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肌腱缝合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君 魏壮 +2 位作者 刘飙 尹维田 高庆国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82-83,共2页
目的 探讨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一种新方法。方法 取SD大鼠 3 0只 ,按手术先后随机分成 2组 ,每组 15只。实验组 :切断一侧的坐骨神经 ,将其近端与同时切断的同侧跟腱近端缝合。对照组 :将一侧坐骨神经切除 1.0cm。分别于术后 4、8、1... 目的 探讨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一种新方法。方法 取SD大鼠 3 0只 ,按手术先后随机分成 2组 ,每组 15只。实验组 :切断一侧的坐骨神经 ,将其近端与同时切断的同侧跟腱近端缝合。对照组 :将一侧坐骨神经切除 1.0cm。分别于术后 4、8、12、16周 4个时间组 ,取材作组织学观察。临床应用该法治疗 5 0例手指神经瘤性残端痛。结果 光镜观察 ,实验组缝合口处无神经瘤形成 ,再生的神经纤维在腱纤维间隙内生长 ,排列有序。对照组均有神经瘤形成。术后 5 0例中失访 4例 ,46例随访 6个月~ 2年 ,按中日联谊医院的评定标准评定优良率为 91%。结论 神经肌腱缝合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腱缝合 治疗 实验 肢残 手部神经瘤
原文传递
神经瘤性残端痛的预防及治疗 被引量:11
2
作者 尹维田 崔树森 +1 位作者 刘标 魏壮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30-31,共2页
目的讨论从预防神经瘤的发生入手治疗外伤性神经瘤性残端痛。方法1986年起,在切除残端神经瘤后,采用静脉桥接法(77例)、神经原位移植法(73例)、两神经残端直接缝合法(32例)等重新建立神经连续性的方法,治疗上臂残端... 目的讨论从预防神经瘤的发生入手治疗外伤性神经瘤性残端痛。方法1986年起,在切除残端神经瘤后,采用静脉桥接法(77例)、神经原位移植法(73例)、两神经残端直接缝合法(32例)等重新建立神经连续性的方法,治疗上臂残端及手指残端神经瘤性残端痛182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年,不管用何种方法,大部分病例的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优良率在90%以上。10%病例因指(肢)残端皮肤条件差而疗效欠佳。结论神经瘤性残端痛的原因,是残端神经失去了正常的连续性,形成神经瘤而引起的。重新建立残端神经连续性的各种手术,无论从预防还是治疗的观点出发,应该都是合理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残 神经痛 神经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一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截肢术后难愈伤口的护理 被引量:7
3
作者 曾洁 刘敏 +1 位作者 孟晓红 杨雅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14期1322-1324,共3页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一种全身性疾患,发生在大中动脉,涉及腹主动脉及其远侧的主干动脉时,引起下肢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当闭塞严重时会导致截肢。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糖尿病 肢残 伤口愈合 护理
下载PDF
肌膜包裹法治疗灼性神经痛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少成 张雪松 +4 位作者 郑旭东 陈军春 王立宏 禹宝庆 闰国章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提供一个治疗灼性神经痛的新术式。方法 将损伤段神经行束间松解后 ,以附近正常肌肉形成的带蒂肌膜瓣 ,翻转卷曲成管状以肌膜表面包裹损伤段神经 ,肌膜管两端与正常神经外膜缝合。术后 3周去除外固定。结果 术后经 6个月~ 5年... 目的 提供一个治疗灼性神经痛的新术式。方法 将损伤段神经行束间松解后 ,以附近正常肌肉形成的带蒂肌膜瓣 ,翻转卷曲成管状以肌膜表面包裹损伤段神经 ,肌膜管两端与正常神经外膜缝合。术后 3周去除外固定。结果 术后经 6个月~ 5年的随访 ,9例患者均获得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的疗效。未见复发。结论 该法有利于改善损伤段神经的血运 ,提供适宜新生神经纤维生长的通道 ,是一个治疗灼性神经痛的可供选择的新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灼性神经痛 肢残 神经束间松解 治疗
原文传递
中枢端对中枢端自体神经嵌入缝接法治疗痛性神经瘤 被引量:5
5
