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谈中国的社会学 被引量:78
1
作者 费孝通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8,共7页
如果把社会学学科范围放宽些,社会学的来源在中国就有很长久的历史。30年代布朗就提出“中国在战国时代已有荀子开创了这门学科”。那时,受派克、布朗的影响,社会学与人类学在中国实现了通家之好,名虽不同,实则无异,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 如果把社会学学科范围放宽些,社会学的来源在中国就有很长久的历史。30年代布朗就提出“中国在战国时代已有荀子开创了这门学科”。那时,受派克、布朗的影响,社会学与人类学在中国实现了通家之好,名虽不同,实则无异,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特色。直至抗战,在学习、借鉴西方社会学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的“社区研究”,马林诺斯基称这种研究为“社会学的中国学派”。过去在中国搞的“社区研究”多偏重社会结构的分析,对人群中集体生活的道义关系注意不够。中国历代思想家思考的中心一直没有离开过人群中的道义关系,中国世代累积的经验宝库里是否正保留着一些值得加以发扬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中国化 中国社会学 社会人类学 社区研究 燕京大学 实地调查 少数民族 马林诺斯基 比较研究 抗战时期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37
2
作者 余子侠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67-178,176+180-200,共34页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余子侠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遭受到近代社会以来空前的劫难和绝大的损害。为谋保存以应变起仓卒的时局,其时绝大多数专上学校机构,不得不以种种避难方式作出迁徙之计。...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余子侠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遭受到近代社会以来空前的劫难和绝大的损害。为谋保存以应变起仓卒的时局,其时绝大多数专上学校机构,不得不以种种避难方式作出迁徙之计。这些移迁学校所达地域,近者或入租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内迁 抗战时期 高校师生 抗战期间 高教事业 西南联大 西部地区 “七·七”事变 《教育杂志》 国民政府教育
原文传递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 被引量:30
3
作者 黄立人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05-138,共16页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黄立人近代中国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状况如何,始终是制约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变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抗日战争这个非常时期,国统区...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黄立人近代中国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状况如何,始终是制约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变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抗日战争这个非常时期,国统区的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状况如何,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农贷 国统区 四联总处 抗战时期 农村合作社 农业生产 农民所付物价指数 金融机构 合作金库
原文传递
时间、仪式维度中的“总理纪念周" 被引量:33
4
作者 陈蕴茜 《开放时代》 CSSCI 2005年第4期63-81,共19页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孙中山崇拜运动,将“孙中山”符号通过时间、空间、仪式、传媒等多向度渗入社会日常生活,而以时间为轴的建构体现于总理(国父)纪念周与纪念日的设置。纪念周是规模最大、频度最高、影响最大的时间符...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孙中山崇拜运动,将“孙中山”符号通过时间、空间、仪式、传媒等多向度渗入社会日常生活,而以时间为轴的建构体现于总理(国父)纪念周与纪念日的设置。纪念周是规模最大、频度最高、影响最大的时间符号,本文从制度时间与仪式操演的双重维度,考察国民党如何通过纪念周制度时间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推广来实现其对社会的控制与意识形态传输,揭示纪念周制度所隐含的现代政治权力技术。同时,考察社会各界对纪念周的不同反应以及抗战时期纪念周的特殊功能。由于国民党脱离底层民众,政治腐败,纪念周的推行并未使国民党完全实现对民众党化意识形态的塑造。但总体而言,孙中山符号通过纪念周而得到广泛传输,构成生活在民国时期人们的集体记忆,影响着1949年后人们接受孙中山符号的新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 时间 仪式 总理 意识形态 1949年 国民党 孙中山 日常生活 双重维度 政治权力 抗战时期 政治腐败 集体记忆 民国时期 符号 社会 山崇拜 传输 民众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闫庆生 黄正林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2-171,共40页
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巩固陕甘宁边区 ,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边区的农村经济 ,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边区的阶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既满足了群众自给的需要 ,... 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巩固陕甘宁边区 ,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边区的农村经济 ,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边区的阶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既满足了群众自给的需要 ,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也为边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 ,为边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边区农村经济之所以得到发展 ,其原因是边区农村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边区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 中国共产党 和平 区政府 阶级关系 陕甘宁边区 根本性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社会经济结构
原文传递
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 被引量:26
6
作者 高冬梅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2-200,共19页
救灾工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减震器”。抗战时期 ,面对大灾巨 ,根据地政府首先把救灾工作当作施政的重要内容 ,加强救灾制度建设。同时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个人诸方面的力量 ,一方面采取消极救济... 救灾工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减震器”。抗战时期 ,面对大灾巨 ,根据地政府首先把救灾工作当作施政的重要内容 ,加强救灾制度建设。同时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个人诸方面的力量 ,一方面采取消极救济手段以解灾民燃眉之争 ;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救灾措施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卓有成效的救济工作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政治作用 ,而且为建国后救灾体制的建构和社会救济事业的开展也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救济 救灾工作 灾民 政治作用 施政 首先 建国后 抗日根据地 述论 抗战时期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工作概述 被引量:24
7
作者 冯敏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14-120,共7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军的长驱直入,国民党在军事上的抵抗无力,给战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数千万同胞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家园毁于战火,财产化为灰烬,生命毫无保障。为了生存,为了抗日,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军的长驱直入,国民党在军事上的抵抗无力,给战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数千万同胞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家园毁于战火,财产化为灰烬,生命毫无保障。为了生存,为了抗日,人们或扶老携幼,离乡背井,走上逃难之路;或抛妻别子,愤然奔赴战场,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失去了父母亲人、孤苦伶仃的难童。难童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难童问题在当时即引起了国民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童救济 国民政府 抗战时期 儿童教育 儿童教养 儿童保育 难民救济 救济团体 抗战建国 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与经济立法 被引量:25
