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报告细胞系的构建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官清 井上直树 野沢直树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2-216,共5页
目的利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ORF9启动子的最短有效序列ORF9G和ORF61启动子的最短有效序列ORF61F构建VZV报告细胞系并分析其特性。方法分别将ORF9G和ORF61F自身首尾连接得到串联启动子TgG和T61F,再分别将TgG和T61F克隆到报告子质... 目的利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ORF9启动子的最短有效序列ORF9G和ORF61启动子的最短有效序列ORF61F构建VZV报告细胞系并分析其特性。方法分别将ORF9G和ORF61F自身首尾连接得到串联启动子TgG和T61F,再分别将TgG和T61F克隆到报告子质粒pGL3-basic中构建串联启动子-报告子重组质粒pGL-TgG和pGL-T61F,质粒中报告基因萤火虫荧光素酶的表达由上游串联启动子控制;将pGL-TgG、pGL-T61F分别同G418抗性质粒pCMV-script恒定转染到人黑色素瘤细胞系MeWo后培养至G418抗性细胞克隆生长;收集G418抗性细胞克隆,测定其感染VZV后萤火虫荧光素酶的表达强度,筛选信噪比高的细胞克隆作为VZV报告细胞系,并分析其灵敏度、特异性等主要特性。结果串联启动子TgG和T61F分别较其单拷贝启动子9G和61F活性增加1倍;分别利用pGL-TgG和pGL—T61F成功构建了VZV报告细胞MV9G和MV61F;两个报告细胞在感染最低50PFU VZV 24h时即能检测到萤火虫荧光素酶的强表达,表达强度与感染病毒量呈线性正相关,但感染人巨细胞病毒(HCMV)、人类疱疹病毒6(HHV-6)和HHV-7时无表达;MV9G的灵敏度较MV61F略高。结论MV9G和MV61F均可作为敏感、特异的VZV报告细胞系供进一步研究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报告细胞系 启动子
原文传递
应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报告细胞系筛选抗病毒药物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晓霞 宋维芳 +4 位作者 王官清 卢珍玲 黄建坤 王合 井上直树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45-750,共6页
目的应用构建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报告细胞系MVgG建立一种筛选抗VZV药物的新方法。方法将VZV疫苗株(vOka)的无细胞病毒液(CFV)直接感染MV9G细胞2h后移除(CFV直接感染法),或将感染vOka株的Mewo细胞(含带细胞病毒,CAV)... 目的应用构建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报告细胞系MVgG建立一种筛选抗VZV药物的新方法。方法将VZV疫苗株(vOka)的无细胞病毒液(CFV)直接感染MV9G细胞2h后移除(CFV直接感染法),或将感染vOka株的Mewo细胞(含带细胞病毒,CAV)与MV9G细胞共培养48h(CAV共培养法),以激发MV9G细胞表达报告基因萤火虫荧光素酶。在培养基中加入肝素、磷酸甘露糖(M-6-P)、阿昔洛韦(ACV)、白藜芦醇、roscovitine等抗病毒药物,通过比较加药前后MV9G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变化来分析药物对VzV的作用。结果抗病毒药物各浓度组不同程度地抑制CFV直接感染和/或CAV共培养激发的MV9G细胞荧光素酶活性,荧光素酶活性的降低与平行对照组中病毒蚀斑数的降低一致。抗病毒药物中肝素、M-6-P和roscovitine2.5μmol/L组抑制CFV激发荧光素酶的作用强于抑制CAV激发荧光素酶的作用,而ACV和白藜芦醇抑制CAV激发荧光素酶的作用强于抑制CFV激发荧光素酶的作用。ACV抗药株Kanno和rOkaYSR的CAV与MVgG细胞共培养均激发其强表达荧光素酶,但ACV抑制抗药株激发荧光素酶50%时浓度(IC50)显著高于抑制敏感株pOka和CaGu的IC50。结论CFV直接感染法和CAV共培养法分别有助于筛选针对VZV感染早期和后期的药物,利用MV9G细胞建立的报告细胞法可为抗VzV药物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种简便、快速、敏感和高通量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报告细胞系 磷酸甘露糖 白黎芦醇 ROSCOVITINE
原文传递
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VSX 2绿色荧光报告基因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构建
3
作者 郑丹丹 王远 +5 位作者 张祖明 关远远 谢冰冰 晋康新 向孟清 钟秀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14-820,共7页
目的构建表达视觉系统同源框2(VSX 2)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hiPSCs)。方法根据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RISPR/Cas9)技术原理,设计VSX 2的小向导RNA(sgRNA),构建敲除质粒及包含左右同... 目的构建表达视觉系统同源框2(VSX 2)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hiPSCs)。方法根据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RISPR/Cas9)技术原理,设计VSX 2的小向导RNA(sgRNA),构建敲除质粒及包含左右同源臂的P2A-eGFP供体质粒;2个质粒经测序鉴定后电转野生BC1-hiPSCs细胞系,采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单克隆,扩增培养并鉴定。