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到“大魯艺”去学习 |
古元
|
《美术》
|
1962 |
26
|
|
2
|
“暖男”:新世纪都市语境中影视剧的男性形象建构 |
王志成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2
|
|
3
|
重评仇虎的复仇悲剧 |
吴建波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8 |
8
|
|
4
|
先锋派与媚俗艺术的双面体——孟京辉戏剧管窥 |
穆海亮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5
|
以真诚高举边缘人的历史——杨力州导演采访 |
杨力州
孙红云
邱丽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6
|
为什么陶醉?——对《我爱林风眠的画》一文的意见 |
石崇明
|
《美术》
|
1964 |
5
|
|
7
|
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及对策 |
李远君
|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8
|
新月派后起之秀——方玮德传略 |
张以英
刘士元
|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3
|
|
9
|
“剩女”与“暖男”:两类新性别形象的建构与互动 |
李琦
卞寒月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10
|
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贵阳会议之结语 |
耿宁
肖德生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4
|
|
11
|
我写《大雪地》 |
杨利民
|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
1989 |
2
|
|
12
|
文化类综艺节目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
田继松
|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
2016 |
4
|
|
13
|
实践育人 专业见长 服务社会 |
何侃
|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
2009 |
3
|
|
14
|
电影《白日焰火》之人物性格解读 |
曹冉
马立军
|
《电影评介》
|
2014 |
4
|
|
15
|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来源调查报告 |
郭辉
李蔓荻
苏萌
|
《北京教育(德育)》
|
2013 |
4
|
|
16
|
幼儿绘画活动中示范策略的探讨 |
张燕君
|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教学)》
|
2015 |
3
|
|
17
|
郭沫若《屈原》:性与政治的偷情 |
沈庆利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2008 |
3
|
|
18
|
《吉狄马加诗选》译序 |
梅丹理
杨宗泽
|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
2011 |
3
|
|
19
|
电视传媒的微互动时代——浅析微信微博对电视媒体的影响 |
蔡瑞华
|
《视听》
|
2014 |
3
|
|
20
|
美学与人生——在全国青年美学会上的发言 |
高尔泰
|
《云梦学刊》
|
1986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