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子山遗址出土《秦二世元年文书》与《史记》纪事抵牾释解 被引量:27
1
作者 孙家洲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20,共4页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在9号古井出土的简牍中,有一枚"秦二世元年的文告"。其中的文字涉及到秦二世即位是否具备"正当性"的问题。而且,它与北大竹简《赵政书》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两份出土文献的记载,与《...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在9号古井出土的简牍中,有一枚"秦二世元年的文告"。其中的文字涉及到秦二世即位是否具备"正当性"的问题。而且,它与北大竹简《赵政书》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两份出土文献的记载,与《史记》的相关记载形成了抵牾之态。对这种抵牾,做出合理的解释,是历史学要正面研究的问题。不能简单化地以新出土的地下文献为据修改传世文献的纪事叙事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二世元年文告 《赵政书》 《史记》纪事 抵牾 释解
下载PDF
论立德树人之“德”的内在规定与外在张力 被引量:13
2
作者 姚菁菁 张澍军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7-133,共7页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需要做好对"德"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全面认识,深刻分析"德"的内在历史生成与外在现实诉求。"德"的观念产生于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格局中,伦理性的精神内核...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需要做好对"德"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全面认识,深刻分析"德"的内在历史生成与外在现实诉求。"德"的观念产生于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格局中,伦理性的精神内核、"立身先立德"的价值逻辑是其稳定悠久的内在规定。"德"的外延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发展,包含国家与社会的现实需求。如今更在彰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中,发挥着极强的外在张力。当前,"立德"面临着内在规定与外在张力、传统伦理内核与现实宏观诉求间的抵牾。以辩证的精神寻求传统与现实的对话,在视野格局的开拓中丰富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全面促进"德"在青年认知中的和谐生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内在规定 外在张力 抵牾 和谐
原文传递
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下民族音乐发展的契机与抵牾——以云南大理剑川白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胡晓东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4期72-81,共10页
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是指20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与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下建构起来的全新国家话语体系。它客观上形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义涵与功能,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化、合法化的演进历程,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又在遭遇诸多现代... 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是指20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与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下建构起来的全新国家话语体系。它客观上形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义涵与功能,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化、合法化的演进历程,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又在遭遇诸多现代文明因素的冲突后呈现出相互抵牾的窘境。通过对云南大理剑川白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田野调查,廓清白族民族音乐及其生境——国家在场之间的深层联系,把握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下白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国家属性与内涵,推进白族音乐文化保护与发展。同时,也愈加清晰地呈现国家话语这只"无形之手"深沉而巨大的文化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新传统 语境 民族音乐 契机 抵牾
下载PDF
想象与抵牾:生态视角中的文学荒野及现代启示 被引量:3
4
作者 纪秀明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42,共7页
在美国生态思想史与文学史上,"荒野"经常以文学隐喻的方式进入政治与民族国家构建想象。事实上,除却政治与文化隐喻功能,在本体论意义上,荒野也承载着丰富的个体与自然、社会及宇宙关系的辩证性哲学思想。浪漫主义乃至之后的... 在美国生态思想史与文学史上,"荒野"经常以文学隐喻的方式进入政治与民族国家构建想象。事实上,除却政治与文化隐喻功能,在本体论意义上,荒野也承载着丰富的个体与自然、社会及宇宙关系的辩证性哲学思想。浪漫主义乃至之后的荒野叙事,在预设了对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双重反抗的同时,也体现了自然对个体的心灵照拂;而自然作为心灵应许之地,其脱离实践的空想性与唯心性无法遮蔽。爱默生试图将自然美学与道德结合,将美复归于对宇宙真善的把握,这种思维对后现代的生态伦理学具有启示意义,但他期冀以荒野神秘主义与"超灵"来实现主客观、信仰与道德的统一,却无法突破唯心的宿命。本文指出,生态批评重启了对荒野主体意义与功能的认同之旅。虽然在路上的"荒野"对主体与实践关系的想象依然充满抵牾,生态批评时刻以理论内部自我对撞、自新与自反,昭示着不可阻挡的从日趋社会化与世俗化的荒野美学到实践美学之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野 想象 抵牾 主体 生态 现代启示
