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16世纪葡萄牙在亚太地区扩张活动的性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德明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7-74,共8页
西方颇有影响的学者将 1 6世纪葡萄牙在亚太的扩张活动———争夺香料贸易垄断权和传播基督教———描述为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斗争。本文论述了该活动的性质是殖民侵略。理由是 :一、在形式上该斗争是 1 6世纪之前 ,伊比利亚半岛两教... 西方颇有影响的学者将 1 6世纪葡萄牙在亚太的扩张活动———争夺香料贸易垄断权和传播基督教———描述为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斗争。本文论述了该活动的性质是殖民侵略。理由是 :一、在形式上该斗争是 1 6世纪之前 ,伊比利亚半岛两教斗争的继续 ,但性质却完全不同。二、争夺财富是葡萄牙人对亚太的经济侵略。三、争夺灵魂 ② 是葡萄牙人对亚太的精神文化侵略。值得注意的是 ,与以往相比 ,1 6世纪中基督教对财富的争夺已居第一位。这是两教冲突日趋世俗化 (争夺物质利益 )的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世纪 葡萄牙 亚太地区 殖民侵略 香料贸易 传教活动 扩张活动
原文传递
大陆边缘扩张型活动带火山岩组合——松辽盆地周边中生代火山岩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朱勤文 路凤香 +1 位作者 谢意红 郑建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51-552,共2页
松辽盆地周边中生代火山岩高峰期为J3—K1,与煤系地层共生,距古俯冲带1000~2000km。盆地东侧(Ⅰ带)、西南端(Ⅱ带)、西侧(Ⅲ带和Ⅳ带)火山岩,均以高钾钙碱系列为主,少数为钾玄岩系列和钙碱系列,主要岩石组合... 松辽盆地周边中生代火山岩高峰期为J3—K1,与煤系地层共生,距古俯冲带1000~2000km。盆地东侧(Ⅰ带)、西南端(Ⅱ带)、西侧(Ⅲ带和Ⅳ带)火山岩,均以高钾钙碱系列为主,少数为钾玄岩系列和钙碱系列,主要岩石组合为钾质粗面玄武岩-钾玄岩-安粗岩-粗面岩-粗面安山岩-高钾流纹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造山带火山岩之属性,但又有别于俯冲带弧火山岩;火山岩同位素比值显示中等Sr、低Nd及源区无洋壳组分参与等特征。故而认为松辽盆地周边中生代火山岩形成于叠加陆缘活动带,是岩石圈调整过程中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而不是太平洋板块俯冲的直接产物。可称为大陆边缘扩张型活动带的火山岩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岩石组合 盆地 大陆边缘 扩张活动
下载PDF
南海海盆残留扩张中心地壳速度结构对比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欧阳青 吴振利 +3 位作者 卫小冬 牛雄伟 阮爱国 于志腾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380-2391,共12页
南海西北、西南和东部3个次海盆停止扩张之后都存在岩浆活动,扩张中心有多个海山.为了研究海山和扩张中心的地壳结构特征,本文使用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扩张中心的广角地震剖面(测线OBS 2006-p1),针对海盆区域,通过P波二维地震射线追踪正... 南海西北、西南和东部3个次海盆停止扩张之后都存在岩浆活动,扩张中心有多个海山.为了研究海山和扩张中心的地壳结构特征,本文使用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扩张中心的广角地震剖面(测线OBS 2006-p1),针对海盆区域,通过P波二维地震射线追踪正演,获得了西北次海盆垂直扩张方向的深部速度结构,讨论了西北次海盆及其扩张中心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并结合南海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横穿扩张中心的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graph,OBS)剖面,对不同海盆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获得了扩张后期岩浆活动对洋壳改造的新认识:(1)发现西北次海盆地壳具有明显的洋壳性质,莫霍(Moho)面埋深为11~12 km(从海平面起算),地壳厚度为6~8km,速度为5.7~7.0 km/s.扩张中心轴部双峰海山为西北次海盆扩张之后岩浆活动的产物;(2)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西南次海盆东北部沿垂直扩张脊方向地壳速度结构均有明显的横向变化,在扩张中心处都表现为洋壳厚度增大约1 km,莫霍面埋深增大,表明后期岩浆活动对地壳结构有较大的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西北次海盆 双峰海山 地壳速度结构 扩张后岩浆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