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4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漫说“纯文学”——李陀访谈录 被引量:130
1
作者 李陀 李静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15,共12页
一、为什么要反思“纯文学”李静:长期以来,“纯文学”这样一个概念相当流行,至今对文学写作和文学批评仍有很大影响,甚至在商业化已经深深锲入文学机体内部的九十年代,“纯文学”的观念仍然被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所信奉。但是,近来已经... 一、为什么要反思“纯文学”李静:长期以来,“纯文学”这样一个概念相当流行,至今对文学写作和文学批评仍有很大影响,甚至在商业化已经深深锲入文学机体内部的九十年代,“纯文学”的观念仍然被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所信奉。但是,近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当前的“纯文学”观念问题很大——文学应该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她对人类存在状况的审视和表现本来就是没有边界的,或许文学本来就是最“不纯”的?听说您最近几次在会上说,现在应该对“纯文学”这一习惯性的概念和观念进行反思。您能不能具体说一下:“纯文学”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为什么要对它进行反思?作为八十年代“先锋文学”和“纯文学”的倡导者,您对九十年代“纯文学”的创作状况作何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十年代 纯文学 八十年代 现代主义 文学界 汉语写作 中国作 批评家 中产阶级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89
2
作者 吕俊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9-54,共6页
本文讨论了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几点启示指出这一转向实质上是人类认知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必然改变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即从独白话语走向对话话语而翻译过程也将是一个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翻译批评将成为批评家对上... 本文讨论了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几点启示指出这一转向实质上是人类认知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必然改变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即从独白话语走向对话话语而翻译过程也将是一个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翻译批评将成为批评家对上述对话的积极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翻译过程 翻译批评 译者 对话 白话 话语 语言论转向 批评家 独白
全文增补中
在虚拟与真实间沉思——刘震云访谈录 被引量:69
3
作者 周罡 刘震云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5,共5页
关键词 刘震云 小说创作 批评家 当代文坛 沉思 真实 阐释 虚拟 热情
下载PDF
论文学的主体性(续) 被引量:68
4
作者 刘再复 《文学评论》 1986年第1期3-20,共18页
过去的鉴赏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缺陷,一是过份强调艺术鉴赏的认识论性质,二是过份强调艺术的思想灌输功能,从而造成接受主体性的削弱或丧失。艺术接受的本质是把人应有的东西归还给人,使人变成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接受主体性的实现包... 过去的鉴赏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缺陷,一是过份强调艺术鉴赏的认识论性质,二是过份强调艺术的思想灌输功能,从而造成接受主体性的削弱或丧失。艺术接受的本质是把人应有的东西归还给人,使人变成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接受主体性的实现包括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接受主体的自我实现机制,使欣赏者超越现实关系和现实意识,以获得心灵的解放,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即人性的复归);二是通过接受主体的创造机制,即通过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能动性。批评家作为艺术接受者的高级部分,它的主体性的实现,必须包括三级超越:一是与一般鉴赏者一样,必须超越现实意识,把自己升华到审美境界;二是在充分理解作家的同时超越作家的意识范围,发现作家未意识到的作品的价值水平以及作品的潜在意义,并以独特的审美理想进行审美再创造;三是在批评实践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超越自身的固有意识而实现批评主体结构的变革即实现自身的再创造;最后,批评从科学境界升华到艺术境界。本文还概述文学反映论的基本发展轮廓及文学主体性不断强化的历史,并对机械反映论进行反省,从而说明主体论在整个艺术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 批评家 审美心理结构 反映论 艺术接受 接受主体 审美理想 审美再创造 超越