采用PCR和Sanger测序鉴定基因型;采用核型分析法分析报告细胞系核型;采用STR法排除细胞交叉污染;采用免疫荧光法及逆转录PCR法检测报告细胞系的多能干细胞分子标志物的表达;通过体外三胚层形成实验鉴定报告细胞系向三胚层分化的能力;应用3D视网膜类器官诱导技术获得视网膜类器官,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评价VSX2蛋白与eGFP的共定位情况。结果电转后通过PCR鉴定和Sanger测序成功筛选到1株含有VSX 2-eGFP报告基因的hiPSC系。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该报告细胞系核型正常。STR鉴定结果表明,BC1-VSX 2 eGFP-iPSCs无细胞系交叉污染。逆转录PCR检测和免疫荧光染色表明,BC1-VSX 2 eGFP-iPSCs中iPSCs标志物基因和蛋白表达阳性,包括NANOG、OCT4、SOX2、DNMT3B和GDF3 mRNA以及NANOG、OCT4、SSEA4和TRA-1-60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表明,由BC1-VSX 2 eGFP-iPSCs分化的三胚层组织中内胚层标志物甲胎蛋白(AFP)、中胚层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外胚层标志物神经细胞特异性微管蛋白(TUJ1)表达均为阳性;eGFP与VSX2共表达于视网膜类器官的神经视网膜。结论成功构建1株表达VSX 2-eGFP报告基因的hiPSCs,该细胞系可实时指示VSX2蛋白的时空表达变化,为视网膜发育、疾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方法评价提供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视觉统同源框2基因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报告细胞系 视网膜类器官 分化
下载PDF
利用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Runx1c-mNeonGreen报告细胞系追踪成年造血过程
4
作者 朱瑶瑶 张朔 王征宇 《生物技术进展》 2020年第5期524-533,共10页
Runt相关转录因子1c(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c,Runx1c)与成年造血以及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产生密切相关,为了动态追踪人早期造血发育过程中Runx1c的表达,利用双切质粒载体联合瞬时转入B细胞淋巴瘤-... Runt相关转录因子1c(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c,Runx1c)与成年造血以及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产生密切相关,为了动态追踪人早期造血发育过程中Runx1c的表达,利用双切质粒载体联合瞬时转入B细胞淋巴瘤-特大(B-cell lymphoma-extra large,BCL-XL)基因的CRISPR-Cas9技术高效地构建了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来源的Runx1c-mNeonGreen报告细胞系,并经PCR、Sanger测序验证构建成功。随后,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流式细胞术、畸胎瘤实验和数字化核型分析技术进行验证,发现该报告细胞系仍具有hESC样的多能性且未发生染色体异常和变异。此外,通过hESC体外单层诱导造血分化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追踪人早期造血发育过程中Runx1c的表达,结果表明利用该报告细胞系可以动态追踪人早期造血发育中Runx1c的表达。研究结果为阐明成年造血过程提供了新思路,并为体外产生功能性血细胞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干细胞 成年造血 Runx1c 报告细胞系 CRISPR-Cas9
下载PDF
双重数字PCR法评价Luc2P系列报告基因细胞系的稳定性
5
作者 于雷 王光裕 +3 位作者 裴德宁 安怡方 史新昌 周勇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26-832,838,共8页
目的 建立双重数字PCR(digital PCR,dPCR)法评价Luc2P系列报告基因细胞系(CHO-K1、Hacat、HEK293和UT7)的萤光素酶(luciferase,Luc)基因稳定性。方法 提取Luc2P系列报告基因细胞系的基因组DNA,建立一种双重dPCR法,同时检测内参基因RPP3... 目的 建立双重数字PCR(digital PCR,dPCR)法评价Luc2P系列报告基因细胞系(CHO-K1、Hacat、HEK293和UT7)的萤光素酶(luciferase,Luc)基因稳定性。方法 提取Luc2P系列报告基因细胞系的基因组DNA,建立一种双重dPCR法,同时检测内参基因RPP30和目标基因Luc的拷贝数,以Luc相对拷贝数(copies Luc/copy RPP30)为指标评价Luc基因稳定性;参考《中国药典》三部(2020版)相关要求对建立的方法进行专属性、精密性、线性、准确性和耐用性验证,并分析方法的适用性。结果 未转染报告基因的原始细胞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而4种报告基因细胞系中均可检测到阳性结果,且dPCR结果中阴性和阳性区可明显区分;以相对拷贝数为指标,采用芯片式dPCR法重复检测8次同一基因组DNA样品以及同一细胞6次独立提取的基因组DNA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Luc和RPP30的线性拟合R~2均大于0.99,建立的方法检测5组加标样本的加标回收率在50%~100%之间,且芯片式dPCR和液滴式dPCR检测结果一致。该方法可区分不同细胞克隆的Luc相对拷贝数,检测3个代次(P8、P12、P31)细胞Luc相对拷贝数的结果高度一致。结论 建立的双重dPCR法专属性、精密性、线性、准确性、耐用性和适用性良好,可用于Luc2P系列报告基因细胞系的Luc基因稳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基因细胞系 萤光素酶 稳定性 双重数字PC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