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秦俑铠甲的编缀及秦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 1
-
-
作者
聂新民
-
出处
《文博》
1985年第1期21-27,共7页
-
文摘
秦始皇兵马俑以高度的写实作风再现了秦代为军阵形象,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秦代军事的珍贵资料。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对这些现成材料拿来就用,对秦俑的认识和研究还要下一番功夫。这是因为:1、秦俑的写实是通过陶塑的手段来表现的,它提供人们的形象限于俑的外表,对“隐”于其里的形状、结构需要通过外表来联想、研究。2、形象的质地一律是用陶质表现的,需要通过形象提供的质感、颜色,还要借助于文献资料和其它考古材料进行参证、比较才能确定。3、俑坑经过焚毁。
-
关键词
秦始皇兵马俑
考古材料
将军俑
甲片
陶质
军阵
皮甲
发掘简报
披膊
文献资料
-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河北吴桥北朝墓丛考
被引量:3
- 2
-
-
作者
王敏之
-
出处
《文物春秋》
1993年第3期20-27,共8页
-
文摘
河北省吴桥县罗屯、陶庄一带发现古墓八座。其中除铁路西一座(汉墓),早年被破坏,小马厂附近一座(东魏墓),1956年经省文物部门清理。另有两座封土较完整至今仍在保护以外,其余四座经报省批准,于1978年冬由省、地、县文物考古部门进行了清理发掘。 这次清理的墓葬位于罗屯以东两座(WLM1、2)、李思孟村西南一座(WLM3)、陶庄西一座(WLM4)。均为砖砌单室券顶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四壁外凸,四角圆孤。其南北、东西径分别为:M1:4.25×4.05米、M2:5.60×5.30米、M3:5.90×5.56米、M4:4.40×4.50米。墓壁砌法为二顺一丁(M1)和三顺一丁(M2、M3、M4)。墓门砌封门墙一道。M1、M2在甬道(门道)内。M4在门前各加砌封门砖墙一道,清理时,墓顶均塌。墓室已经早年扰乱,随葬品散埋于填土乱砖之中,残损严重。墓室内骨架已凌乱,M1出男头骨一、女头骨二、M2出男、女头骨各一。
-
关键词
券顶
汉墓
陶庄
具装
突骑帽
门墙
两当甲
平巾
披膊
大口裤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巩义南河渡村唐墓器物简介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郝红星
孙角云
-
机构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巩义市博物馆
-
出处
《洛阳考古》
2017年第3期91-94,F0003,共5页
-
文摘
一、概况
1986年3月,巩义文物保护管理所在下乡征集文物过程中,在南河渡乡(现河洛镇)南河渡村一队田间断崖上发现一座残墓,从中清理出10余件唐代器物,虽然这些器物非墓葬器物的全部,但很有特点,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兹将它们介绍如下。
-
关键词
巩义
镇墓兽
唐墓
文物保护管理
河洛镇
墓葬
文官俑
兹将
红彩
披膊
-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浅析河南地区镇墓武士俑的演变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魏青利
吴倩
-
机构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
出处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4年第9X期16-18,共3页
-
文摘
在河南地区古代墓葬中,镇墓武士俑自出现到消失,演变轨迹清晰,对镇墓武士俑的研究,可以作为考察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研究各代服饰尤其是甲胄制度的重要资料。我国古人有迷信灵魂不死的独特生死观念,认为人死后他的灵魂在冥间还会过着与现实相同的生活,这一观念导致中国历代埋葬死者均奉行“像其生以送其死”的风俗习惯,为死者专门承制器物作为随葬品安置于墓内,这种特制的器物称为明器。自春秋时期,明器除了有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器物模型外,还出现了俑,是用各种材料模仿人或动物形象制作的随葬品,
-
关键词
古代墓葬
镇墓兽
春秋时期
生死观念
明光铠
动物形象
埋葬死者
披膊
演变轨迹
墓主
-
分类号
C
[社会学]
-
-
题名浅论秦俑铠甲
被引量:1
- 5
-
-
作者
申茂盛
-
出处
《文博》
1990年第5期302-305,198,共5页
-
文摘
秦俑的服饰,甲衣塑造逼真,甲片的编缀方法也交待得很清楚,与真实的铠甲编缀一般无二,护腿、靴、履等细部,都塑作得非常具体,一丝不苟。所有这些为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秦代军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下文想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结合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对秦俑铠甲的初步认识。一、秦俑铠甲的编缀秦俑军队中铠甲俑占了绝大多数,而其中大量出现的是一类一型铠甲俑,此类型铠甲应当是秦国军队的主要护防装备。
-
关键词
甲片
实物资料
披膊
上片
暗黑色
下旅
发掘报告
发掘简报
皮甲
杨家湾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洛阳三彩踩鬼天王俑
- 6
-
-
作者
张婉舒
-
机构
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
