转、拉场戏众多曲牌基调当中,根据剧目表现需要加以选择确定曲牌,然后通过艺术创作实践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江剧 二人转 唱腔音乐 拉场戏 曲牌体 三个阶段 基本结构形式 基调 剧目 相结合
下载PDF
二人转曲牌“靠山调”的来源与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昂 马劲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7-152,共6页
二人转曲牌【靠山调】早期是拉场戏中常用的一种叙事性的曲牌,带有一定的悲情色彩。后逐渐突破这种局限,使用率逐渐增高,板式变化增多,成为二人转的主体曲牌之一。它曲调流畅,节奏平稳,用4/4节拍,打三节板。它的基本形式由四句构成,第... 二人转曲牌【靠山调】早期是拉场戏中常用的一种叙事性的曲牌,带有一定的悲情色彩。后逐渐突破这种局限,使用率逐渐增高,板式变化增多,成为二人转的主体曲牌之一。它曲调流畅,节奏平稳,用4/4节拍,打三节板。它的基本形式由四句构成,第一句往往散起,这也起到了搭调的作用。四句的落音分别是2、5、3、6或5,应是徵调式,而甩腔最后落3,又显示是角调式,甩腔时常用扩展句,甩腔之前先用预备句,如下例中"转回家乡啊"即是,然后接甩腔,这样才甩得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曲牌 叙事性 拉场戏 使用率 徵调式 角调式 扩展句
原文传递
“不隔”与贴心
8
作者 田子馥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16-18,共3页
“不隔”与贴心田子馥关东大平原的8月,骄阳似火,但在二人转大篷车流动舞台的周围,还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一两万人,造成“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生动场面。人们顶着三十几度的烈日,坐在蒸笼般的小学校操场上,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 “不隔”与贴心田子馥关东大平原的8月,骄阳似火,但在二人转大篷车流动舞台的周围,还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一两万人,造成“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生动场面。人们顶着三十几度的烈日,坐在蒸笼般的小学校操场上,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挥汗如雨;来晚了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音乐旋律 观众 农民观 拉场戏 角色化 艺术形式 审美心理 单出头 “俗化”
原文传递
当代二人转的龙头——梨树县二人转创作研究
9
作者 田子馥 《戏剧文学》 1998年第7期67-69,共3页
东辽河,冲出二龙山口,由东南向西北在偌大的松辽平原上画出了一个弧,便画出了一片肥沃的土地——梨树县。梨树大地盛产两件宝物;一是粮食,一是二人转。所以,梨树县不但是在国务院出名挂号的东北粮仓,而且被称为“二人转之乡”。
关键词 二人转 拉场戏 艺术本体 风格特色 戏曲化 观众 传统剧目 梨树县 精华 创作研究
原文传递
拉场戏唱腔音乐的变化发展手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继昂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15-116,共2页
拉场戏,俗称“拉场玩艺儿”、“蹦蹦戏”等.是旧时“蹦蹦”(今称二人转——广义说)多种演出形式中一种初具戏曲形态的民间小戏形式.广泛流传于东北地区,深受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欢迎. 拉场戏的艺术特征,用艺人的话说是:“是戏又... 拉场戏,俗称“拉场玩艺儿”、“蹦蹦戏”等.是旧时“蹦蹦”(今称二人转——广义说)多种演出形式中一种初具戏曲形态的民间小戏形式.广泛流传于东北地区,深受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欢迎. 拉场戏的艺术特征,用艺人的话说是:“是戏又不全是戏的戏”.“是戏”是说拉场戏已从说唱艺术中脱颖而出,已初步形成了戏曲的基本特点;“又不全是戏的戏”,是说与京评大戏比,仍然残留着浓重的(特别在音乐上)说唱艺术的特点,因此,在音乐上,拉场戏具有较为独特的个性. 拉场戏唱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场戏 发展手法 基本曲调 曲牌 板式变化体 东北地区 说唱艺术 初步形成 艺术特征 唱腔音乐
下载PDF
在传统二人转中淘宝
11
作者 王中堂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19,共2页
东北二人转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才形成了兼有歌舞、说唱、戏曲三重复合因素的相对独立而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二人转以东北大秧歌为母体从孕育、产生到发展,一直不断吸收其他形式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关键词 二人转 导演 东西 曲艺 演员表演 戏曲舞蹈 二人转音乐 东北大秧歌 拉场戏 情节 二人转舞蹈 扇子
原文传递
现代二人转的“原始套式”
12
作者 杨朴 李艳荣 《戏剧文学》 2000年第10期30-34,共5页
“母奶”与“传统”现代二人转是来源于传统二人转的,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现代二人转作家虽然是写着现代题材及主题诸如政治、道德、伦理和社会变革等等,但他们却仍然是以传统的二人转意象思维在写二人转。
关键词 二人转 作家 曲艺 圣婚 拉场戏 套式
原文传递
从《思夫》到《回杯》的剧演流程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9-93,共5页
二人转演绎张廷秀与王二姐爱情故事的传统剧目从形式上就有三种,也就是说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这三种形式均有舞台呈现。但不管哪一种形式,其故事都源于冯梦龙的小说《醒世恒言》之《张廷秀逃生救父》。
关键词 流程 《醒世恒言》 爱情故事 传统剧目 舞台呈现 二人转 拉场戏 冯梦龙
原文传递
辽宁小品程式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雪儿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14-115,共2页
