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自生绿泥石成分演化及其形成温度计算 被引量:7
1
作者 戴朝成 刘晓东 +1 位作者 饶强 张怀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31-841,共11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广泛发育,近年来,绿泥石的特征、化学组成、形成温度、与储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在地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该地区自生绿泥石,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扫...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广泛发育,近年来,绿泥石的特征、化学组成、形成温度、与储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在地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该地区自生绿泥石,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扫描电镜、X-衍射等测试方法,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主要有蠕绿泥石、铁绿泥石、铁镁绿泥石、假鳞绿泥石等;埋藏深度由浅至深,绿泥石种属主要表现为由蠕绿泥石向铁镁绿泥石种属转变,经计算绿泥石形成温度在157~231℃之间,古地温梯度为34℃/km,经过和前人研究成果相对比,得出经砂岩中自生绿泥石所计算的古地温可靠性高。川中地区古地温明显比现今温度高的多,高古地温促进致密化作用的化学过程,同时有机质从固态的Ⅲ型干酪根热解生成以CH_4为主的气态烃,该地区须家河组存在大量油气田,高的古地温也应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自生绿泥石 成分演化 古地温
下载PDF
拉萨地体东南部整体地壳成分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郭京梁 张宏飞 +3 位作者 徐旺春 郭亮 吴耀 崔丹丹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09-1821,共13页
造山带地壳结构和成分的基本特征对于认识大陆地壳成分演化和区域成矿背景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东南部地球物理、高温高压岩石物性和岩浆岩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该地区地壳整体成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该地区平均地壳波速... 造山带地壳结构和成分的基本特征对于认识大陆地壳成分演化和区域成矿背景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东南部地球物理、高温高压岩石物性和岩浆岩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该地区地壳整体成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该地区平均地壳波速显著低于全球大陆和造山带地壳的平均值,表明地壳整体具有中酸性成分,下地壳特征也可由中性岩石(残余体性质的中性含石榴石麻粒岩)解释.拉萨地体东南部整体地壳成分特征应与多阶段长英质化有关,包括碰撞前大陆弧演化阶段(以堆晶或残余体下地壳拆沉为主)和碰撞后高原垮塌阶段(以加厚下地壳拆沉为主,伴随印度古老长英质陆壳物质的俯冲回返/构造底侵).拉萨地体是研究大陆地壳成分演化的绝佳区域,亟待进一步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 成分演化 拆沉 Nd 同位素 冈底斯 青藏高原 岩石学
原文传递
Ni-Al-V合金中异相界面成分及其演化的微观相场模拟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明义 杨坤 +2 位作者 陈铮 王永欣 范晓丽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76-1380,共5页
基于微观相场模型模拟Ni-Al-V合金沉淀过程,研究合金中有序无序界面和异相间有序畴界的成分及其演化。研究表明,合金元素的偏聚和贫化与界面类型有关。在DO22相与无序相间的有序无序界面处,Ni和Al偏聚,V贫化;在L12相与无序相间的有序无... 基于微观相场模型模拟Ni-Al-V合金沉淀过程,研究合金中有序无序界面和异相间有序畴界的成分及其演化。研究表明,合金元素的偏聚和贫化与界面类型有关。在DO22相与无序相间的有序无序界面处,Ni和Al偏聚,V贫化;在L12相与无序相间的有序无序界面处,Ni和Al贫化,V偏聚;在异相间有序畴界处,V在界面的DO22相一侧贫化,在界面的L12相一侧偏聚;Al则在界面的DO22相一侧偏聚,在界面的L12相一侧贫化。Ni的成分分布与界面的形成方式有关。随着时间的进行,界面处合金元素的成分分布变得更加明锐,但合金元素的偏聚和贫化倾向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相场 Ni-Al-V合金 有序无序界面 成分偏聚 成分演化
原文传递
气氛及硅铝添加剂对高碱煤灰成分转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孙瑞金 孙峰 +5 位作者 慕鹏飞 王长安 赵磊 刘成昌 杜勇博 车得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68-476,共9页
