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化学特征的“奥灰”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制研究——以济南东部章宁1地热井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程洪柱 成世才 王振涛 《山东国土资源》 2019年第8期20-25,共6页
以章宁1地热井的研究为例,在分析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对地热水的化学成分形成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与相对补给径流区的西曹范、章桃1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比较,研究其演化机理。综合分析认为地热水为沉积岩溶滤水,属于中度变质水,... 以章宁1地热井的研究为例,在分析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对地热水的化学成分形成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与相对补给径流区的西曹范、章桃1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比较,研究其演化机理。综合分析认为地热水为沉积岩溶滤水,属于中度变质水,地下水流经火成岩侵入体时溶解了大量的Cl及F,HSiO3等微量元素,次为地下水与沿文祖断裂上升的深部热液的混合,导致地热水化学类型的改变。深部热液的水化学成分与济南东地热水与深部热液的混合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演化机制 模式 济南章丘
下载PDF
基于水化学的沂源盆地地热田成热模式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薄本玉 王韶霞 +3 位作者 马鹏飞 叶倩 谭肖波 谢峰 《山东国土资源》 2022年第7期31-37,共7页
沂源盆地地热田为低温水热型岩溶热储地热系统,盖层为古近系、白垩系、石炭系,热储层为寒武纪、奥陶纪碳酸盐岩,区内发育的深大断裂如上五井断裂、韩旺断裂、傅家庄断裂等为沟通深部热源的良好通道。为掌握地热田热水的补给来源、热源... 沂源盆地地热田为低温水热型岩溶热储地热系统,盖层为古近系、白垩系、石炭系,热储层为寒武纪、奥陶纪碳酸盐岩,区内发育的深大断裂如上五井断裂、韩旺断裂、傅家庄断裂等为沟通深部热源的良好通道。为掌握地热田热水的补给来源、热源、地热水年龄,进一步分析其形成机理,采集地热水样品进行了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气体及其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热田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_(3)·Cl·SO_(4)^(-)Na·Ca型、HCO_(3)-Ca·Mg型,矿化度小于1g/L;地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具深循环特征;热源以壳源为主;地热水年龄10.51ka B.P.,为古地下水。结合地下水循环机理,将其地热水形成机理总结为小型断陷盆地深循环承压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类型 机理 模式 沂源盆地
下载PDF
菏泽地区鄄城地热田地热水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3
作者 马龙 贾琛 +2 位作者 张晔 王华锋 张晓飞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3期101-108,共8页
菏泽断裂北部鄄城地热田地热资源丰富,探究区域地热成因机制对菏泽断裂北部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水文地球化学、气体及其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鄄城地热田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以... 菏泽断裂北部鄄城地热田地热资源丰富,探究区域地热成因机制对菏泽断裂北部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水文地球化学、气体及其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鄄城地热田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以SO_(4)·HCO_(3)·Cl-Ca·Na、SO_(4)·HCO_(3)Ca·Na和SO_(4)Ca·Na型为主;鄄城地热田呈现出从补给区的浅循环-开放式岩溶地下水流系统(Ⅰ),至径流区的中循环—半开放式岩溶地热水流系统(Ⅱ),再至排泄滞留区的深循环—弱开放式岩溶地热水流系统(Ⅲ)的演化路径。热源以壳源为主,属典型的中低温传导型地热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鄄城地 水化学类型 同位素化学 模式 菏泽地区
下载PDF
济南东部宁家埠地区地热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程洪柱 《中国煤炭地质》 2018年第A01期72-75,共4页
济南市东部宁家埠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地质构造条件、热储地质条件都比较有利,是开发地热资源的有利地区。通过对章宁1地热井钻探资料的分析,结合近年来的勘查项目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宁家埠地热田属于岩溶裂隙层状传导型地热田,在... 济南市东部宁家埠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地质构造条件、热储地质条件都比较有利,是开发地热资源的有利地区。通过对章宁1地热井钻探资料的分析,结合近年来的勘查项目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宁家埠地热田属于岩溶裂隙层状传导型地热田,在区域地质构造上主要受文祖断裂控制,热储层主要为奥陶纪马家沟群灰岩。该区的地温梯度主要受构造控制,断裂导热是形成本区地热田的一个重要因素。地下热水矿化度较大,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模式 水化学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如角高温地热系统构造-热耦合成热模式 被引量:1
5
作者 郭镜 唐发伟 +4 位作者 官辉 赵海华 赵小云 旦增国杰 杜炳锐 《中国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1-1631,共11页
【研究目的】地表热异常的形成无外乎两方面原因:异常的热源及异常的热传递方式。“厚壳”与“热壳”共存,是青藏高原高温地热系统与一般汇聚板缘型地热系统的最大差异。部分熔融(热)作为“热壳”中的异常热源,断裂系统(构造)作为“厚... 【研究目的】地表热异常的形成无外乎两方面原因:异常的热源及异常的热传递方式。“厚壳”与“热壳”共存,是青藏高原高温地热系统与一般汇聚板缘型地热系统的最大差异。部分熔融(热)作为“热壳”中的异常热源,断裂系统(构造)作为“厚壳”中的对流传热通道,清晰刻画两者空间关系,探讨构造-热耦合成热模式,可能是完善“厚壳”与“热壳”共存下青藏高原特色成热理论的重要途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以萨嘎县如角沸泉为例,运用大地电磁测深、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结果】探测断裂系统与部分熔融的空间关系;结合已有地球物理、地热地球化学研究,建立如角沸泉构造-热耦合成热模式;并以断裂系统的交汇处为目标体,布设两口生产井。【结论】如角式构造-热耦合成热模式具有普适性,对于完善青藏高原特色成热理论及提高地热勘查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耦合模式 如角沸泉 高温地系统 因机制 勘查实践 地质调查工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