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基因斑马鱼模型吉非替尼抗血管生成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乐平 舒莉萍 +3 位作者 何志旭 周艳华 吴西军 夏海雄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47-451,共5页
目的吉非替尼是第一个选择性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酪氨酸激酶,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本研究主要探讨吉非替尼对Tg(Flk1:EGFP)转基因斑马鱼模型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选择Tg(Flk1:EGFP)转基因斑马鱼为动物模型,分别给予10、50和100μ... 目的吉非替尼是第一个选择性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酪氨酸激酶,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本研究主要探讨吉非替尼对Tg(Flk1:EGFP)转基因斑马鱼模型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选择Tg(Flk1:EGFP)转基因斑马鱼为动物模型,分别给予10、50和100μmol/L浓度的吉非替尼干预处理。以0.025μmol/L的1-苯基-2-硫脲(1-phenyl-2-thiourea,PTU)处理组为空白对照组,以10μmol/L的SU5416处理组为阳性对照组,在受精后12h(12hours post-fertilization,12hpf)开始加药干预,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统计受精后30h(30hpf)的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的数量并计算血管抑制率。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受精后4d(4days post-fertilization,4dpf)的斑马鱼体内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斑马鱼体节间血管正常形成;10μmol/L的SU5416完全抑制了斑马鱼体节间血管的生成,血管生成抑制率为100%,10、50和100μmol/L浓度吉非替尼血管生成抑制率分别为10.4%、19.6%和26.4%,随着吉非替尼浓度的增加,血管抑制率增加(P<0.05),斑马鱼体内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量减少(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吉非替尼具有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的作用。吉非替尼抑制血管生成可能对其抗肿瘤治疗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非替尼 斑马鱼 体节间血管 抑制血管
原文传递
姜黄素及其衍生物抑制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沃兴德 丁志山 +2 位作者 袁巍 高承贤 洪行球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53-57,61,共6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及其衍生物抑制肿瘤作用。方法:中药姜黄经85%酒精渗漉,石油醚脱脂,氯仿处理后获得纯度为85%的总姜黄素,进一步用硅胶薄层层析法分离得到姜黄素、一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应用上述三种姜黄提取物观察对人胃... 目的:观察姜黄素及其衍生物抑制肿瘤作用。方法:中药姜黄经85%酒精渗漉,石油醚脱脂,氯仿处理后获得纯度为85%的总姜黄素,进一步用硅胶薄层层析法分离得到姜黄素、一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应用上述三种姜黄提取物观察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和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观察对人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灌胃和腹腔注射两种方法对姜黄素和总姜黄素对小鼠肉瘤抑瘤作用进行观察。结果:姜黄素及其衍生物对牛主动脉平滑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 和人胃癌细胞SGC-7901 增殖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内皮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大于对肿瘤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抑制率;姜黄素及其衍生物能显著抑制牛血清培养液中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 的迁移,其迁移抑制程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姜黄素和总姜黄素腹腔注射抑瘤作用大于灌胃给药,而姜黄素单体的抑瘤作用又大于总姜黄素的抑瘤作用。结论:姜黄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和特异性地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作用,能够起到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具有抗肿瘤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肿瘤作用 衍生物 人胃癌细胞SGC-7901 实验研究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ECV-304 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双脱甲氧基姜黄素 内皮细胞迁移 总姜黄素 抑瘤作用 细胞增殖作用 抑制血管生成 腹腔注射 薄层层析法 姜黄提取物 小鼠肉瘤 抑制作用 不同
下载PDF
胶原蛋白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3
作者 赵利 苏伟 +2 位作者 胡火根 戴银根 杨玉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78-582,共5页
本文介绍了胶原蛋白的结构,综述了胶原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抗氧化、抑制血小板凝结和抗肿瘤活性等,并对胶原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开发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胶原蛋白 生物活性肽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抗氧化 抑制血小板凝结 抗肿瘤
