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迈向技术型自治:数字乡村中村民自治的“三化”变革 被引量:31
1
作者 何阳 汤志伟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6期71-79,共9页
技术型自治是充分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村民自治结合,推动村民自治空间转向、思维转向、方式转向的治理创新。迈向技术型自治需要实现村民自治网络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网络化要求村民自治拓展空间场域,数... 技术型自治是充分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村民自治结合,推动村民自治空间转向、思维转向、方式转向的治理创新。迈向技术型自治需要实现村民自治网络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网络化要求村民自治拓展空间场域,数字化要求村民自治塑造数据思维,智能化要求村民自治嵌入智能方式。技术型自治的实现应当遵循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保障三者有机统一的变革路向,以数字人、数字事务、数字平台、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数字制度体系作为基本要素,其中数字人是技术型自治主体,数字事务是技术型自治客体,数字平台、数字基础设施及数字制度体系是技术型自治保障。当前中国迈向技术型自治任重而道远,主要面临治理主体转变不到位、治理客体归类不明晰、治理配套保障不完善等现实挑战,未来需要通过培养乡村数字人、厘清乡村数字事务类型、完善乡村数字配套保障等措施实现村民自治的3.0版本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型自治 数字乡村 村民自治 “三化”变革
下载PDF
迈向技术型自治:数字乡村中村民自治空间转向的社会建构 被引量:12
2
作者 何阳 高小平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5-162,共8页
村民自治空间转向是指将村民自治场域从物理空间拓展到数字空间。“议事微信群”机制是村民自治空间转向的实践形式,主要功能为在线议事,即自治主体将待商议的村庄公共事务等事项置于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开展公布信息、讨论议题、形成初... 村民自治空间转向是指将村民自治场域从物理空间拓展到数字空间。“议事微信群”机制是村民自治空间转向的实践形式,主要功能为在线议事,即自治主体将待商议的村庄公共事务等事项置于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开展公布信息、讨论议题、形成初步方案、征集方案意见、公示最终方案的行为活动。从社会建构视域看,村民自治场域可以从物理空间拓展到数字空间主要缘于在数字空间中实现了问题建构、身份建构和秩序建构的有机统一,以商议村庄公共事务的形式进入数字空间尊重了问题与空间的相容性,以户籍为准入条件、以现实职位角色为基础构建网络虚拟社区坚持了村民自治的社会属性,以数字体系、乡规民约等制度章程规范主体行为保障了数字空间的秩序性。通过“议事微信群”机制推动村民自治的空间转向需要高度关注组织规模和村庄文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村民自治 空间转向 技术型自治 社会建构
下载PDF
迈向技术型自治:数字乡村中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
3
作者 何阳 汤志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3-140,共8页
农民主体性是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迈向技术型自治的重要保障,但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缺失问题,表现为农民在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中的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不足。这种现象常见于西部地区的空心村,影响着“推进村民在线议... 农民主体性是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迈向技术型自治的重要保障,但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缺失问题,表现为农民在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中的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不足。这种现象常见于西部地区的空心村,影响着“推进村民在线议事、在线监督”政策的执行效能,使得部分农民在村民自治中尚未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从赋权角度看,村民自治空间转向中农民主体性的缺失是自我赋权、个体赋权、村民委员会赋权和村级党组织赋权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未能从内生动力和外部支持两个方向来共同驱动农民主体性建设,呈现出农民数字化参与意识薄弱、数字反哺的代际支持有限、村庄公共利益联结松散和乡村共同体文化式微以及村级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不明显样态。未来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需要实现自我赋权、个体赋权、村民委员会赋权和村级党组织赋权的有机统一,有序增强农民数字化参与意识,鼓励数字反哺的代际合作,构建村庄利益联结机制,重塑乡村共同体文化,发挥村级党组织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型自治 村民自治 农民主体性 赋权理论 数字乡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