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用论辩学:一种论证理论 被引量:14
1
作者 弗朗斯.H.范爱默伦 熊明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37,共7页
语用论辩学为分析评价论证提供了一种跨学科融合方法。为了评价论证,语用论辩学家以功能化、社会化、外在化和论辩化作为元理论起点,把批判性讨论作为理想模型,给出了一组论证合理性评价的批判性讨论规则。从1990年代开始,为了公正处理... 语用论辩学为分析评价论证提供了一种跨学科融合方法。为了评价论证,语用论辩学家以功能化、社会化、外在化和论辩化作为元理论起点,把批判性讨论作为理想模型,给出了一组论证合理性评价的批判性讨论规则。从1990年代开始,为了公正处理论证者试图追求论辩合理性与修辞实效性之间保持一种微妙平衡,语用论辩学从功能上整合了修辞视角,提出了"策略操控"理论框架。从语用论辩学观点来看,每个论证话步都是策略操控的结果,而谬误则是策略操控脱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论辩学 批判性讨论 策略操控 论辩合理 修辞实效
下载PDF
从“批判性讨论”的理想模型到具体情境中的论证性会话--“语用论辩术”论证理论的逐步发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弗兰斯.范.爱默伦 谢耘 《逻辑学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70-97,共28页
在本文中,弗兰斯·范·爱默伦对语用论辩术理论的发展历程加以了概述,清晰说明了该理论如何从建构理想的"批判性讨论"模型,逐步和系统地发展到对真实论证实践中基本论证模式的探究。首先,他介绍了语用论辩术之"... 在本文中,弗兰斯·范·爱默伦对语用论辩术理论的发展历程加以了概述,清晰说明了该理论如何从建构理想的"批判性讨论"模型,逐步和系统地发展到对真实论证实践中基本论证模式的探究。首先,他介绍了语用论辩术之"标准"理论的基本内容,该理论是以"论辩的合理性"为旨归的。进而,他概述了一些旨在巩固和完善语用论辩术"标准"理论的经验研究。之后,他讨论了语用论辩术的"扩展"理论,该理论的特点在于增加了探讨"取效性"的修辞学维度。随后,他介绍了一些与"遵从合理性来达到取效性"相关的经验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在"扩展"理论中所引入的"策略性操控"概念。最后,他说明了论证性会话所发生的"制度化语境"如何被纳入到了语用论辩术理论建构当中。进而,他对当前语用论辩术关于"典型论证模式"的研究加以了讨论,这些论证模式都关联于在特定语境中实施策略性操控的制度性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论辩术理论 批判性讨论 策略操控 取效 合理 交际活动类型
下载PDF
批判性讨论与语用-辩证论辩理论的引进 被引量:5
3
作者 刘亚猛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4,共14页
作为当代论辩研究的一大学派,语用-辩证理论引起中国相关学者极大的兴趣与关注。然而,对该理论模式的引介倾向于孤立地介绍并且几无保留地接受其自我描述及自我阐释,忽略了同步介绍促成这一理论成长演变的相关学术话语环境。这种非批判... 作为当代论辩研究的一大学派,语用-辩证理论引起中国相关学者极大的兴趣与关注。然而,对该理论模式的引介倾向于孤立地介绍并且几无保留地接受其自我描述及自我阐释,忽略了同步介绍促成这一理论成长演变的相关学术话语环境。这种非批判性及去语境化的倾向不仅使我们对语用-辩证理论的了解流于浅表,而且背离了该理论所提倡的批判理性主义精神以及萨义德就如何对待"旅行理论"提出的"寓抵抗于接受"这一经典原则。本文回顾了国际论辩学界围绕着语用-辩证理论开展的批判性讨论,指出寻求该理论在中国"定居"的学者不仅应该投身于这一讨论,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就该理论的底蕴及构设提出诘问,而且应该通过对语用-论辩理论的批判性译介,生成可能促成中国本土论辩研究及论辩实践发生范式转换的地方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辩研究 语用-辩证理论 理论引进 旅行理论 批判性讨论
原文传递
论辩理论视域下的新闻学研究:一种语用论辩术的进路 被引量:3
4
作者 杨颖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4-87,共14页
新闻活动作为人们分享信息、观察世界、挖掘真相的一种理性社会活动,离不开论辩思维及论辩实践的参与,这在当前的网络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论辩理论研究的视域出发,结合语用论辩术的研究进路,将新闻活动... 新闻活动作为人们分享信息、观察世界、挖掘真相的一种理性社会活动,离不开论辩思维及论辩实践的参与,这在当前的网络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论辩理论研究的视域出发,结合语用论辩术的研究进路,将新闻活动纳入该研究框架进行观照。在此框架内,新闻活动被看作是新闻主体之间的一种批判性讨论,新闻活动中的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则分别被赋予了论辩"正方"和"反方"的不同角色和职能,并由此承担相应的论辩责任。文章认为,新闻真实的最终实现得益于新闻主体之间就新闻报道所展开的批判性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辩 语用论辨术 批判性讨论 新闻主体 新闻真实
原文传递
批判性讨论:范爱默伦的批判性思维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武晓蓓 《文教资料》 2018年第12期69-70,共2页
语用—辩证法理论家将批判性讨论视为批判性思维的模型,论辩话语的分析、谬误的辨识和论辩的评估构成批判性思维教学的主要内容。批判性讨论模型包括的主要构件是:方法论出发点、讨论四阶段、批判性讨论参与者的行为准则和策略机动。
关键词 范爱默伦 语用—辩证法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讨论
下载PDF
法庭论辩中批判性问题评估法之应用
6
作者 于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8-183,共6页
批判与质疑在消除争议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法庭论辩作为一种动态性、交互性的争议解决机制,应被置于批判性讨论框架之中予以审视、检省。批判性问题评估法作为与批判性讨论相匹配的评估机制,注重辩证评估整个论证的过程,并在该过程中识... 批判与质疑在消除争议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法庭论辩作为一种动态性、交互性的争议解决机制,应被置于批判性讨论框架之中予以审视、检省。批判性问题评估法作为与批判性讨论相匹配的评估机制,注重辩证评估整个论证的过程,并在该过程中识别出论证效力的例外情形予以排除或反驳,以达到加固或削弱论证的目的。在法庭论辩语境中,审判方、起诉方、应诉方在遵循实体和程序规则的前提下,围绕法律规范的不完备性与案件事实的不确定性提出批判性问题,在批判与回应的对话剖面中检验各种诉讼主张,逐一排除合理性怀疑,最终实现论证结论的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辩 批判性讨论 批判性问题 论证评估