下载PDF
贝伐珠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被引量:37
4
作者 程刚 张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563-567,共5页
一个世纪以前,研究者发现肿瘤的生长伴随着血管化程度而增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血管生成是肿瘤发展的关键步骤,并提出了抑制血管生成以治疗肿瘤的新策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 一个世纪以前,研究者发现肿瘤的生长伴随着血管化程度而增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血管生成是肿瘤发展的关键步骤,并提出了抑制血管生成以治疗肿瘤的新策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主要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VEGF受体2(VEGFR2)结合,激活下游通路的级联效应而发挥其促血管生成作用,效应包括:促进内皮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抗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不良反应 抑制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生成作用 肿瘤发展
下载PDF
p53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4
5
作者 许少峰 付丽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9-561,共3页
关键词 P53基因 人类肿瘤 治疗 突变 野生型P53 抑制血管生成 新进展 参与 过程 类型
原文传递
雷公藤甲素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丁怡 张建成 +3 位作者 侯立军 张杰 王秋林 王树人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78-781,共4页
利用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经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0、5、10、20、30μg/L)处理后,MTT法显示雷公藤甲素可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5μg/L雷公藤甲素的抑制率达29.15%;琼脂凝胶立体细胞培养系统检测发现内皮细胞经雷公藤甲素作用后,其... 利用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经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0、5、10、20、30μg/L)处理后,MTT法显示雷公藤甲素可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5μg/L雷公藤甲素的抑制率达29.15%;琼脂凝胶立体细胞培养系统检测发现内皮细胞经雷公藤甲素作用后,其游走能力降低;鸡胚尿囊膜试验观察到雷公藤甲素可有效抑制血管的生成;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发现雷公藤甲素可下调内皮细胞u-PAmRNA的表达。因此认为,雷公藤甲素可能在基因水平上干扰内皮细胞u-PAmRNA的表达,减少u-PA蛋白的生成,从而有效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移行,这可能是雷公藤甲素抑制血管生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内皮细胞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生成 荧光定量RT—PCR 抑制血管生成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抑制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 mRNA
下载PDF
白花蛇舌草提取物抗小鼠结直肠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肖云 伍治平 +4 位作者 金从国 李佳 陈晓群 姚乾 朱启顺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0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结直肠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32只BALB/c小鼠皮下CT26结肠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小鼠,分别为Ⅰ组:对照组生理盐水0.1 mL/(10 g.d),Ⅱ组: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90 mg/(kg.d),Ⅲ组:白...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结直肠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32只BALB/c小鼠皮下CT26结肠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小鼠,分别为Ⅰ组:对照组生理盐水0.1 mL/(10 g.d),Ⅱ组: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90 mg/(kg.d),Ⅲ组: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180 mg/(kg.d),Ⅳ组: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360 mg/(kg.d).各组小鼠在接种CT-26结肠癌细胞后的第10天开始测量肿瘤的长径(mm)和短径(mm);接种后第12天开始采用灌胃给药法给药,连续给药10 d后停止给药,继续喂养观察至第32 d后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Ⅱ组、Ⅲ组和Ⅳ组小鼠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分别为(7.83±2.87)、(5.32±1.27)、(1.77±0.70)、(1.87±0.68);Ⅱ组、Ⅲ组和Ⅳ组肿瘤组织血管数量明显少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对小鼠CT-26结肠癌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小鼠结肠癌血管生成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 BALB c小鼠CT-26结直肠癌细胞株 BALB C小鼠 结直肠癌 抑制血管生成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8
