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建国以来我国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 1
-
-
作者
李海东
-
机构
课程教材研究所
-
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9-92,共4页
-
基金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分析与推进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ZZ0030
-
文摘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数学教学的理念都在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应当坚持与发扬我国数学课程与教学的优势,正视与改进其不足。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一些关系,把握平衡。
-
关键词
数学课程
数学教学
历史发展
把握平衡
-
Keywords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athematics teaching
developing history
keep balanee
-
分类号
G633.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青少年犯罪——不平衡家教下的恶果
- 2
-
-
作者
赵蕾
-
机构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
-
出处
《山西教育(管理版)》
2020年第6期35-36,共2页
-
文摘
自我有了孩子,姥姥就常对我说:"作为父母,一定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教育孩子,打一巴掌给颗糖吃。"话虽朴素,但意蕴却不简单——这是在告诉我,家教,一定要掌握好平衡——严与爱的平衡、奖与罚的平衡,甚至于智与德、放与管、志与趣、物质与精神等等方面,都要把握平衡。姥姥说:"不平易倒哦!"细究中国失败的家教,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案例,真的还都是不平衡家教培育的恶果。
-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严与爱
把握平衡
家教
物质与精神
恶果
-
分类号
G78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把握平衡:初中生学写诗歌的教学策略
- 3
-
-
作者
周国安
-
机构
扬州市江都区空港中学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2016年第12期66-68,共3页
-
文摘
语文教学不可没有诗。学写诗歌要把握三组关系的平衡:一是学习样式上,旧体与新体的平衡;二是写作要求上,整体与个别的平衡;三是价值追求上,有用与无用的平衡。
-
关键词
学写诗歌
把握平衡
学习样式
写作要求
价值追求
-
分类号
G632.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多措并举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 4
-
-
作者
王丹坤
-
机构
启东市和合小学
-
出处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2年第3期18-20,共3页
-
文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上驾驭矛盾把握平衡,走出“乱花渐坠迷人眼”的迷茫,走进真正的语文新课堂?
-
关键词
生活教育理论
语文课堂
陶行知
中国民族特色
语文新课堂
课堂教学中
多措并举
把握平衡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党媒评论应把握好“五对关系”
- 5
-
-
作者
刘振
-
机构
安徽日报评论部
-
出处
《新闻世界》
2018年第11期3-5,共3页
-
文摘
无论从适应竞争的客观需求来说,还是从履行职责的必然需要来说,加强和改进评论都是党报工作重中之重。评论写作质量的提升,根本上取决于评论人提升职业素养、练就过硬基本功。主流媒体评论人应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五对关系":"才"与"识"的关系,既有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又有见识、胆识;"博"与"专"的关系,首先做"杂家",增加知识广度,再做"专家",以专业性提升评论含金量;"快"与"深"的关系,既有敏感度、时效性,又有深度、思想性;"锐"与"偏"的关系,既思想敏锐、观点鲜明,又有理有节、克制情绪;"知"与"行"的关系,既通过读书思考积累知识,又深入实践寻找评论灵感。将这"五对关系"融入学习、思考和实践中去,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才能在深刻变化的媒体格局中守好党的新闻舆论阵地,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
关键词
党媒评论
才识兼备
专业深度
知行合一
把握平衡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在年味与环保之间把握平衡
- 6
-
-
作者
于理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时代邮刊》
2024年第3期39-39,共1页
-
文摘
“爆竹声中一岁除”“生盆火烈轰鸣竹”是老一辈关于年味的共同记忆。鞭炮齐鸣、烟花绚烂,传达出人们团圆过年的喜庆,释放了浓烈的幸福情感,寄托着除旧迎新的美好期许。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高层住宅逐渐密集,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引发的火灾和伤害事故,以及空气、噪声污染也给市民带来困扰。
-
关键词
伤害事故
噪声污染
高层住宅
把握平衡
负面影响
共同记忆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写在前面
- 7
-
-
作者
方晓风
-
机构
不详
-
出处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共1页
-
文摘
人在不同阶段对“养老”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大不同的:年轻人会觉得很遥远,想象与共情也难以消除距离感;中年人则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忙碌中有直观感受,但仍难有切身的感觉;进入老年的人们往往需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自己把握平衡。对养老“理想状态”的设定是困难的。这种困难在于各方面衰退的趋势是必然的,但心理上大家仍然保留着自己体力、精力盛期的记忆和想象,所谓的“理想状态”可能还是一种妥协的结果。同时,养老也受制于各种外部条件,包括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居住环境等。渐渐老去是人生的一部分,正如人生难言理想模式,养老也是如此。
-
关键词
直观感受
距离感
居住环境
理想状态
理想模式
把握平衡
外部条件
中年人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