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真菌感染新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玉 陈思敏 +3 位作者 郭诗雨 侯炜彤 姜远英 安毛毛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53-1263,共11页
随着免疫功能缺陷人群的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临床常用抗侵袭性真菌感染药物有三唑类(氟康唑)、多烯类(两性霉素B)、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等,然而这... 随着免疫功能缺陷人群的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临床常用抗侵袭性真菌感染药物有三唑类(氟康唑)、多烯类(两性霉素B)、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等,然而这些药物并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本文着重于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抗真菌感染新药,根据作用靶点不同依次介绍:作用于细胞壁的新型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CD101和SCY-078、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尼可霉素Z、GPI锚定蛋白抑制剂APX001;作用于细胞膜的CYP51抑制剂VT-1161和VT-1129、破坏细胞膜通透性药物CAmB;影响细胞代谢的嘧啶合成抑制剂F901318,以及生物制剂包括细胞表面凝集素样序列3蛋白疫苗(NDV-3)和抗真菌感染抗体Mycograb。本文主要综述了上述新药的研究进展,包括作用机制、体内外活性、临床研究结果等,为相关药物的研发与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临床研究 抗真菌感染新药 抗真菌靶点 体内外活性
原文传递
抗耳念珠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林敬生 涂杰 盛春泉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45-1655,共11页
耳念珠菌于2009年首次分离得到,具有严重的多药耐药性和极强的皮肤定植、环境污染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被称为“超级真菌”。目前临床上传统的抗真菌药物对耳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效果相当有限。本文基于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β-... 耳念珠菌于2009年首次分离得到,具有严重的多药耐药性和极强的皮肤定植、环境污染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被称为“超级真菌”。目前临床上传统的抗真菌药物对耳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效果相当有限。本文基于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β-1,3-D-葡聚糖合成酶、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线粒体、细胞核酸和几丁质等抗真菌靶点,重点介绍近年来用于抗耳念珠菌感染的上市药物和临床候选药物。本文综述了耳念珠菌的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并详细阐述了新型上市和临床候选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抗真菌药效,为进一步指导抗耳念珠菌药物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抗真菌药物 耐药真菌 药物研发 抗真菌靶点
下载PDF
葡萄糖胺-6-磷酸合成酶的异源表达及其酶学性质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涛 冯君瑞 +3 位作者 李姝璇 杜响 刘晓环 吴绵斌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0-506,共7页
葡萄糖胺-6-磷酸合成酶(GFA)是己糖胺生物合成中的一个关键酶,为建立一条高效的GFA生产工艺,其研究对象GFA来源于致病菌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 ATCC 64548),通过基因克隆,然后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结果显示,GFA的最佳异... 葡萄糖胺-6-磷酸合成酶(GFA)是己糖胺生物合成中的一个关键酶,为建立一条高效的GFA生产工艺,其研究对象GFA来源于致病菌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 ATCC 64548),通过基因克隆,然后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结果显示,GFA的最佳异源表达条件为:诱导剂浓度为0.1 mmol×L^(-1),诱导温度为28℃,诱导时间为15 h,诱导时机为菌体浓度OD600达到1.0。其最佳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7℃,反应pH为7.2,反应时间为20 min。通过双倒数作图法得到该酶的KM值为0.47 mg×mL^(-1);当反应体系中加入抑制剂(bacilysin)时,GFA转氨酶活性会被显著抑制,酶活降低约54.8%。结果表明,研究所采取的方法能够高效地异源表达葡萄糖胺-6-磷酸合成酶,提高其应用潜力,这对于加快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胺-6-磷酸合成酶 异源表达 酶学性质 抗真菌靶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