高碱煤在燃烧过程中极易出现严重的积灰结渣问题,同时富氧燃烧是一种有利于CO_(2)减排的燃烧技术,然而关于富氧燃烧气氛对高碱煤灰组分演化行为的影响机理尚不明晰,且以往研究在利用FactSage计算煤灰的转化特性时往往采用高温灰成分作... 高碱煤在燃烧过程中极易出现严重的积灰结渣问题,同时富氧燃烧是一种有利于CO_(2)减排的燃烧技术,然而关于富氧燃烧气氛对高碱煤灰组分演化行为的影响机理尚不明晰,且以往研究在利用FactSage计算煤灰的转化特性时往往采用高温灰成分作为研究基准,无法准确研究在低温下煤中无机物的转化行为。基于高碱煤等离子低温灰的成分特性,通过FactSage模拟研究了富氧燃烧中灰成分的演化行为,同时对气相中元素的分布规律,O_(2)体积分数对灰中物质组成的影响及硅铝添加剂对灰演变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为600℃时,O_(2)/CO_(2)气氛更有利于Cl的挥发。气相中的氯化物及硫酸盐类可能在低温下凝结在灰颗粒表面,从而加剧高碱煤的积灰结渣问题。五彩湾煤灰中的Ca,Na,Al氧化物在200℃就发生反应生成Na_(2)Ca_(3)Al_(16)O_(28),且随着温度的升高Na_(2)Ca_(3)Al_(16)O_(28)逐渐消失,可能生成复杂的低温共熔体。富氧气氛下O_(2)体积分数变化对五彩湾煤灰组分转化没有显著影响。富氧气氛中高浓度的CO_(2)会促进灰中物质的碳酸化,出现较多的Ca_(5)Si_(2)O_(7)(CO_(3))_(2)和CaMg(CO_(3))_(2),但对Na_(2)SO_(4),CaSO_(4)等硫酸盐的影响较弱。硅铝添加剂的加入会降低反应产物中的CaCO_(3)含量,但对CaSO_(4)的赋存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碱煤 等离子低温灰 FactSage计算 成分演化 富氧燃烧
下载PDF
差应力对闪长岩部分熔融熔体分布和成分的影响
5
作者 沙茜 马瑞 董晓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06-313,共8页
探讨差应力对熔体分布和成分演化的关系,利用细粒闪长岩进行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石变形,主要包括静态熔融实验和有差应力参与的动态熔融2种类型。实验首先统计了熔体含量、确定了实验重要参数,然后分别描述了动、静态熔融实验后闪长岩的... 探讨差应力对熔体分布和成分演化的关系,利用细粒闪长岩进行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石变形,主要包括静态熔融实验和有差应力参与的动态熔融2种类型。实验首先统计了熔体含量、确定了实验重要参数,然后分别描述了动、静态熔融实验后闪长岩的显微特征;并且通过对动、静态熔融实验结果熔体分布情况的对比,结合熔体成分电子探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细粒闪长岩的部分熔融中,熔体在差应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方向展布,并从差应力大的地方向差应力小的地方运移,差应力的作用使得高含水矿物(角闪石)先于熔点低的斜长石发生熔融,说明差应力促进了岩石的熔融,使得熔体成分向Si、Al等方向转化,即从基性向酸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应力 熔体分布 成分演化 应力
下载PDF
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及相转变(尖晶石相→斜长石相)过程中的固相化学成分演化──Ⅱ.在自然岩石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建平 Kornp.,J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53-364,共12页
分析了全球一些有代表性的上地幔尖晶石橄榄岩和斜长石橄榄岩中各矿物的化学成分变化特征。发现在斜长石橄榄岩中,尖晶石和斜方辉石富Ti,且Ti含量随Cr/(Cr+Al)的增大而增大;单斜辉石富Ti贫Na,其Ti含量随Na含... 分析了全球一些有代表性的上地幔尖晶石橄榄岩和斜长石橄榄岩中各矿物的化学成分变化特征。发现在斜长石橄榄岩中,尖晶石和斜方辉石富Ti,且Ti含量随Cr/(Cr+Al)的增大而增大;单斜辉石富Ti贫Na,其Ti含量随Na含量的增大而减少。据此,结合实验结果,可以肯定世界各地大多数斜长石二辉橄榄岩在斜长石相域内未经受部分熔融。岩体所曾经受的部分熔融只发生在尖晶石或石榴石相。它们的相对熔融度可以用下面两个指标来估计:(1)最贫Ti尖晶石的Cr/(Cr+Al);(2)单斜辉石的最高Na含量。对于尖晶石橄榄岩,从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到纯橄榄岩,其尖晶石和斜方辉石的Cr/(Cr+Al)逐渐增大,而含量很低的Ti或Na在尖晶石、斜方辉石及单斜辉石中保持不变或趋向逐渐减小。尖晶石橄榄岩的相对熔融度可据尖晶石的Cr/(Cr+Al)和单斜辉石的Na含量来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 橄榄岩 熔融 相转变 化学成分演化 岩石
下载PDF
湖北梅川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背景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海权 江来利 《安徽地质》 2014年第3期161-165,175,共6页
湖北梅川杂岩体位于扬子地块与秦岭—大别造山带会聚带之东南麓,其从老到新可分为陶斯垴、南泉、杨铺、赤铜山、宋家埂、鹊儿坡、赵俊等7个单元,归并为梅川超单元。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梅川杂岩体具I型花岗岩特征,为同源岩浆成分... 湖北梅川杂岩体位于扬子地块与秦岭—大别造山带会聚带之东南麓,其从老到新可分为陶斯垴、南泉、杨铺、赤铜山、宋家埂、鹊儿坡、赵俊等7个单元,归并为梅川超单元。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梅川杂岩体具I型花岗岩特征,为同源岩浆成分与结构演化序列。依据本次野外地质观测,并结合前人研究显示,该杂岩体形成于燕山期造山后的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川杂岩体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背景 同源岩浆成分与结构演化序列 早白垩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