原文传递
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从底层写作的立场之争说起 被引量:61
5
作者 王晓华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38,共5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发生了引人瞩目的转向,对底层的关注逐渐成为新的话语焦点。随着讨论的深入,“文学是否应该表述底层”不再是个问题,取而代之的是“文学应该如何表述底层”。正是在后一个维度,批评家们显现出如此强烈...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发生了引人瞩目的转向,对底层的关注逐渐成为新的话语焦点。随着讨论的深入,“文学是否应该表述底层”不再是个问题,取而代之的是“文学应该如何表述底层”。正是在后一个维度,批评家们显现出如此强烈的犹疑和迷惘之情,以至于底层问题在很多文本中被悄然缩减为文学的内部问题。经过复杂的话语转换,对底层的关注最终异化为文学家的自我关注,底层意象则沦落为重新瓜分学术资源的借口。“’这种荒诞的情境迫使我们不能不重新出发,在最为基础的层面上探讨底层文学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中国 文学批评 话语转换 自我关注 学术资源 批评家 文学
原文传递
庞德的《华夏集》和意象派诗 被引量:52
6
作者 杰夫.特威切尔 张子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6-91,共6页
本文想考察庞德的意象派诗和他早期对中国诗的兴趣以及翻译中国诗的关系。我们关心的是1911—1915这段庞德创作活动特别活跃的时期,而他广泛的兴趣、快速发展的思想和高产的诗歌创作很难使人理清。一般认为,他的小本子中国诗歌译集《华... 本文想考察庞德的意象派诗和他早期对中国诗的兴趣以及翻译中国诗的关系。我们关心的是1911—1915这段庞德创作活动特别活跃的时期,而他广泛的兴趣、快速发展的思想和高产的诗歌创作很难使人理清。一般认为,他的小本子中国诗歌译集《华夏集》(Cathay,1915年4月首版,1916年9月以《祓除》重印,并增添了4首)是他在早期创作生涯中取得的最大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集》 意象派 庞德 中国诗歌 诗歌创作 早期创作 创作活动 最大成就 兴趣 批评家
原文传递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 被引量:46
7
作者 刘大先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5,共11页
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批评处于边缘地位 ,且话语系统陈旧。当务之急 ,是摆脱主流/汉语文学批评影响的焦虑 ,树立自己独特的批评品格。这需要批评家批评范式的转型 ,有效吸收民俗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批评理论 ,明确自己的批评态... 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批评处于边缘地位 ,且话语系统陈旧。当务之急 ,是摆脱主流/汉语文学批评影响的焦虑 ,树立自己独特的批评品格。这需要批评家批评范式的转型 ,有效吸收民俗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批评理论 ,明确自己的批评态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独特 少数民族文学 批评理论 批评态度 批评范式 少数民族作 主流 批评家 民俗学
下载PDF
荣辱兴衰六十载——国外斯坦贝克研究综述 被引量:36
8
作者 方杰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2-157,共6页
斯坦贝克是一位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学术关怀的作家。几十年的斯坦贝克研究表明 ,批评家们往往采取简单化、极端化的态度对待其作品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斯坦贝克声誉的荣辱兴衰。
关键词 斯坦贝克 批评家 兴衰 作品 学术 关怀 决定
下载PDF
从碎片走向建设——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二人谈 被引量:34
9
作者 陶东风 金元浦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3-20,共8页
金:从历史的宏观视野着眼,我们必须对中国当代审美风尚的变化给予充分的估价。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创,带来了中国百年来审美风尚的巨大变革。一百多年来。
关键词 当代审美文化 文化运动 审美风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当代文化 人文知识分子 相对独立 批评家 市场文化 巨大变革
下载PDF
如何理解“先锋小说” 被引量:40
10
作者 程光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9,共16页
关键词 先锋小说 历史语境 文学观念 历史本质 人生体验 叙述方式 编辑 批评家
下载PDF