作者 何劲松 刘婧 +1 位作者 白法文 刘楚言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5期599-600,共2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RS)是指狭窄冠状动脉在PCI术后于扩张原位所形成的新的狭窄,严重影响PCI术的效果。1中医药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现代机制研究1.1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PCI术使用的球囊、金属支架及其涂层药物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RS)是指狭窄冠状动脉在PCI术后于扩张原位所形成的新的狭窄,严重影响PCI术的效果。1中医药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现代机制研究1.1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PCI术使用的球囊、金属支架及其涂层药物对冠脉内膜的损伤和过度刺激导致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再狭窄 PCI术后 中医药防治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血管中膜 涂层药物
下载PDF
抗肿瘤转移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孙昉宪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03-206,共4页
近年来,癌侵袭转移的基础研究进展迅速,随之对形成转移的不同环节设计各种治疗战略,包括抗迁移机制、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抗粘附、阻断信息传递、抑制血管生成等也取得了进展。本文综述了这个领域研究进展。
关键词 肿瘤转移 抗粘附 阻断信息传递 抑制血管生成
下载PDF
吴茱萸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尹元元 刘珊珊 +5 位作者 韩利文 何秋霞 张启伟 刘可春 闫利华 王智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53,共9页
目的:研究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果实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方法:采用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斑马鱼模型测试化合物抑... 目的:研究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果实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方法:采用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斑马鱼模型测试化合物抑制血管生成活性。结果:从吴茱萸果实中分离鉴定了20个化合物,包括1个降柠檬苦素,为calodendrolide(1);6个吲哚类生物碱,分别为吴茱萸次碱(2),吴茱萸碱(3),goshuyuamide-Ⅰ(4),N-甲酰二氢吴茱萸次碱(5),7β-羟基吴茱萸次碱(6);11个喹诺酮类生物碱,分别为2-羟基-4-甲氧基-3-(3'-甲基-2'-丁烯基)-喹诺酮(7),1-甲基-2-正壬基-4-(1H)-喹诺酮(8),1-甲基-2-正癸基-4(1H)-喹诺酮(9),1-甲基-2-正十一烷基-4(1H)-喹诺酮(10),二氢吴茱萸卡品碱(11),1-甲基-2-正十五烷基-4(1H)-喹诺酮(12),1-甲基-2-[(Z)-6-十一烯基]-4(1H)喹诺酮(13),吴茱萸卡品碱(14),1-甲基-2[(Z)-4-十三烯基]-4(1H)-喹诺酮(15),1-甲基-2-[(Z)-10-十五烯基]-4(1H)-喹诺酮和1-甲基-2-[(Z)-6-十五烯基]-4(1H)-喹诺酮的混合物(16),1-甲基-2-[(6Z,9Z)-6,9-十五二烯基]-4(1H)-喹诺酮(17);2个酰胺,分别为N-甲基-邻-氨基苯甲酰胺(18),乙酰胺(19);1个甾醇,为β-谷甾醇(20)。化合物1(20 mg·L^(-1)),2(0.5 mg·L^(-1)),3(5,10μg·L^(-1)),4(10 mg·L^(-1)),5(50 mg·L^(-1)),10(20 mg·L^(-1)),11(50 mg·L^(-1)),16(20 mg·L^(-1)),18(50 mg·L^(-1))对斑马鱼节间血管表现出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1~18均为吴茱萸的特征性成分,化合物1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0,11,16,18具有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生物碱 降柠檬苦素 斑马鱼 抑制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NF-κB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1
作者 姜申易 鲁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122,共4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损害关节软骨、骨、关节囊,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血管翳是引起关节破坏的病理基础,主要由...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损害关节软骨、骨、关节囊,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血管翳是引起关节破坏的病理基础,主要由新生血管、增生的滑膜细胞、炎性细胞及机化的纤维素构成,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被证实可有效缓解RA的病情[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NF-ΚB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关节滑膜炎症 抑制血管生成 关节软骨 主要表现 功能丧失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立坤 葛长江 吕树铮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年第10期123-125,共3页