作者 郑承泽 李文胜 王天兵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介绍中枢端对中枢端自体神经嵌入缝接法治疗痛性神经瘤的疗效。方法在1986年至1995年间,用中枢端对中枢端自体神经嵌入缝接法治疗痛性神经瘤21例。截指(肢)后残端痛16例,腕背桡侧、腕掌部痛性神经瘤5例。结果术后... 目的介绍中枢端对中枢端自体神经嵌入缝接法治疗痛性神经瘤的疗效。方法在1986年至1995年间,用中枢端对中枢端自体神经嵌入缝接法治疗痛性神经瘤21例。截指(肢)后残端痛16例,腕背桡侧、腕掌部痛性神经瘤5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年7个月,19例已无自发性疼痛;2例自觉疼痛明显减轻,但重叩击残端时疼痛仍然存在。远期疗效及复发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结论该法主要是使残端神经的再生恢复其生理过程,既可恢复神经的连续完整性,又可避免神经瘤的生长;是治疗痛性神经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残 神经痛 神经瘤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截肢残端创面 被引量:4
6
作者 杜伟力 胡骁骅 +1 位作者 沈余明 陈辉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8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截肢残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至2017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21例伴有胫骨外露的小腿截肢残端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创面大小为16 cm×6 cm~21 cm... 目的探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截肢残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至2017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21例伴有胫骨外露的小腿截肢残端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创面大小为16 cm×6 cm~21 cm×9 cm,皮瓣大小为18 cm×8 cm~23 cm×10 cm。结果 21例患者肌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出现肌皮瓣远端表层坏死,经过换药治疗后创面二期愈合。全部病例的皮瓣供瓣区均直接缝合。随访时间为1~3年。患者佩戴义肢后创面耐磨性良好,无破溃,小腿残端外观良好。结论采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伴有胫骨外露的小腿截肢残端创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皮肤移植 肢残 伤口愈合
下载PDF
肌肉再分布技术在智能仿生手信号识别中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勇 王启宁 +5 位作者 许东方 麦金耿 孙丽颖 田文 陈山林 田光磊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1-284,共4页
目的探讨肌肉再分布技术(muscle redistribution technique,MRT)在智能仿生手识别人体运动意图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我们采用MRT治疗上肢截肢患者3例。截肢平面分别位于前臂中远1/3、腕中关节和腕掌关节。... 目的探讨肌肉再分布技术(muscle redistribution technique,MRT)在智能仿生手识别人体运动意图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我们采用MRT治疗上肢截肢患者3例。截肢平面分别位于前臂中远1/3、腕中关节和腕掌关节。MRT是利用残端肢体的肌肉肌腱进行移位,并将肌腱锚定于皮肤。根据截肢平面的不同,选择和6块移位肌肉肌腱,将肌腱锚定在皮肤不同区域。术后通过肌肉主动收缩牵拉肌腱和皮肤,使患肢肌腱的锚定点产生皮肤形变,测量并记录形变程度。电容信号测量时,嘱患者分别完成抓握、屈腕、伸腕、屈指、伸指动作,利用电容传感测量系统采集患肢形变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7个月,平均5个月。MRT手术共14处,术后3个月患者均能够主动控制相应肌肉收缩,并产生明显皮肤形变,有效形变率为85.7%(12/14)。电容信号结果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二次判别分析(QDA)两种分类器对各种动作进行识别,整体识别的准确率为97.27%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的准确率均为100%。结论MRT手术能够有效输出人体的运动意图,增加运动信号的数目、强度和准确率,有助于智能仿生手进行信号识别,为上肢截肢患者更好地控制智能仿生手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残 人工肢体 肌肉再分布技术 智能仿生手 电容信号
原文传递
