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龠”义再辨——从乐器的开孔、用音角度重审前人“龠”字释义误区
1
作者 肖健楠 雷晶 +1 位作者 贺鹏 范煜梅(指导) 《戏剧之家》 2021年第28期64-66,共3页
根据中国音乐"隔八相生"的规律和"旋相为宫"的用法,本文从乐器开孔、用音角度,论证了单管开口乐器如古代两孔笛、三孔龠,在不同律准下,通过控制吹奏力度,在泛音参与下,可以完整演绎中国音乐的五音、七声用音结构。... 根据中国音乐"隔八相生"的规律和"旋相为宫"的用法,本文从乐器开孔、用音角度,论证了单管开口乐器如古代两孔笛、三孔龠,在不同律准下,通过控制吹奏力度,在泛音参与下,可以完整演绎中国音乐的五音、七声用音结构。作为单管乐器的三孔龠,可以单手操作,实现《诗经》"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的艺术美学。因此证明,郭沫若等古文字研究者将"龠"从象形字的角度解释为编管乐器的说法有误。甲骨文中的"龠"字常见形态,当为"六书"中会意造字,示其鸣律和众人唱诗之祭礼,与编管象形无涉。"龠"出现乐器含义,当稍晚。作为乐器的龠,定律演声,与唐代吕才制作的尺八,展示了同样的制作及定音原理,且暗合古代天人合一的意象,当为雅乐研究中无法绕开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孔 泛音 隔八相生 十二律 七声 甲骨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