《印度之行》不和谐的双声: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话语 被引量:31
11
作者 张中载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0-45,共6页
关键词 《印度之行》 文学批评 滑稽模仿 西方文学批评 西方文学史 文本 批评家 双声 话语 改写
全文增补中
底层文学,或一种新的美学原则 被引量:32
12
作者 刘继明 李云雷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4-81,共8页
李云雷:现在不少人对底层文学持批评的态度,尤其是一些比较活跃的评论家。而我认为底层文学是一种"先锋",如果说1980年代提出的"新的美学原则"只不过是简单地以一种西方的、现代主义的、精英阶级的既定美学标准来... 李云雷:现在不少人对底层文学持批评的态度,尤其是一些比较活跃的评论家。而我认为底层文学是一种"先锋",如果说1980年代提出的"新的美学原则"只不过是简单地以一种西方的、现代主义的、精英阶级的既定美学标准来规范中国文学,那么在今天的底层文学中,则蕴含着一种"新的美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原则 寻根文学 左翼文学 底层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知识分子 先锋文学 批评家
原文传递
再叙事:先锋小说的境地 被引量:25
13
作者 南帆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1-32,共12页
一不论中国先锋小说的未来命运如何,它们已经拥有自己短暂而又确凿的历史。人们通常承认先锋小说的历史应当回溯到八十年代后期。循序渐进地谈论八十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马原小说是一个众目睽睽的入口之处。在众多批评家的记忆之中,马... 一不论中国先锋小说的未来命运如何,它们已经拥有自己短暂而又确凿的历史。人们通常承认先锋小说的历史应当回溯到八十年代后期。循序渐进地谈论八十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马原小说是一个众目睽睽的入口之处。在众多批评家的记忆之中,马原小说的出现是一个重要事件。马原的名字如同一只机灵的燕子盘旋于批评家的口吻之间,引致纷纷扬扬的肯定与否定。无论马原是否得到足够的褒扬,人们至少可以从舆论之中证实,马原已经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始作俑者的角色。马原小说的组装技术和迷宫设置在后续而来的另一批小说之间得到了或明或暗的响应。当然,这种状况同时决定了另一个事实:批评家更乐于从承先启后的意义上谈论马原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先锋小说 后现代主义 叙事话语 现实主义小说 马原 先锋作 八十年代 批评家 故事时间 叙事策略
原文传递
是高峰,还是低谷——评长篇小说《秦腔》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李建军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47,共9页
关键词 《秦腔》 长篇小说 高峰 低谷 《白鹿原》 《狼图腾》 著名作 写作者 批评家 失望 真诚 滑稽 序幕
原文传递
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和先锋批评 被引量:25
15
作者 吴亮 李陀 杨庆祥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77,共9页
主持人的话:某种程度上,"先锋文学"的批评家中心是在上海。相当数量的先锋作家正是经过这一中心的"认定"、"检验"和"审核"而走上文坛的。与此同时,先锋批评家们的"文学观念"、"... 主持人的话:某种程度上,"先锋文学"的批评家中心是在上海。相当数量的先锋作家正是经过这一中心的"认定"、"检验"和"审核"而走上文坛的。与此同时,先锋批评家们的"文学观念"、"批评意识"和"话语方式"也开始明显附加在先锋作品的文本上,成为扩充其阅读空间的强有力的"外部因素"。吴亮先生不仅是先锋文学的"当事人",也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批评家之一,相信他的"讲述",能补充文学史研究的欠缺,但同时也可能会成为研究者进一步质疑与讨论的新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文学 批评家 文学史研究 先锋作 文学观念 话语方式 批评意识 阅读空间
原文传递
现代主义绘画(Modernist Painting) 被引量:25
16
作者 克莱门特·格林柏格(Clement Greenberg) 秦兆凯(翻译)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1-124,共4页
《现代主义绘画》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又一篇经典批评著作,秦兆凯的译文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旨,希望能为中国研究者提供一个准确的参考文献版本。克莱门特在文中不仅分析提示了现代主义绘画发展的形式逻辑线索,... 《现代主义绘画》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又一篇经典批评著作,秦兆凯的译文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旨,希望能为中国研究者提供一个准确的参考文献版本。克莱门特在文中不仅分析提示了现代主义绘画发展的形式逻辑线索,而且更重要的提示了一个至今看来仍然极为重要批评方法论——绘画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必须以绘画自身的媒介特质的规律性来评判绘画的独立审美价值,并将此作为对绘画进行欣赏和批评的基本方法。与强调形式构成因素对绘画价值判定的绝对重要性相反,中央美院李建群教授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史家琳达·诺克琳以社会学方法追踪传统艺术史对女性视角和女性艺术家的压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西方艺术史传统,而且做出了以社会学方法研究和重构美术史饶有阅读趣味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绘画 女性艺术 社会学方法 审美价值 艺术史 西方艺术史 批评家 格林伯格