瘤段截除计划长度与最终截除长度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邓志平 牛晓辉 +2 位作者 张清 郝林 丁易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骨肿瘤行瘤段截除时计划截除长度与实际截除长度的差异。方法对53例行瘤段截除的患者进行研究,骨肉瘤34例,骨巨细胞瘤5例,梭形细胞肉瘤5例,软骨肉瘤3例,骨转移癌3例,淋巴瘤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软组织肉瘤侵犯骨... 目的:探讨骨肿瘤行瘤段截除时计划截除长度与实际截除长度的差异。方法对53例行瘤段截除的患者进行研究,骨肉瘤34例,骨巨细胞瘤5例,梭形细胞肉瘤5例,软骨肉瘤3例,骨转移癌3例,淋巴瘤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软组织肉瘤侵犯骨骼1例。肿瘤位于股骨下段29例,胫骨上段8例,肱骨上段7例,股骨近端5例,胫骨下段3例,肱骨远端1例。将实际截除长度与术前计划截除长度进行比较,将患者按不同部位分组,研究各组的差异大小。结果53例瘤段截除患者截除长度误差范围为-30~15 mm,95%可信区间为(2.0&#177;7.7) mm。误差在&#177;10 mm以内的40例,占75.5%,误差≤-10 mm的4例,占7.5%,误差≥10 mm的9例,占17%。股骨下段29例,误差为(2.9&#177;6.7) mm,胫骨上段8例,误差为(3.8&#177;5.1) mm,肱骨上段7例,误差为(3.6&#177;8.0) mm,股骨近端5例,误差为(-0.2&#177;6.0) mm,胫骨下段3例,误差为0 mm肱骨远端1例,误差为-30 mm。结论手术中通过找到术前设计的解剖标志及计划长度进行截骨准确性高,如果能避免引起误差的因素能使瘤段截除长度更加精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骨术 肢残 肢长度
原文传递
自体神经原位再植治疗截肢(指)残端神经瘤 被引量:3
9
作者 臧鸿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37-138,共2页
关键词 神经瘤 肢残 原位再植
原文传递
双骨孔骨内置入治疗痛性残端神经瘤中期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海波 熊革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残端神经瘤神经断端双骨孔骨内置入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截肢术后痛性残端神经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疗效。其中19例行神经断端双骨孔骨内置入(骨内置入组),术中用锐利的刀片将神经瘤近端锐性...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残端神经瘤神经断端双骨孔骨内置入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截肢术后痛性残端神经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疗效。其中19例行神经断端双骨孔骨内置入(骨内置入组),术中用锐利的刀片将神经瘤近端锐性切断直至神经断端外露正常的神经纤维束为止,在邻近的骨质用电钻钻两个骨洞,两个骨洞之间用刮匙刮通,游离神经主干使其神经残端能充分放入骨髓腔内,使神经断端从一个骨洞穿入,从另一个骨洞穿出,用8-0无创伤缝线缝合神经外膜与骨膜固定4~6针,可缝合穿出部位骨膜,闭合骨洞,保证神经残端在骨内增生,避免残端神经瘤外露。另外18例行肌内置入(肌内置入组),神经瘤处理及神经游离同骨内置入组,在周围邻近肌肉顺着肌肉纤维剥离形成肌肉盲袋,可行肌肉纤维缝合形成盲袋,将神经断端置入肌肉盲袋内,利用纤维外科技术缝合神经外膜与肌纤维固定4~6针。术后定期随访。采用SPSSl6.0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例平均随访25(16~40)个月;骨内置入组及肌内置入组术后的早期(术后1年内)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3.75%和92.86%,中期(术后1~3年1手术优良率分别为87.50%和57.14%。两组的优良率比较以及骨内置入组早、中期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内置入组早期与中期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神经断端双骨孔骨内置入治疗痛陛神经瘤,可以取得中期稳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显微外科手术 肢残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VSD在地震伤截肢术后感染创面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少武 曹斌 +3 位作者 李展奇 李兴洲 黄毅 何永峰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70-171,共2页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在治疗地震致创伤性截肢术后创面感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VSD对5例地震伤后导致创伤性截肢伤员感染创面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并回顾性选择12例未采用VSD的类似病例,对比其感染控制率及伤口愈合时间等...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在治疗地震致创伤性截肢术后创面感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VSD对5例地震伤后导致创伤性截肢伤员感染创面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并回顾性选择12例未采用VSD的类似病例,对比其感染控制率及伤口愈合时间等。结果:5例伤员感染创面经过清创后使用VSD治疗5~9d,感染控制,期直接缝合3例,2例植皮后一次成活,在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上明显优于非VSD组(P<0.05)。结论: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治疗严重创伤后截肢感染创面中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预防与控制 感染/治疗 负压伤口疗法/方法 创伤性 肢残