-
出处
《洛阳考古》
2017年第1期95-95,88,共2页
-
文摘
洛龙大道与关林路交叉口西南角抢救发掘唐墓一座,编号C7M6184,出土唐三彩若干。墓葬被盗破坏严重,文物残片散落于墓室。后送我院文保中心拼对修复。经工作人员拼对时发现一大型踩鬼天王俑。该踩鬼天王俑送文保中心修复室时已碎成100余片,与一堆三彩侍女俑、镇墓兽、文官俑碎片混杂在一起,后逐渐拼对成型。
-
关键词
天王俑
三彩
镇墓兽
文官俑
唐墓
关林
王高
明光铠
绿釉
披膊
-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宋代的盔甲(封二介绍)
- 7
-
-
-
出处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0期15-15,2,共2页
-
文摘
宋代的军戎装束,头上戴的叫做盔,也称兜鍪;身上披挂的叫做铠或甲。用铁做成的叫路盔、铁铠、铁甲,用皮做成的叫皮笠子、皮甲。据《宋史·兵志》记载:全副铁盔甲由1825片甲叶,
-
关键词
铁铠
兵志
军戎
皮甲
武经总要
曾公亮
锁甲
披膊
铁叶
陈祥道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甲胄连藏汉
- 8
-
-
作者
龚剑
-
出处
《收藏.拍卖》
2016年第Z1期140-145,共6页
-
文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历史的进程中,一个国家和民族总会把祭祀和战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藏族在宗教和武备上具有显著、独特的发展轨迹。藏族冷兵器及军事文化是古代藏族最重要的文明组成部分。但由于诸多因素并不被世人所重视。藏族古代武备起源甚早,受到中原文化影响巨大,是中国武备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在明代藏族文献资料中就对刀剑有过详细的记载和介绍。藏族武备总体来看。
-
关键词
藏汉
军事文化
锁子甲
刀剑
披膊
国之大事
甲片
盔顶
古格
仪卫
-
分类号
K879.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秦俑坑中的战车及其相关问题
- 9
-
-
作者
王玉清
-
出处
《文博》
1988年第6期54-57,共4页
-
文摘
在秦始皇陵东侧三个兵马俑坑内,都有为数不同的战车,其中第二号兵马俑坑战车最多。二号俑坑从内涵方面可分4个单元,在第2单元内(从南数包括1至8过洞)根据试掘估计全为战车,合计有64辆。这批战车在各个过洞中的摆法是前后相接,作纵队排列。每辆车上各有御手1人,甲士2人,车车后都无步兵跟随,因此,它应属单独的战部队。其它战车分别出土在一、二、三号俑坑,乘员有2人、3人和4人之分。据试掘和局部正式发掘知道,秦俑坑出土的战车都是木质的,而且形状和结构也大体相同。因俑坑被火烧过和塌陷等原因,车迹十分凌乱,经过仔细清理和观察,发现少数车辆还能看出局部结构。
-
关键词
局部结构
角柱
铜饰件
车右
长兵器
将军俑
披膊
圆木
长冠
承弓器
-
分类号
K8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秦兵马俑三号坑战车初探
- 10
-
-
作者
党士学
-
出处
《文博》
1988年第6期68-70,21,共4页
-
文摘
秦始皇陵兵马俑三号坑中出上战车一乘,它一直被作为戴华盖的髹漆彩绘战车介绍、论述,在有些文章中甚至把“戴华盖”作为证明该车级别高或乘车主人级别高的证据之一。所以,弄清楚秦俑号三坑之战车是否戴华盖及相关问题,有助于秦俑学研究的深入进行。秦陵兵马俑三号坑清理简报(以下简称《简报》)中说:“驷马髹漆战车一乘,出土于第二单元。……在车的左侧的地面上发现一直径42厘米的木质髹漆彩绘圆环,圆环的周围等距离地装有三个铜环,其内部空间有一层彩绘的漆皮,似为车上的圆形华盖。”
-
关键词
秦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
戴华
髹漆
三坑
长兵器
披膊
车舆
铜钟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中国古代甲胄和日本古代甲胄
- 11
-
-
作者
杨泓
-
出处
《文物天地》
1996年第5期26-31,共9页
-
文摘
在古代,将士在战争中用以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被敌方伤损,所使用的防护装具是甲胄,甲用以防护躯体和四肢,胄用以防护头颈。自人们懂得用金属制作防护装具,特别是以钢铁制作以后,甲胄的称谓也改用加有'金'旁的字词,
-
关键词
防护装具
金属制作
伤损
甲片
考古工作
战争中
燕下都遗址
淄博市博物馆
镰仓时代
披膊
-
分类号
K8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秦始皇陵地下軍陣的指挥部——三號兵馬俑坑
- 12
-
-
作者
袁仲一
-
机构
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館長
-
出处
《今日中国》
1990年第1期58-60,62-63,共5页
-
文摘
被譽爲“世界第八奇迹”的古代文化寶庫之一——陜西西安秦始皇陵地下軍陣,其中的三號兵馬俑坑又於一九八九年十月對外展出@個俑坑同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史的寶貴的寶物资料。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在西安以東三十公里的秦始皇陵東侧的柿樹林中,當地農民挖井時,挖出了祖輩相傅的“地下怪物”——“瓦爺”的腦袋、胳膊和腿,消息不脛而走,吸引來了我們考古工作隊。作爲隊長,我當時認爲發掘工作很快便可完成。沒有想到愈挖愈多,最終挖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龐大的一號兵馬俑坑。
-
关键词
考古工作
古代文化
一九
相傅
挖井
披膊
軍事
青铜兵器
一侗
弩兵
-
分类号
C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