8
作者 黄正林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8-208,共41页
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推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边区政府颁布了农业、工业、商业、金融、财政、税收、交通等一系列经济法规 ,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经济法规体系。这些经济法规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 ,它是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在抗战时... 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推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边区政府颁布了农业、工业、商业、金融、财政、税收、交通等一系列经济法规 ,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经济法规体系。这些经济法规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 ,它是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在抗战时期领导经济、组织经济、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 ,因此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主张。抗战时期边区经济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 ;规范了社会经济秩序 ,推动了边区经济发展 ;保护了各种经济成分的合法权益 ;并为新中国经济立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经济立法 经济法规 颁布 区政府 保证 新中国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抗日战争时期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 被引量:30
9
作者 温金童 李飞龙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3-173,共21页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深刻复杂的历史原因,陕甘宁边区疫病横行,人畜死亡率很高。这对于陕甘宁边区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坚持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十分不利。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边区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深刻复杂的历史原因,陕甘宁边区疫病横行,人畜死亡率很高。这对于陕甘宁边区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坚持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十分不利。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边区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制定了卫生防疫的方针政策,大力开展卫生宣传,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卫生组织,使广大群众学到了卫生知识,增强了卫生观念,从而使边区的人畜发病率、死亡率都逐渐下降,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卫生防疫 卫生观念 发病率
原文传递
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的考察 被引量:23
10
作者 黄立人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20-136,共17页
如果以1940年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基本完成的标志,它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由于它对抗日战争的意义,它对战时大后方工业经济,乃至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及它悲壮的传奇色彩,有关的研究一直为众多史学工作者所注... 如果以1940年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基本完成的标志,它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由于它对抗日战争的意义,它对战时大后方工业经济,乃至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及它悲壮的传奇色彩,有关的研究一直为众多史学工作者所注目。在此,笔者拟在尽可能地占有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工厂内迁进行总体考察,以就教于史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内迁 国民党军队 抗日战争时期 兵工厂 资源委员会 大后方工业 抗战时期 西部地区 近代工业 国民政府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建政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4
11
作者 陈先初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2-160,共29页
抗战时期 ,基于夺取抗战胜利以及推进中国革命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尤其是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行民选制度 ;在政权组成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切实建立为老百姓谋利益的“... 抗战时期 ,基于夺取抗战胜利以及推进中国革命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尤其是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行民选制度 ;在政权组成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切实建立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帮忙政府” ;等等 ,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这还不十分完善 ,但却为战后特别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历史的经验 ,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主事业而奋斗的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问题 “三三制” 政权 中国革命 历史考察 抗战时期 抗战胜利 抗日根据地
原文传递
汪曾祺论 被引量:27
12
作者 郜元宝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2-127,共16页
祖籍安徽、生于江苏高邮、作品也多以高邮为背景的汪曾祺(1920—1997),青年时代(1939-1944)就读于抗战时期最高学府“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亲聆梅贻琦、刘文典、杨振声、朱自清、罗常培、冯友兰、闻一多、金岳霖、吴宓、唐兰等... 祖籍安徽、生于江苏高邮、作品也多以高邮为背景的汪曾祺(1920—1997),青年时代(1939-1944)就读于抗战时期最高学府“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亲聆梅贻琦、刘文典、杨振声、朱自清、罗常培、冯友兰、闻一多、金岳霖、吴宓、唐兰等名师教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中国文学 西南联大 抗战时期 青年时代 梅贻琦 刘文典 朱自清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问题及国民党政府的战时粮食政策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陆大钺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98-104,共7页
一粮食问题的产生中国为一农业国,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非农业人口比例较小,正常情况下,粮食供需尚能协调。在抗战开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国统区并未产生粮食问题。抗战后方主要粮食市市场之一的成都市,在抗战爆发后的两年中,不但粮价稳定... 一粮食问题的产生中国为一农业国,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非农业人口比例较小,正常情况下,粮食供需尚能协调。在抗战开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国统区并未产生粮食问题。抗战后方主要粮食市市场之一的成都市,在抗战爆发后的两年中,不但粮价稳定,且较抗战前略有下降。附表:成都市逐月米价指数(1937年7月—1939年8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价指数 粮食问题 国民党政府 市场 粮食供需 粮食政策 国统区 收归国有 管制 抗战时期
下载PDF
抗战时期高校教师工资制度及生活状况初探 被引量:19
14