下载PDF
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克敏 王安庆 +2 位作者 唐涛 赵利 崔寿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手术治疗。方法1992年11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72例(80侧)下肢踝关节以上创伤性截肢后因残端问题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9~60岁,平均(28.8±12.4)岁... 目的探讨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手术治疗。方法1992年11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72例(80侧)下肢踝关节以上创伤性截肢后因残端问题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9~60岁,平均(28.8±12.4)岁。小腿截肢48侧,大腿截肢32侧。从受伤截肢到因残端问题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平均为32.7个月。对患者残端问题进行评价,将性别、单双侧截肢、截肢部位(大腿与小腿)、致伤原因作为因素,截肢到首次残端修整术时间、软组织多余臃肿、皮肤明显瘢痕、皮肤溃疡、神经瘤、骨刺作为水平,统计分析每一因素与各水平间的关系。通过ADL评分评价手术后的效果。结果14侧行胫腓骨融合术,12侧残端修整术≥2次,双侧截肢者13例21侧(8例双侧残端同时修整),再截肢5侧。80侧残端问题中有53侧(66.3%)原始截肢时未行残端肌肉固定成形术,瘢痕多者42侧(52.5%),神经瘤38侧(47.5%),软组织过多臃肿皱褶24侧(30.0%),皮肤溃疡14侧(17.5%)。原始截肢到首次残端修整术的时间小腿截肢比大腿截肢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大腿截肢软组织臃肿多于小腿截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单侧截肢患者骨刺发生率高于双侧截肢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41例患者入院时ADL评分平均为(85.31±7.24)分,出院时为(95.40±3.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6,P=0.000)。结论单双侧截肢、截肢部位是影响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重要因素。选择适当的患者进行残端修整术及胫腓骨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创伤性 肢残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地震伤截肢患者残端痛性神经瘤防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一民 唐佩福 +4 位作者 张聪 郑华伟 陈一平 娄延举 于学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年第4期363-364,共2页
目的探讨地震伤截肢患者残端痛性神经瘤的防治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8年5~6月对地震伤截肢患者10例11个肢体采用神经残端端端缝合治疗。结果术后11个肢体均无残肢触电样疼痛发生,其中1例术后20 d安置假肢,能顺利行走。结论神经残端端... 目的探讨地震伤截肢患者残端痛性神经瘤的防治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8年5~6月对地震伤截肢患者10例11个肢体采用神经残端端端缝合治疗。结果术后11个肢体均无残肢触电样疼痛发生,其中1例术后20 d安置假肢,能顺利行走。结论神经残端端端缝合是防治残端痛性神经瘤的可靠实用方法,减轻了地震伤患者痛苦,使其能早日安置假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伤 肢残 神经痛 神经瘤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传感器在智能仿生假肢运动意图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绮珮 杨勇 陈山林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853-857,共5页
肢体缺损或缺如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和心理状态将产生很大影响[1-5]。佩戴假肢是重建肢体功能,改善该类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尽管目前假肢领域.特别在智能仿生假肢领域发展迅速,但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上肢假肢的使用过程... 肢体缺损或缺如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和心理状态将产生很大影响[1-5]。佩戴假肢是重建肢体功能,改善该类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尽管目前假肢领域.特别在智能仿生假肢领域发展迅速,但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上肢假肢的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误判率高,使用感受差等缺点,因而上肢假肢的弃用率很高吟[6-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残 人工四肢 生物传感技术 假体设计 生物假体 综述