下载PDF
语用论辩学:一种论证理论
7
作者 弗朗斯·H.范爱默伦 熊明辉(译)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2期50-51,共2页
语用论辩学由阿姆斯特丹大学范爱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于20世纪70年代共同创立,迄今已经发展了四十余年,经历三个拓展:(1)理论框架从标准语用论辩理论拓展到了语用论辩理论扩充版;(2)评价标准从论辩合理性拓展到了修辞实效性;(3)评价模型... 语用论辩学由阿姆斯特丹大学范爱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于20世纪70年代共同创立,迄今已经发展了四十余年,经历三个拓展:(1)理论框架从标准语用论辩理论拓展到了语用论辩理论扩充版;(2)评价标准从论辩合理性拓展到了修辞实效性;(3)评价模型从批判性讨论理想模型拓展到了策略操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论辩学 策略操控 语用论辩理论 批判性讨论 论证理论 阿姆斯特丹大学 评价标准 论辩合理
原文传递
语用论辩理论的修辞语用属性研究
8
作者 刘东虹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86,共8页
语用论辩理论的核心是批判性讨论,即通过论证性会话来消除意见分歧。批判性讨论的理想模型发展为语用-辩证模式,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还具有修辞学层面的"实效性"和语用学属性。然而,该模式... 语用论辩理论的核心是批判性讨论,即通过论证性会话来消除意见分歧。批判性讨论的理想模型发展为语用-辩证模式,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还具有修辞学层面的"实效性"和语用学属性。然而,该模式却存在修辞学和语用学层面的缺陷,如前提和言语行为的局限性、策略操控的模糊性等。因此,该模式需改良以适用于实际对话讨论。首先,该模式中的修辞学属性需进行拓展,采用宏观层面的"认同"概念,中观层面侧重于几种论辩质。其次,语用学属性上不再局限于言语行为,而代之以包容性和解释力更强的"语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论辩 批判性讨论 认同 言语行为
原文传递
“批判性讨论”中国教育技术学理论
9
作者 庄惠阳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3,32,共9页
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理论进行"批判性讨论",涵盖穿越指导、刻意嫁接、罗织缠语、纠葛关系等多幕形式主义谬误。建议研究者在"批判性讨论"时,发扬自新、自变的传统,学会适度质疑、审慎假设、深入观察。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批判性讨论 适度质疑 审慎假设 深入观察
下载PDF
基于语用论辩学的批判性阅读模式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闫林琼 吴鹏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97,共8页
批判性阅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有的批判性阅读研究大多数都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且提出的阅读步骤过于繁复,可操作性值得商榷。以语用论辩学中的批判性讨论理想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新的、可操作性强的批判性阅读模... 批判性阅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有的批判性阅读研究大多数都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且提出的阅读步骤过于繁复,可操作性值得商榷。以语用论辩学中的批判性讨论理想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新的、可操作性强的批判性阅读模式。该模式将批判性阅读活动简化为三大步骤——识别论证、分析与重构论证以及评价论证,并以China Daily上的一篇评论文章为例,演示说明了各个步骤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操作方法。该模式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训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外自主开展批判性阅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性阅读 语用论辩学 批判性讨论理想模型 阅读模式
下载PDF
脱离式论辩风格:作为表达手段的文本类型
11
作者 安卡·加塔 毛浩然(译) 王赛珈(译)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43,共13页
本研究基于语用论辩学理论,通过考察"欧盟环境与气候变化政策报告"这一机构话语中实施具体交际活动类型的话语事件,阐明脱离式论辩风格(van Eemeren 2019)的特征。根据批判性讨论的语用论辩模型,报告中的执行摘要和关键结果... 本研究基于语用论辩学理论,通过考察"欧盟环境与气候变化政策报告"这一机构话语中实施具体交际活动类型的话语事件,阐明脱离式论辩风格(van Eemeren 2019)的特征。根据批判性讨论的语用论辩模型,报告中的执行摘要和关键结果被重构为结论阶段。由于受到惯例化和制度化的制约,这一交际实践具有特定的话语模式和结构,语境所强加的惯例化类型使采用脱离式论辩风格成为必然,因此文本类型(Adam 1992)的概念有助于对脱离式论辩风格的特征进行更为细致的描述。在批判性讨论的结论阶段,为保证陈述的客观性和简洁性以及报告总结或者关键结果中的信息密度,不再重申意见分歧,而是通过均衡叙述性、描述性和元话语的文本策略对至关重要的立场进行综合性表达。这就避免了对立场进行明确的否定性评价或陈述,但提出的建议可供决策者采纳或再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辩风格 批判性讨论的结论阶段 脱离式论辩风格 语用论辩学 文本类型/文本序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