近年来,小品艺术悄然崛起,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几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小品热。其中,辽宁的小品卓然独立,风格鲜明,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观众,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否认或回避的文艺现象。同陈佩斯式... 近年来,小品艺术悄然崛起,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几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小品热。其中,辽宁的小品卓然独立,风格鲜明,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观众,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否认或回避的文艺现象。同陈佩斯式的学院派十足的话剧小品相比,又土又俗的辽宁小品在给人们带来欢笑的同时,带来了更多难以释怀的思索。小品本与话剧和电影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辽宁小品由二人转、拉场戏等东北民间艺术繁衍而来,有着浓郁的曲艺底韵。特别是赵本山的小品较为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色,其曲艺色彩更浓于黄宏式的。它们都没有话剧表演中强调的那种表达或制造感觉的能力,而是在表演中以曲艺表演艺术为主体,自如地穿插演唱、说口,使用曲艺表演中的程式化动作,来表现独特的东北风情。这些来自其他艺术种类的表演手段,由原来的纯形式功能转化为文化功能。例如二人转式的演唱,在二人转艺术中几乎是唯一的表演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曲艺表演 电影艺术 表演艺术 话剧表演 程式化 表演手段 拉场戏 赵本山 观众
下载PDF
“丑”到极至是真美——小记二人转“四大名丑”之一董连海
15
作者 司马荒原 《戏剧文学》 2001年第5期63-69,共7页
1964年2月,料峭的春寒还在泛着严霜的枝头颤抖,春风却已经悄悄地在北国的土地上蔓延开来。春节刚刚过去,人们似乎还沉醉在节日的欢乐氛围里,在这种时候,没有人会去注意一个普通农家孩子的诞生。就是在这样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在吉林省... 1964年2月,料峭的春寒还在泛着严霜的枝头颤抖,春风却已经悄悄地在北国的土地上蔓延开来。春节刚刚过去,人们似乎还沉醉在节日的欢乐氛围里,在这种时候,没有人会去注意一个普通农家孩子的诞生。就是在这样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在吉林省双辽县兴隆乡,董连海带着生命那嘹亮的啼哭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他的父亲是个普通的农民,除了会种田,还有一手绝好的木匠手艺。那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早已被批得体无完肤,董家的上一辈就是一子单传,所以,到了连海他们这一辈上,害怕绝户的父亲在没有任何节制的条件下,一连气生下了十个儿女,连海是老七,庄稼人没有那些闲工夫去给孩子起什么名字,按照排行,连海的小名就叫老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剧目 舞台 丑角 曲艺 吉林省民间艺术团 表演风格 艺术风格 剧团 拉场戏 业余演员 舞蹈身段 真美 大名
原文传递
服饰,艺术本体的第五语汇——兼论王立娟二人转服装设计的审美追求
16
作者 田子馥 《戏剧文学》 2000年第9期60-62,共3页
二人转本体美学本有多种语汇:文学语汇、表演语汇、音乐语汇、舞蹈语汇,服饰,是它的第五种语汇。服饰,在二人转舞台上是有生命、有灵魂、有神奇功能的。回想二人转创始之初,两个普通农民,戴上头巾,扎上腰包。
关键词 二人转 曲艺 艺术本体 审美追求 王立 演员 拉场戏 服饰 服装佩饰 服装设计
原文传递
《二大妈探病》的来龙去脉——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5-89,共5页
二人转传统剧目拉场戏《二大妈探病》自问世后就是许多剧团和民间班社经常“下单”的剧目。曾经有过“剧团没钱花,快演二大妈”之说。
关键词 传统剧目 二人转 考证 流变 拉场戏 剧团 班社
原文传递
二人转:东北艺术的根和源
18
作者 李雪峰 李雪坤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6-67,共2页
"车轱辘菜"是生长在乡间小路上的一种植物,它不怕踩不怕压,生命力极强。人们常把东北"二人转"形容成"车轱辘菜",踩不死、压不败。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能够在人们的践踏下成长,这就是东北"二人... "车轱辘菜"是生长在乡间小路上的一种植物,它不怕踩不怕压,生命力极强。人们常把东北"二人转"形容成"车轱辘菜",踩不死、压不败。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能够在人们的践踏下成长,这就是东北"二人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曲牌 曲艺 戏曲音乐 拉场戏 刘老根 东北 艺术
原文传递
村长请客
19
作者 张庆东 《戏剧文学》 2004年第1期62-66,共5页
时间现代。地点某农家院内。人物夫、妻、嫂子(村长妻)。[幕启。夫、妻手拿扇子、手绢舞上。妻(唱)小媳妇七不隆咚夫(唱)秧歌扭的急。妻(唱)小老爷们八不隆咚夫(唱)紧跟不离。妻(唱)我这里来上一个夫(唱)单腿点地,妻(唱)他那是整了一个... 时间现代。地点某农家院内。人物夫、妻、嫂子(村长妻)。[幕启。夫、妻手拿扇子、手绢舞上。妻(唱)小媳妇七不隆咚夫(唱)秧歌扭的急。妻(唱)小老爷们八不隆咚夫(唱)紧跟不离。妻(唱)我这里来上一个夫(唱)单腿点地,妻(唱)他那是整了一个夫(唱)(半白半唱)向前看齐。妻(唱)七不隆咚一二三,夫(唱)八不隆咚三二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妻夫 拉场戏 啥呢 犬吠
原文传递
鸳鸯拐(拉场戏)
20
作者 杨学志 任海生 《戏剧文学》 1998年第11期41-46,66,共7页
时间当代。地点东北某山村。人物郑二混、小绞锥。[幕启。[郑二混剔着牙花子,微有醉态地上。
关键词 鸳鸯 拉场戏 牵牛 山南水库 眼泪 名字 大锅饭 当代 东北 脚脖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