冠状动脉内易损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而炎症反应是导致冠脉内结构性易损斑块向功能性易损斑块进展的重要环节.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主要作用,而且还涉及不... 冠状动脉内易损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而炎症反应是导致冠脉内结构性易损斑块向功能性易损斑块进展的重要环节.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主要作用,而且还涉及不依赖于其降血脂特性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抗炎性反应、促进斑块稳定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改善内皮功能等.基于以上作用机制,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下面我们主要就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冠心病治疗 抗炎机制 药物治疗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粥样斑块破裂
下载PDF
改善稀有密码子和氨基酸残基限制提高重组人ADAM15去整合素结构域蛋白表达水平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静 雷楗勇 +2 位作者 张莲芬 花慧 金坚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67-1074,共8页
【目的】为提高重组人ADAM(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15去整合素结构域蛋白(rhADAM15)的表达水平。【方法】在详尽分析rhADAM15的cDNA和GST(谷胱甘肽-S-转移酶)-ADAM15结构的基础上,选择表达宿主菌并对表达质粒进行改造。... 【目的】为提高重组人ADAM(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15去整合素结构域蛋白(rhADAM15)的表达水平。【方法】在详尽分析rhADAM15的cDNA和GST(谷胱甘肽-S-转移酶)-ADAM15结构的基础上,选择表达宿主菌并对表达质粒进行改造。【结果】(1)选择能为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提供额外tRNA的Escherichia coli.Rosetta(DE3)作为宿主菌,将质粒pGEX-ADAM15转化于其中在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下获得298mg/L融合蛋白GST-ADAM15;(2)采用PCR体外定点突变技术将目标蛋白编码区稀有密码子GGA(Gly425)替换为GGC,使融合蛋白表达水平提高9.4%;(3)通过消除凝血酶识别序列附近的Pro-Glu-Phe残基,提高凝血酶酶切效率,使rhADAM15产量提高了35.7%;(4)在GGA替换为GGC基础上切除"Pro-Glu-Phe"残基,使rhADAM15产量提高到68mg/L,比分别切除"Pro-Glu-Phe"残基、GGA替换为GGC和野生型提高了19.2%、51.1%和61.9%。【结论】这一结果表明,在充分认识目标蛋白特性的基础上定向选择表达宿主并改造表达质粒能实现外源蛋白高水平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M15去整合素结构域 大肠杆菌Rosetta(DE3) 稀有密码子 PCR定点突变 抑制血管生成
下载PDF
重楼中几个甾体皂苷类成分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毕葳 沈葹 +2 位作者 王鹏龙 李强 雷海民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36-1541,共6页
目的对重楼中的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合药理模型筛选具有抑制血管生长活性的成分。方法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和硅胶柱层析法进行提取分离;利用1HNMR、13CNMR、13CNMR-APT、MS、IR、UV确定其化学结构,并且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进行活性筛选... 目的对重楼中的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合药理模型筛选具有抑制血管生长活性的成分。方法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和硅胶柱层析法进行提取分离;利用1HNMR、13CNMR、13CNMR-APT、MS、IR、UV确定其化学结构,并且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进行活性筛选。于鸡胚发育的第7天,将加药后的明胶海绵载体加于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孵育2 d后,固定鸡胚绒毛尿囊膜,取出观察。结果从重楼中分离得到了4个甾体皂苷类成分,分别为重楼皂苷Ⅰ、重楼皂苷Ⅱ、重楼皂苷Ⅴ和纤细薯蓣皂苷。通过活性筛选发现重楼皂苷Ⅰ、重楼皂苷Ⅱ、纤细薯蓣皂苷3组鸡胚尿囊膜的小血管数目均小于空白组,其中重楼皂苷I经统计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重楼皂苷Ⅰ具有抑制血管生长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 甾体皂苷 鸡胚绒毛尿囊膜 抑制血管活性
下载PDF
卵巢血管形成与卵巢生理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吴献青 林秋华 张志胜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 2002年第2期94-97,共4页
卵泡的生长及黄体的形成是依赖新生血管形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ngiopoietins、结缔组织生长因子(GTGF)等被认为参与了卵巢血管形成,受女性激素LH、hCG、E的调控,参与卵泡的生长、排卵、黄体形成,维持正常的生殖生理。实验显... 卵泡的生长及黄体的形成是依赖新生血管形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ngiopoietins、结缔组织生长因子(GTGF)等被认为参与了卵巢血管形成,受女性激素LH、hCG、E的调控,参与卵泡的生长、排卵、黄体形成,维持正常的生殖生理。实验显示阻断动物卵巢血管形成,将干扰正常的生理过程,进一步证实卵巢血管形成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血管形成 卵巢生理 卵泡生长 黄体形成 血管生成因子 抑制血管形成
下载PDF
中医药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被引量:14
16
作者 苗明三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81-83,共3页