下载PDF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某通某”献疑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小平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32-134,共3页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三个互不包容的术语。但由于历来学界对其界说不清,以至于今仍纠缠不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因出自多人之手,文选注释“某,通某”中,误将一些古今字、异体字,说成是通假字;有些字...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三个互不包容的术语。但由于历来学界对其界说不清,以至于今仍纠缠不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因出自多人之手,文选注释“某,通某”中,误将一些古今字、异体字,说成是通假字;有些字本有其义或可引申出其义的,也滥注为通某字,而有些实为通假字的却又当注未注;有些某通某或与常用词、通论的论述相互矛盾,或注释前后不能自圆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 误注 滥用 抵牾
下载PDF
个人与国家的叙事抵牾——1950年代中国革命史的另一种讲述 被引量:1
6
作者 路文彬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0-114,共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个可知可感的客观性国家空间,更为迫切地需要集体历史话语的填充,以保证这个新生空间尽可能获得强有力的支撑,从而维持住它的稳定性。在构筑国家公共空间的过程当中,个人话语务必要同国家话语保持绝对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个可知可感的客观性国家空间,更为迫切地需要集体历史话语的填充,以保证这个新生空间尽可能获得强有力的支撑,从而维持住它的稳定性。在构筑国家公共空间的过程当中,个人话语务必要同国家话语保持绝对一致。但在实际上,国家叙事与个人叙事的抵牾始终在场,毕竟国家意志无法真正全面地替代个人的意志;国家叙事和个人叙事的抵牾,只是在新生共和国强大魅力的作用下暂时取得了缓和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国家 叙事 英雄时代 抵牾
下载PDF
传统孝文化与现代法律的抵牾与交融 被引量:1
7
作者 伍婷婷 伍佳佳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9-64,共6页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内涵直接被历代统治者纳入法律规范,用以维持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统治。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和现代法律精神相抵牾,而传统法律中体现的"孝"的价值取向,为孝文化与现代法律的交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内涵直接被历代统治者纳入法律规范,用以维持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统治。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和现代法律精神相抵牾,而传统法律中体现的"孝"的价值取向,为孝文化与现代法律的交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有益的路径探究。现代法律吸纳传统孝文化的精髓,这既体现了现代法律对传统孝文化的积极关涉,又推动了孝文化的新发展,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指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化 现代法律 抵牾 交融 转化
下载PDF
论《玉梨魂》中自相抵牾的人物形象塑造
8
作者 谢谨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26-128,共3页
徐枕亚以骈丽四六写成的《玉梨魂》风靡海内外。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断层里,欧风美雨的侵袭让人们逐渐觉醒,但"形隔势禁",传统思想历久年深,早已变得根深蒂固。在此情势下,作者欲塑造的人物均与笔下的人物自相抵牾,作品中的... 徐枕亚以骈丽四六写成的《玉梨魂》风靡海内外。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断层里,欧风美雨的侵袭让人们逐渐觉醒,但"形隔势禁",传统思想历久年深,早已变得根深蒂固。在此情势下,作者欲塑造的人物均与笔下的人物自相抵牾,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白梨影、崔筠倩、何梦霞表现得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梨魂》 人物 形象 抵牾
下载PDF
巧于互补 失之抵牾——鲁迅小说与杂文比较
9
作者 林荣松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7期81-84,111,共5页
鲁迅以小说开启民智、改造社会,立意的批判性和描写的杂感化成为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鲁迅杂文"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追求"理趣"化、"形象"化、"抒情"化,是典型的文艺性政论。鲁迅... 鲁迅以小说开启民智、改造社会,立意的批判性和描写的杂感化成为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鲁迅杂文"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追求"理趣"化、"形象"化、"抒情"化,是典型的文艺性政论。鲁迅的小说与杂文都是最具"个人性"的文体,二者既巧于互补,又失之抵牾,这一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补 抵牾 杂感化 文艺性 “个人性”文体
下载PDF
张之洞与晚清练兵处
10