原文传递
针刺联合局部封闭治疗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锋 孟明梁 《中医正骨》 2016年第8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局部封闭治疗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35例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患者。男13例,女22例;年龄18-35岁,中位数24岁;拇指7例,示指16例,中指10例...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局部封闭治疗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35例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患者。男13例,女22例;年龄18-35岁,中位数24岁;拇指7例,示指16例,中指10例,环指2例;残端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5-10分,中位数8分。均采用针刺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局部封闭采用0.5 m L利多卡因注射液和0.5 m 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的混合液。治疗后疼痛缓解不明显者,2周后继续下一次治疗。观察患指的疼痛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5例治疗1次后疼痛缓解,VAS评分0-3分,中位数1分;17例治疗2次后疼痛缓解,VAS评分0-3分,中位数2分;2例治疗3次后疼痛缓解,VAS评分分别为0分和3分;1例治疗3次后VAS评分为6分,后期进行手术治疗。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均随访1年以上,疗效稳定。结论:针刺联合局部封闭可有效缓解手指残端修整术后非神经瘤性残端痛,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残 针刺镇痛 封闭疗法 非神经瘤性残
下载PDF
废弃指前臂残端再植重建部分手功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章峰火 胡玉祥 +2 位作者 郭随林 江旭 颜辰耀 《中医正骨》 2016年第12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废弃指前臂残端再植重建部分手功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8例前臂远端、掌腕部及部分手指毁损伤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5-55岁,中位数35岁;左侧3例,右侧5例;3例患者掌腕部及部分手指严... 目的:探讨废弃指前臂残端再植重建部分手功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8例前臂远端、掌腕部及部分手指毁损伤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5-55岁,中位数35岁;左侧3例,右侧5例;3例患者掌腕部及部分手指严重毁损伴缺损,5例前臂远端、掌腕部及部分手指严重毁损伴缺损;残留3个废弃指3例,残留2个废弃指5例。均为机器或重物压伤所致,受伤至手术时间30min至6h,中位数2h。清创后选取皮肤软组织相对完整的2指,以交叉克氏针或掌指骨微型钢板分别将2指近端固定在患侧桡骨桡背侧和尺骨尺背侧,修复神经、肌腱,吻合血管,提升前臂残端皮瓣重建“虎口”,修整创面。术后观察再造指成活、骨质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造指功能。结果: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中位数5个月。选取废弃环指、小指前臂残端再植3例,拇指、示指2例,中指、环指2例,示指、中指1例。术后1例发生1次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恢复;2例发生再造指肌腱黏连,5个月后行肌腱松解手术后再造指功能恢复。所有患者的再造指全部成活,未发生感染、坏死、不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再造指两点分辨觉(6.2±1.2)mm,对捏功能均良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造指功能,优3例、良4例、可1例。结论:利用废弃指前臂残端再植治疗前臂远端、掌腕部及部分手指毁损伤,再造指成活率高,可恢复部分手功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损伤 手指 组织移植 移植 自体 肢残
下载PDF
应用游离皮瓣一次阴茎再造2例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学书 高建华 +3 位作者 刘麒 章惠兰 袁相斌 何清濓 《上海医学》 CAS 1983年第3期125-128,共4页
