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南海海盆残留扩张中心地壳速度结构对比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6
- 1
-
-
作者
欧阳青
吴振利
卫小冬
牛雄伟
阮爱国
于志腾
-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380-2391,共12页
-
基金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LMMR-2014-B-08
KLMMR-2014-B-07)
+6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6052
41576037
41176046
41506048
91228205)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GASI-GEOGE-01)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FY112900)资助
-
文摘
南海西北、西南和东部3个次海盆停止扩张之后都存在岩浆活动,扩张中心有多个海山.为了研究海山和扩张中心的地壳结构特征,本文使用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扩张中心的广角地震剖面(测线OBS 2006-p1),针对海盆区域,通过P波二维地震射线追踪正演,获得了西北次海盆垂直扩张方向的深部速度结构,讨论了西北次海盆及其扩张中心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并结合南海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横穿扩张中心的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graph,OBS)剖面,对不同海盆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获得了扩张后期岩浆活动对洋壳改造的新认识:(1)发现西北次海盆地壳具有明显的洋壳性质,莫霍(Moho)面埋深为11~12 km(从海平面起算),地壳厚度为6~8km,速度为5.7~7.0 km/s.扩张中心轴部双峰海山为西北次海盆扩张之后岩浆活动的产物;(2)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西南次海盆东北部沿垂直扩张脊方向地壳速度结构均有明显的横向变化,在扩张中心处都表现为洋壳厚度增大约1 km,莫霍面埋深增大,表明后期岩浆活动对地壳结构有较大的改造作用.
-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西北次海盆
双峰海山
地壳速度结构
扩张后岩浆活动
-
Keywords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northwest sub-basin
Shuangfeng seamount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post-spreading magmatic activities
-
分类号
P736.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
-
题名南海中央海盆扩张期后海山链岩浆活动的热模拟研究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林巍
张健
李家彪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87,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408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2007CB411704)
-
文摘
壳幔黏性结构是影响南海中央海盆扩张期后海山链岩浆活动的主要因素,研究其岩浆活动发育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重、磁、测深及岩样分析数据提供的地壳结构和热力学参数,通过FEM数值模拟,研究了南海中央海盆珍贝-黄岩海山链之下黏性结构与岩浆熔融、运移活动的关系。根据黏性主要受压力和温度控制,但熔融期间的散热及脱水会增加黏性,设计了三种不同的黏性结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三种垂向黏性结构模型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都可以使地幔熔融区最大熔融程度达到20%~25%。岩浆熔融程度与地幔热结构、熔融潜热和含水量有关,并受扩张速率影响,慢速扩张脊下的岩浆熔融程度相对较低。岩浆运移在扩张期后主要依靠减压熔融浮力,垂直上升至熔融区顶面后沿上倾面向脊轴运移。接近脊轴熔融带,部分熔融程度高,远离轴部熔融带,部分熔融程度较低。主要结论:南海中央海盆海底扩张期,海山链之下10 km深度具备形成拉斑玄武岩浆的条件;扩张期末,该地区25 km深度具备形成碱性玄武岩浆的条件。
-
关键词
南海珍贝-黄岩海山链
扩张期后岩浆活动
黏性结构
减压熔融与上浮
-
Keywords
Zhenbei-Huangyan seamount chai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agma activities after the spreading period
viscosity structure
decompression melting and buoyancy
-
分类号
P314.2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