作者 舒习龙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42-46,共5页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练兵处的成立推动了清末的军事变革,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张之洞作为地方督抚的代表,围绕练兵经费、营制饷章、后勤体制和学堂章制等方面同练兵处之间的关系既有调适,也有抵拒。透视张之洞与...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练兵处的成立推动了清末的军事变革,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张之洞作为地方督抚的代表,围绕练兵经费、营制饷章、后勤体制和学堂章制等方面同练兵处之间的关系既有调适,也有抵拒。透视张之洞与晚清练兵处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为我们透彻地了解晚清军事改革提供另一个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练兵处 抵牾 调适
下载PDF
“寓言十九”释义三种转向——兼论寓言、重言占比的抵牾问题
11
作者 李喆 《励耘学刊》 2020年第1期304-320,共17页
综观《庄子》历代注疏,"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在释义上出现了三种转向:第一,删"十九",通释"寓言藉外论之";第二,据后文衍生文义,增添"信"义;第三,释"十九"为寓言于《庄子》书中所占篇... 综观《庄子》历代注疏,"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在释义上出现了三种转向:第一,删"十九",通释"寓言藉外论之";第二,据后文衍生文义,增添"信"义;第三,释"十九"为寓言于《庄子》书中所占篇幅比重。《庄子》"寓言"释义多说并行即导源于此。与之相关,宋人林希逸的十居其九说肇始了庄学史之公案:"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寓言、重言比重的抵牾问题。明清之人多存而不论,持回避态度,现代诸家争论莫衷一是,实则此为林氏误读"寓言十九"之衍生问题,厘清释义转向后,寓言、重言比重抵牾问题并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寓言十九 释义 十言九信 重言十七 抵牾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在南斯拉夫的交融与抵牾
12
作者 张成华 《外国美学》 2019年第1期149-162,共14页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南斯拉夫文艺界的统治只是短暂的历史间隙。由于独特的地缘环境和政治诉求,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在南斯拉夫的交融和抵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独特的文艺景象。在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彼此交融以创造出标示民族...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南斯拉夫文艺界的统治只是短暂的历史间隙。由于独特的地缘环境和政治诉求,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在南斯拉夫的交融和抵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独特的文艺景象。在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彼此交融以创造出标示民族独立和现代化诉求的文艺形式;同时,因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内在的逻辑、关注的问题以及地位的差异,作为文艺创作方法和观念的现代主义又总是与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相冲突。内蕴于这种交融与冲突的核心问题是政治与文艺的关系问题。文艺既可以在政治话语中被讨论,也可以基于其本身被研究。这两种探讨文艺的方式由于言说主体、言说方式、诉求目标的不同而必须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斯拉夫 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 交融 抵牾
原文传递
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抵牾处寻找当代美学的理论生长点
13
作者 许娇娜 《上海文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5-39,125,共5页
在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中,西方理论的引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出很大的适用性;同时,西方理论并不完全切合中国的审美经验。我们应该合理设定西方理论的应用限度,在其与中国经验的抵牾与张力中,探讨中国当下文化现实的特殊性,从中发现... 在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中,西方理论的引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出很大的适用性;同时,西方理论并不完全切合中国的审美经验。我们应该合理设定西方理论的应用限度,在其与中国经验的抵牾与张力中,探讨中国当下文化现实的特殊性,从中发现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理论 中国经验 抵牾 批评实践 现代建构
原文传递
论曾鸿燊诗中的思想抵牾
14
作者 张炜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6期69-73,共5页
晚清壮族诗人曾鸿燊既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又目睹了清朝覆亡的沧桑巨变,因而思想十分复杂,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主张开放,反对闭关锁国;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的没落深感忧虑。行为上则儒道并用,一生坚守出处进退思想。... 晚清壮族诗人曾鸿燊既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又目睹了清朝覆亡的沧桑巨变,因而思想十分复杂,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主张开放,反对闭关锁国;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的没落深感忧虑。行为上则儒道并用,一生坚守出处进退思想。此外,曾鸿燊诗对西方文化的描述基本上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按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的,是中西文化矛盾中各个层面在晚清知识分子身上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鸿燊 抵牾 错位
