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稀有剧种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为例
1
作者 刘春晓 张永俊 +2 位作者 于洁 王立勇 郝晓静 《东方艺术》 2016年第S1期38-42,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表现形式的地方传统戏剧,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是地域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表现形式的地方传统戏剧,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是地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映射,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地方戏曲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基层群众,在传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凝聚力,推动地方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物和场 地方文化建设 地域历史文化 地方 文化生活 传统 目连 大弦 大平调
原文传递
豫西地区扬高戏音乐唱腔研究
2
作者 杨冬梅 《北方音乐》 2016年第18期87-88,共2页
扬高戏是豫西地区濒危曲种之一,迄今已处在消失的边缘。作为地方性剧种,杨高戏不仅承载了地区的民俗、文化、生活,更是当地人民内心人文、道德、伦理的重要文化组成要素。本文侧重对扬高戏的历史与发展,剧目、唱词以及不同曲牌、唱... 扬高戏是豫西地区濒危曲种之一,迄今已处在消失的边缘。作为地方性剧种,杨高戏不仅承载了地区的民俗、文化、生活,更是当地人民内心人文、道德、伦理的重要文化组成要素。本文侧重对扬高戏的历史与发展,剧目、唱词以及不同曲牌、唱腔的研究,为推动杨高戏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 濒危曲艺 唱腔研究
下载PDF
扬高戏,该拿什么拯救你?
3
作者 高彩荣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6年第9期30-31,共2页
扬高戏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原古陕州)一个濒危的地方性剧种,目前仅存于陕县大营镇峪里村和灵宝市大王乡南阳村。扬高戏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从表面来看,演出行当缺乏,经济拮据,文化部门淡漠,学术界无人关注,然而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乡村机... 扬高戏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原古陕州)一个濒危的地方性剧种,目前仅存于陕县大营镇峪里村和灵宝市大王乡南阳村。扬高戏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从表面来看,演出行当缺乏,经济拮据,文化部门淡漠,学术界无人关注,然而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乡村机制的整体转型,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国,都是扬高戏不能承受之重。笔者认为,对扬高戏的保护需要多方协同才能完成,如来自各方的认同感,以及政府与研究者的关注,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研究者 认同感 三门峡市 艺人 陕州 曲剧种 陕县大营镇
下载PDF
扬高戏艺术探源与现状考略
4
作者 邬治国 《大舞台》 2020年第6期64-69,共6页
扬高戏作为植根于人民生活土壤中的民间小戏,因为受到社会发展、流播地域等多方因素影响,早已是濒临绝迹的稀有剧种。经源流考察,虽不能确定肇始时间,但可确定扬高戏已在豫西地区流播了上百年之久,并到清末时达到鼎盛。在百年的发展中,... 扬高戏作为植根于人民生活土壤中的民间小戏,因为受到社会发展、流播地域等多方因素影响,早已是濒临绝迹的稀有剧种。经源流考察,虽不能确定肇始时间,但可确定扬高戏已在豫西地区流播了上百年之久,并到清末时达到鼎盛。在百年的发展中,扬高戏逐渐在伴奏、唱腔、唱词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将以豫西陕州地区的扬高戏实地考察为起点,重点对扬高戏的艺术形态构成进行探究,并分析当前发展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渊流 艺术形态 发展现状
原文传递
看不见的民居——地坑院
5
作者 武德俊 《节能与环保》 2016年第10期74-75,共2页
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江南的徽派建筑……为什么我国的建筑形式差别这么大?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不论在气候、地形、海拔、地质条件等都相差很大,这就造就了各地区的建筑形式的不同。但不论哪种建筑,都是我国人民为适应当地的自... 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江南的徽派建筑……为什么我国的建筑形式差别这么大?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不论在气候、地形、海拔、地质条件等都相差很大,这就造就了各地区的建筑形式的不同。但不论哪种建筑,都是我国人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经过长期的实践最终的也是最佳的选择,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坑院 地质条件 地理条件 青瓦 窑院 锣鼓书 下挖 澄泥砚 黄土塬
下载PDF
扬高戏声腔考及其活态传承——兼谈乡村振兴战略下稀有剧种的保护路径
6
作者 刘恒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1期61-67,共7页
扬高戏是明清时期在中原地区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剧种,在音乐唱腔上属于弦索腔系统曲牌体。扬高戏产生后,曾广泛流传、盛极一时,至民国年间,豫晋交界一带还活跃十几个民间职业戏班常年演出。“戏改”后扬高戏演出逐渐衰落,剧团... 扬高戏是明清时期在中原地区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剧种,在音乐唱腔上属于弦索腔系统曲牌体。扬高戏产生后,曾广泛流传、盛极一时,至民国年间,豫晋交界一带还活跃十几个民间职业戏班常年演出。“戏改”后扬高戏演出逐渐衰落,剧团数量逐年减少,21世纪以来,其活态传承载体只剩下了一支摇摇欲坠的草根民间班社,2006年扬高戏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成为重要建设内容。在此有利政策下,大力扶植乡村本土剧团,扶植有着深厚民众基础的稀有剧种演出,就成为了一条既可以丰富乡村文化、又可以传承稀有剧种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弦索腔 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 活态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