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手部小创面感染的效果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张成锋 习耀峰 +2 位作者 陈荣 贾伟 刘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7期3355-3358,共4页
目的:探讨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在手部小创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诊的90例手部小创面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行游离腹壁下动脉穿... 目的:探讨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在手部小创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诊的90例手部小创面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行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观察组行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血清白介素(IL)-6、IL-8、干扰素(INF)-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感染发生率。结果: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白介素(IL)-6、IL-8、干扰素(INF)-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积率(ESR)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39/45)vs64.44%%(29/45)](P<0.05),术后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22%(1/45)vs17.78%(8/45)](P<0.05)。结论: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治疗手部小创面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炎症反应轻,感染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创面 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 感染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对手部小创面患者感染及其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忠义 于宁 +3 位作者 李晓芳 韩超 周仁义 冀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3981-3983,共3页
目的研究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对手部小创面患者感染及其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为手部小创面患者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治疗的58例手部小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研究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对手部小创面患者感染及其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为手部小创面患者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治疗的58例手部小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组)29例和观察组(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组)2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总感染率及术前、术后3、7d的促炎细胞因子及其他炎性应激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总感染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34%,术后3d及7d观察组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6、IFN-γ、TNF-α及IL-8水平分别为(11.01±1.38)pg/ml、(22.32±2.53)pg/ml、(3.53±0.52)ng/ml、(13.82±1.55)pg/ml及(8.24±1.19)pg/ml、(16.86±1.71)pg/ml、(2.24±0.35)ng/ml、(10.25±1.37)p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对手部小创面患者感染控制效果较好,且对患者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也相对更好,其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 手部创面 感染 相关血液指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