下载PDF
传统书法“意境离合”说
15
作者 嵇绍玉 《江苏教育》 2017年第21期75-78,共4页
“意境”在书法美学中是个重要概念。对书法“意境”在外延层面,诸如时代、地域、创作等意境的合与离进行思考与解读。当多种意境高度吻合,则能产生优秀书作,相反,某一意境的缺失或相对分离,书作便不能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书法的理想状... “意境”在书法美学中是个重要概念。对书法“意境”在外延层面,诸如时代、地域、创作等意境的合与离进行思考与解读。当多种意境高度吻合,则能产生优秀书作,相反,某一意境的缺失或相对分离,书作便不能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书法的理想状态,就是追求多种意境的契合,意境可遇不可求,刻意地追求某种意境,反而使作品走向媚俗与疏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意境 境遇吻合 抵牾 随缘任性
下载PDF
牛希济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考论
16
作者 李博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0年第3期99-103,共5页
晚唐五代的文学家牛希济力主作文以"治化"为要务,其古文创作契合了此种理论主张,被视为一代之鸿文。牛希济亦以词名世,其词纵悱恻温厚,却与他的文学主张不尽相合。结合其时的社会情状及文人普遍的心态,或可对此加以阐释,同时... 晚唐五代的文学家牛希济力主作文以"治化"为要务,其古文创作契合了此种理论主张,被视为一代之鸿文。牛希济亦以词名世,其词纵悱恻温厚,却与他的文学主张不尽相合。结合其时的社会情状及文人普遍的心态,或可对此加以阐释,同时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五代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希济 文学主张 词作 契合 抵牾
原文传递
在抵牾中存续: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文化承启意义
17
作者 颜彬 钱祝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4-19,共6页
伴随着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迎来了相应的复苏。特殊的历史语境在进入电影叙事的同时,也为彼时的电影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意义与话语机制。基于文化研究的路径,探究80年代电影在“考古”历史和“返思”当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有... 伴随着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迎来了相应的复苏。特殊的历史语境在进入电影叙事的同时,也为彼时的电影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意义与话语机制。基于文化研究的路径,探究80年代电影在“考古”历史和“返思”当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有的文化意义,是重审80年代电影内容生态的有效路径。面对曲折的过去以及新的历史进程,80年代电影兼顾回望与前瞻,通过某种具有承启性的内容形态,从个体精神、情感与观念的重构的若干方面,介入到了80年代社会文化的生成中,呈现出抵牾、代偿与存续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电影 文化意义 抵牾 存续
下载PDF
如何对待《史记》中的抵牾与疏略
18
作者 安平秋 赵生群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7-9,共3页
从总体而言 ,《史记》仍是一部准确性相当高的信史。一些学者片面夸大《史记》存在的问题 ,是不恰当的。 1 988年 1月 1日 ,《社会科学报》刊登一则题为《外国学者怀疑〈史记〉的史料价值》的综合消息 ,对《史记》的史料价值有基本否定... 从总体而言 ,《史记》仍是一部准确性相当高的信史。一些学者片面夸大《史记》存在的问题 ,是不恰当的。 1 988年 1月 1日 ,《社会科学报》刊登一则题为《外国学者怀疑〈史记〉的史料价值》的综合消息 ,对《史记》的史料价值有基本否定的倾向 ,尤不足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抵牾 疏略 史料价值 司马迁
下载PDF
电视剧《梦华录》的叙述表达与价值抵牾
19
作者 吴璇 张易泽 《中国报业》 2024年第16期244-245,共2页
当前,独立女性等思想的传播与热议反映着时代的进步,而部分古典影视剧的改编质量仍良莠不齐。剧版《梦华录》便是借现代化思维,结合女性主义外壳对传统文化进行叙述表达的作品。其中国古典戏剧美学理念对当代影视剧创作具有鲜明的指导意... 当前,独立女性等思想的传播与热议反映着时代的进步,而部分古典影视剧的改编质量仍良莠不齐。剧版《梦华录》便是借现代化思维,结合女性主义外壳对传统文化进行叙述表达的作品。其中国古典戏剧美学理念对当代影视剧创作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但在性别和身份的价值认知上依然充满抵牾。影视作品需要弥合时代差异、消解价值抵牾,为中国影视作品走向世界做好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剧 改编 女性主义 价值抵牾
原文传递
探寻如何以史料突破学生对某些定论的机械记忆——史料抵牾下的实证教与学
20
作者 王新 刘绍立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第12期16-19,共4页
在新高考评价体系与培育历史学科素养的背景下,通过基于史料实证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推论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强调以史料为主的途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输出与输入,培养学生在史料实证的过程中... 在新高考评价体系与培育历史学科素养的背景下,通过基于史料实证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推论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强调以史料为主的途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输出与输入,培养学生在史料实证的过程中解决真实问题的基本素养,探寻如何以史料突破学生对某些定论的机械记忆,建构富有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的生成性课堂,向思维深度区域漫溯,增强理解、辨析、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实证 史料抵牾 高阶思维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