本文报道应用游离皮瓣(取自前臂)为2名阴茎全缺损患者进行了阴茎再造手术。皮瓣血管蒂分刖与股动脉及大隐静脉吻合。其中一例之尿道采用游离皮片制成,另一例则将前臂皮瓣之一部分内卷形成。手术一期完成,术后外观满意,排尿通畅。
关键词 游离皮瓣 手术 皮片 尿道 泌尿生殖系统 尿道口 阴茎再造 皮瓣设计 前臂皮瓣 肢残
下载PDF
物理因子在下肢截肢残端康复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兰兰 胡婕 +2 位作者 郑大伟 寿奎水 许立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9年第11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物理因子在下肢截肢残端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外伤后下肢截肢病人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功能训练、心理康复干预及穿戴压力衣等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蜡疗、中药... 目的:探讨物理因子在下肢截肢残端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外伤后下肢截肢病人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功能训练、心理康复干预及穿戴压力衣等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蜡疗、中药熏洗、中频脉冲电治疗三种物理因子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后两组患者通过MMT肌力评定法、VAS疼痛评分,评估残肢肌力和残端疼痛程度,以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力分级、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干预组治疗后的肌力分级、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物理因子在下肢截肢残端康复治疗中,在改善截肢残端肌力与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残 物理因子治疗 康复 MMT肌力评定法 VAS疼痛评分
原文传递
用截除肢体复合软组织瓣修复截肢残端缺损 被引量:1
19
作者 时述山 李自立 +2 位作者 王仁润 季新民 胥少汀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416-419,共4页
介绍7例临床应用截除肢体复合软组织瓣修复截肢残端缺损的方法:(1)截肢部位带蒂正常组织瓣移位,5例;(2)截除肢体远端正常组织瓣游离移植,2例。经2.5~4年随访,3例死于肺转移,4例健在,局部病变均无复发。初步体会... 介绍7例临床应用截除肢体复合软组织瓣修复截肢残端缺损的方法:(1)截肢部位带蒂正常组织瓣移位,5例;(2)截除肢体远端正常组织瓣游离移植,2例。经2.5~4年随访,3例死于肺转移,4例健在,局部病变均无复发。初步体会,用截除肢体复合软组织修复截肢残端缺损,具有能降低截肢平面,彻底切除病变,避免从非患肢切除组织瓣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残 复合软组织瓣 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肌肉再分布技术应用于智能仿生手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绮珮 杨勇 +3 位作者 张卫光 陈山林 朱柯楠 王长武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研究肌肉再分布技术中关键肌肉-肌腱运动单元的外科腱腹交界部位,为不同平面截肢病例选择合理的肌肉再分布手术方案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新鲜上肢标本6侧,对前臂关键肌肉-肌腱运动单元,包括拇长屈肌、示指指深屈肌、肱梯肌、桡侧... 目的研究肌肉再分布技术中关键肌肉-肌腱运动单元的外科腱腹交界部位,为不同平面截肢病例选择合理的肌肉再分布手术方案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新鲜上肢标本6侧,对前臂关键肌肉-肌腱运动单元,包括拇长屈肌、示指指深屈肌、肱梯肌、桡侧腕屈肌、拇长伸肌、示指固有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尺侧腕伸肌,分别测量其外科腱腹交界部位距肱骨内上髁的距离。结果拇长屈肌、示指指深屈肌、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拇长伸肌、示指固有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尺侧腕伸肌的外科腱腹交界部位距离肱骨内上髁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1.83±0.68)cm、(21.92±0.73)cm,(15.08±0.86)cm、(12.58±0.58)cm、(22.33±0.41)cm,(24.58±0.58)cm,(9.17±0.93)cm、(17.58±0.58)cm。结论上述解剖学研究结果证实不同平面的前臂截肢患者可以采用两套方案进行肌肉再分布手术,通过浅置控制拇指和示指运动的位于前臂深面的肌肉运动信号,将有助于智能仿生手识别重要的人体运动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残 解剖学 肌肉再分布技术 智能仿生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