作者 姜良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53-59,共7页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对高校教师的工资诸如薪给、津贴、奖助、养老抚恤等都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下来 ,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工资制度。但由于战时通货膨胀的强烈冲击 ,这一工资制度不能保障高校教师生活的安定 ,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仅远低于...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对高校教师的工资诸如薪给、津贴、奖助、养老抚恤等都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下来 ,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工资制度。但由于战时通货膨胀的强烈冲击 ,这一工资制度不能保障高校教师生活的安定 ,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仅远低于战前 ,且较同期其它行业所受冲击为重。到抗战结束前两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高校教师 工资制度 生活状况
下载PDF
关于“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0
15
作者 徐国利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2-139,共16页
关于“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徐国利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是为抗日救亡、复兴民族而进行的一场史无前例、中外罕见的教育大转移。它与中华民族的抗日伟业相始终。但迄今为止,国内对它的研究甚少,除为数寥寥的专著和论文,仅在... 关于“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徐国利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是为抗日救亡、复兴民族而进行的一场史无前例、中外罕见的教育大转移。它与中华民族的抗日伟业相始终。但迄今为止,国内对它的研究甚少,除为数寥寥的专著和论文,仅在有关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民国史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内迁 抗战时期 抗战爆发 农业专科学校 私立 国民政府 中心地 江西省 体育专科学校 路线和方向
原文传递
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改造 被引量:23
16
作者 傅建成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1996年第1期174-190,共16页
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改造傅建成对旧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与恶习进行根本性的改造,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健康合理的婚姻制度,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以往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中,这一... 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改造傅建成对旧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与恶习进行根本性的改造,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健康合理的婚姻制度,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以往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中,这一问题尚未引起注视。本文仅就华北抗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抗日根据地 婚姻制度 婚姻法规 传统婚姻 晋冀鲁豫根据地 抗战时期 敌后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 华北根据地 婚姻条例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对外新闻宣传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晓岚 戴建兵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7-63,共7页
通过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打哑巴仗”是要吃亏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抗战时期党尽一切力量创办对外宣传阵地,并充分利用外国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进行对外宣传报道,还派遣部分同志到南洋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皖南事变后,周恩... 通过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打哑巴仗”是要吃亏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抗战时期党尽一切力量创办对外宣传阵地,并充分利用外国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进行对外宣传报道,还派遣部分同志到南洋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皖南事变后,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为保存进步文化力量,把在重庆、桂林等地的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疏散到香港,建立了新的文化阵地。1944年,随着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中共对外新闻宣传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通过长期努力的对外新闻宣传工作,中国共产党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并使之有力地配合了党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为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 对外新闻宣传工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新闻宣传机构 太平洋战争
下载PDF
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忻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5-62,共8页
抗战时期的工业、人口、文化及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的内迁,形成了一个现代化中心的转向运动,对西部不发达地区的整个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不平衡的格局也作了相对调整。尽管不符合常规,却在... 抗战时期的工业、人口、文化及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的内迁,形成了一个现代化中心的转向运动,对西部不发达地区的整个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不平衡的格局也作了相对调整。尽管不符合常规,却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历史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内迁 社会影响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税 被引量:18
19
作者 黄正林 文月琴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4-65,共32页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向农民征收农业收益税的内容主要是征收救国公粮,救国公粮是抗战时期根据地居民的一项主要负担。从法理上看,救国公粮的征收标准以统一累进为原则,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这一原则并不起作用,即救国公粮征收主要依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向农民征收农业收益税的内容主要是征收救国公粮,救国公粮是抗战时期根据地居民的一项主要负担。从法理上看,救国公粮的征收标准以统一累进为原则,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这一原则并不起作用,即救国公粮征收主要依靠政治动员来完成。皖南事变前,一些基层干部为了超额完成公粮任务,曾侵害了部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对交纳救国公粮一度产生了抵触情绪。皖南事变后,一方面,边区不断地修正公粮征收条例,改革征收办法,使各阶层的负担趋于公平合理。另一方面,为了彻底解决救国公粮征收中的一些弊端,从1943年开始边区试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没有在边区完全推行开来。农业税的征收是一个与农民负担休戚相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抗战时期 农业税 抗日战争时期 皖南事变 统一累进税 1943年 农业收益 征收标准 征收过程 政治动员 基层干部 抵触情绪 征收办法 公平合理 农民负担 公粮 根据地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的翻译与战时文化 被引量:24
20
作者 邹振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89-94,22,共7页
本文从战时文化的角度对抗战时期的翻译进行了分析,通过抗战时期文化重心的失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翻译选题的趋时性与实用性、译述形式的通俗化和民族化、国民党查禁政策下外国记者有关根据地报道的翻译与马列经典著作的翻译,揭示了... 本文从战时文化的角度对抗战时期的翻译进行了分析,通过抗战时期文化重心的失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翻译选题的趋时性与实用性、译述形式的通俗化和民族化、国民党查禁政策下外国记者有关根据地报道的翻译与马列经典著作的翻译,揭示了抗战时期翻译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文化重心 马列经典 “民族化” 翻译活动 中国文化 经典文化 翻译选题 抗战文艺 抗战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