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ⅩⅢ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药性的实验诱导 被引量:27
1
作者 梁幼生 李洪军 +7 位作者 戴建荣 汪伟 曲国立 陶永辉 邢云天 李幼子 钱科 魏剑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5-610,共6页
目的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 目的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分别采用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抗药性 抗药性诱导
原文传递
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室内抗药性诱导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永青 宋培玲 +7 位作者 燕孟娇 郝丽芬 连海飞 李秀萍 莎娜 史志丹 赵丽丽 李子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0-306,共7页
为了探明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对68株油菜核盘菌的戊唑醇室内敏感性进行了试验。同时通过室内诱导获得抗药性突变株,并分析了突变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菌核能力及戊唑醇靶标酶基因,为戊唑醇的应用及其抗药性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 为了探明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对68株油菜核盘菌的戊唑醇室内敏感性进行了试验。同时通过室内诱导获得抗药性突变株,并分析了突变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菌核能力及戊唑醇靶标酶基因,为戊唑醇的应用及其抗药性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2016年和2018年从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采集的68株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的EC50值(有效抑制中浓度)介于0.405~2.942μg/mL之间,其中73.5%的菌株EC_(50)值分布于1.0~1.8μg/mL,且敏感性频率呈单峰曲线分布,表明受试核盘菌对戊唑醇敏感。通过紫外加药剂联合诱导获得4株戊唑醇的抗药性突变株,其抗性倍数分别为2.6、2.9、3.1、4.7,属于拮抗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菌核能力均显著性降低,说明突变株的环境适合度较低,不易在田间广泛流行;对抗性突变株的戊唑醇靶标酶基因CYP51序列分析得出,其中一株抗药性突变株HN-6R2中CYP51基因编码的第244个氨基酸由赖氨酸突变为谷氨酸,说明该突变株对戊唑醇的抗性可能与K244E氨基酸突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核盘菌 戊唑醇 室内敏感性 抗药性诱导 碱基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