原文传递
寓言批评——本雅明“辩证”批评理论的主题与形式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旭东 《文学评论》 1988年第4期149-157,共9页
韦勒克在他的小册子《西方现代四大批评家》里并没有挑选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代表。然而一贯严谨的韦勒克还是不惜笔墨加上了一句:“也许本雅明也应算上”。如果说在马克思主义批评领域韦勒克... 韦勒克在他的小册子《西方现代四大批评家》里并没有挑选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代表。然而一贯严谨的韦勒克还是不惜笔墨加上了一句:“也许本雅明也应算上”。如果说在马克思主义批评领域韦勒克的权威并不那么可信,那么当代美国最显赫的辩证批评家弗·杰姆逊教授则说:“从今天的眼光看,本雅明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从1928年的《德国悲剧起源》到1940年的《论历史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波德莱尔诗 寓言结构 历史哲学 抒情诗 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 批评家 艺术作品 主题
原文传递
地域文化与创作:继承和创新——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谈话 被引量:24
18
作者 贾平凹 张英 《作家》 1996年第7期4-11,共8页
时间:1996年4月10日地点:西安市西北大学贾平凹家张英:您好,来西安之前在上海的报纸上看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为您去江苏、浙江考察送行的消息,还听说您在华西村挂职体验生活,是吗?那么,您最近主要在忙些什么呢?贾平凹:现在忙得很。... 时间:1996年4月10日地点:西安市西北大学贾平凹家张英:您好,来西安之前在上海的报纸上看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为您去江苏、浙江考察送行的消息,还听说您在华西村挂职体验生活,是吗?那么,您最近主要在忙些什么呢?贾平凹:现在忙得很。主要在忙文联、作协换届选举的行政工作,还有必须要出席参加的各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地域文化 作品 文学创作 上海作 传统文化 批评家 写作 张英 散文
原文传递
现代诗歌批评中的晦涩理论 被引量:22
19
作者 臧棣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6-28,共13页
现代诗歌批评中的晦涩理论臧棣在现代诗歌批评史上,晦涩(Obscutiry)可以说是一个最具有争议性的、十分敏感的话题。自20年代中期,以李金发为首的象征派在诗坛崛起后,晦涩便进入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的视野,成为许多现代诗... 现代诗歌批评中的晦涩理论臧棣在现代诗歌批评史上,晦涩(Obscutiry)可以说是一个最具有争议性的、十分敏感的话题。自20年代中期,以李金发为首的象征派在诗坛崛起后,晦涩便进入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的视野,成为许多现代诗人和批评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胡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主义 周作人 诗歌批评 诗歌想象 文学观念 现代诗歌 李金发 朱光潜 李健吾 批评家
原文传递
历史重释与“当代”文学 被引量:24
20
作者 程光炜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9-68,共10页
一、“当代”文学的重新提出 尽管在教育部门颁布的学科分类和各种版本的文学史中,“当代文学”似乎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概念。它指的是对1949年至今(时间)发生在中尉(地域)的文学现象的一个总体描述。但是,在什么是“当代”的理... 一、“当代”文学的重新提出 尽管在教育部门颁布的学科分类和各种版本的文学史中,“当代文学”似乎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概念。它指的是对1949年至今(时间)发生在中尉(地域)的文学现象的一个总体描述。但是,在什么是“当代”的理解和阐释上,它却是一个最值得怀疑的问题。“80年代以来,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在处理这一概念上,出现了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历史 教育部门 当代文学 文学现象 80年代 批评家 概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