运用中医药调控细胞凋亡 ,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中药 ,尤其是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用细胞凋亡的手段和方法来阐明中医理论的实质是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的一个研究方面。其有助于中西医学的沟通和发展 ,有利于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 ,有助于相关疾... 运用中医药调控细胞凋亡 ,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中药 ,尤其是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用细胞凋亡的手段和方法来阐明中医理论的实质是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的一个研究方面。其有助于中西医学的沟通和发展 ,有利于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 ,有助于相关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细胞凋亡 调控 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 免疫调节
下载PDF
抑制血管紧张素II药物在延缓肾脏病进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海燕 《中国医刊》 CAS 2003年第1期2-4,共3页
关键词 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药物 治疗 肾脏病
下载PDF
玉米肽的生物学功能及产品开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8
作者 丛万锁 王晓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88,共7页
玉米肽是玉米蛋白经蛋白酶水解或微生物发酵后获得的一类低相对分子质量产物。与玉米蛋白相比,玉米肽的水溶性显著增加,且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对玉米肽促进酒精代谢、护肝、抗疲劳、促进脂肪代谢、抗氧化和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等... 玉米肽是玉米蛋白经蛋白酶水解或微生物发酵后获得的一类低相对分子质量产物。与玉米蛋白相比,玉米肽的水溶性显著增加,且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对玉米肽促进酒精代谢、护肝、抗疲劳、促进脂肪代谢、抗氧化和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等生物学功能以及相应的产品开发等进行综述,以期为玉米肽的广泛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肽 护肝 抗疲劳 酒精代谢 抗氧化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 产品开发
下载PDF
小金胶囊对斑马鱼移植瘤的抗肿瘤作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黄志军 兰小红 +4 位作者 赵刚 徐懿乔 吴木琴 张勇 李春启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902-1906,共5页
目的应用斑马鱼模型研究小金胶囊(麝香、木鳖子、制草乌等)的抗肿瘤作用。方法荧光标记的人乳腺癌细胞(michigan cancer foundation-7,MCF-7)移植入斑马鱼卵黄囊内建立移植瘤模型。小金胶囊以水溶液暴露移植瘤斑马鱼以评价其抗肿瘤作用... 目的应用斑马鱼模型研究小金胶囊(麝香、木鳖子、制草乌等)的抗肿瘤作用。方法荧光标记的人乳腺癌细胞(michigan cancer foundation-7,MCF-7)移植入斑马鱼卵黄囊内建立移植瘤模型。小金胶囊以水溶液暴露移植瘤斑马鱼以评价其抗肿瘤作用,用转基因斑马鱼观察其对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吖啶橙染色后,图像分析法评价该药物的体内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结果 26.47、88.24、264.72μg/m L的小金胶囊对斑马鱼MCF-7移植瘤的抑制率分别为31.66%、54.35%、53.77%(P<0.01)。小金胶囊在高质量浓度(264.72μg/m L)下能显著抑制血管形成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率和诱导率分别为21.74%和28.92%(P<0.01)。结论小金胶囊能诱导细胞凋亡,抑制MCF-7移植瘤生长和新血管形成,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金胶囊 斑马鱼 抑制血管形成 诱导凋亡 抗肿瘤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抑制血管异位钙化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江蓉 王一尘 +1 位作者 沈丽 卢维晟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71-574,共4页
目的在大鼠动脉钙化模型上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钙化血管的作用和钙沉积部位的改变情况。方法2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维生素D组和复方丹参组。维生素D组和复方丹参组用维生素D3乳剂灌胃3天,对照组在同等时刻给予等容量对照乳剂灌胃... 目的在大鼠动脉钙化模型上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钙化血管的作用和钙沉积部位的改变情况。方法2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维生素D组和复方丹参组。维生素D组和复方丹参组用维生素D3乳剂灌胃3天,对照组在同等时刻给予等容量对照乳剂灌胃。从实验第4天至第9周结束,复方丹参组每日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溶于生理盐水中灌胃,另两组分别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9周末取胸主动脉做病理切片,并检测血管、骨组织钙和血脂、血钙水平。结果维生素D诱发的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模型成功,病理可见明显的钙化结节,且维生素D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管壁钙含量明显增加,而骨钙则明显减少;复方丹参组与维生素D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抑制血管钙化,并能将钙转移到骨骼刺激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复方丹参滴丸抑制血管钙化 酶法 复方丹参滴丸 血管钙化 维生素D 钙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