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戏曲语言在歌剧中的运用——歌剧《党的女儿》的戏曲风格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军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54,共3页
我国近现代戏曲受明清传奇的影响较大,以故事奇异、情节复杂曲折为其主要特点。而歌剧傥的女儿》的作者王祖皆、张卓娅就是继承了这个传统手法,从现实生活出发,在长期积累的素材库中精选出具有典型性的事件,从而构成具有浓厚传奇色... 我国近现代戏曲受明清传奇的影响较大,以故事奇异、情节复杂曲折为其主要特点。而歌剧傥的女儿》的作者王祖皆、张卓娅就是继承了这个传统手法,从现实生活出发,在长期积累的素材库中精选出具有典型性的事件,从而构成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戏剧故事。在此剧中,悬念的设置恰到好处,发展环环相扣。从一开始田玉梅死而复生,轻信马家辉而遭暗算,被马家辉诬陷,被七叔公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女儿》 曲语 歌剧 风格 剧故事 明清传奇 现代 传奇色彩
原文传递
古代曲论中的“本色”论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山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3-28,共6页
关键词 古代曲论 “本色论” 曲语 何良俊 《西厢》 风格 李开先 审美特色 雅俗之间 汤显祖
下载PDF
沈璟的本色理论及对晚明戏曲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程华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1994年第5期49-54,共6页
明初至明中叶的剧坛一直笼罩在文词骈俪派的创作风气之中,创作与演出严重脱节。沈璟对这种创作风气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注重当行表演、注重语言通俗易晓、富有生活气息的本色理论。本文对沈璟本色理论的内蕴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肯... 明初至明中叶的剧坛一直笼罩在文词骈俪派的创作风气之中,创作与演出严重脱节。沈璟对这种创作风气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注重当行表演、注重语言通俗易晓、富有生活气息的本色理论。本文对沈璟本色理论的内蕴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沈璟本色理论对纠正明中叶前文词骈俪派的创作风气、使明代戏曲健康发展的功绩,论述了沈球本色理论对晚明戏曲发展的影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璟 晚明 曲创作 王骥德 曲语 剧作家 文词 南词 全谱 曲家
下载PDF
明清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的生成 被引量:4
4
作者 郭英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3-130,共8页
本文以明清蒙学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效果作为主要对象,从三个方面考察明清时期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生成之间的因缘关系。(一)文学知识与戏曲故事的生成。蒙学读物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为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素材,其伦理内涵也为戏曲创作... 本文以明清蒙学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效果作为主要对象,从三个方面考察明清时期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生成之间的因缘关系。(一)文学知识与戏曲故事的生成。蒙学读物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为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素材,其伦理内涵也为戏曲创作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进而培育了文人戏曲家"寓义于事"或"借事明义"的创作理念,促成了独特的戏曲之道。(二)文学思维与戏曲叙述的生成。八股教育所形成的文学思维方式与戏曲叙述的生成有直接关系,八股文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为戏曲的长篇叙事结构所借鉴,而其"代圣人立言"的文体特征造就了戏曲叙述的深层结构。(三)文学表达与戏曲语言的生成。文词派戏曲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是"以时文为南曲"的产物,更进一步看,则与戏曲家早年接受的蒙学教育有关,传统蒙学教材大都是整齐、对偶、押韵的诗歌,这种诗歌教育对戏曲语言的生成具有深远影响。总之,明清文人士子经由特定的文学教育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成为戏曲文学生成的催化剂,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戏曲文学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育 曲文学的生成 曲故事 曲叙述 曲语
下载PDF
王国维戏曲“自然”说发微 被引量:5
5
作者 汪芳启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41-47,共7页
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开山之作,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以详尽的资料展示了我国戏曲渊源、形成及发展的历史状况,但在戏曲理论、戏曲美学上也不乏独到精辟之见,尤其以它对元剧的“自然”“意境”之论最为引人注目。
关键词 曲创作 发微 《宋元曲史》 曲美学 曲理论 意境说 曲史 曲论 曲语 关目
下载PDF
方言视角下的武安平调、落子语言探析
6
作者 吴贝贝 《现代语文》 2023年第2期20-25,共6页
地域方言是地方戏曲的组成要素,也是戏曲传播的重要媒介。以地方剧种武安平调、落子为研究对象,以武安方言为切入点,从语音、词汇、句式和修辞等方面,对武安平调、落子的语言特征进行阐述,并剖析作为语言形态的方言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关... 地域方言是地方戏曲的组成要素,也是戏曲传播的重要媒介。以地方剧种武安平调、落子为研究对象,以武安方言为切入点,从语音、词汇、句式和修辞等方面,对武安平调、落子的语言特征进行阐述,并剖析作为语言形态的方言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关系。从方言视角来考察武安平调、落子的传承与保护,既能为这些戏曲形式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从语言文化角度把握传统民俗,从而为我国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武安方 曲语
下载PDF
明代戏曲语言理论中的本色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星琦 张宇声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0-37,共8页
明代戏曲语言理论核心概念是本色,万历年间当行与本色并提,从戏曲的综合艺术特征即舞台演出性上丰富发展了本色论。总结明代的戏曲语言理论,需先了解何为本色。 本色一词,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夫青生于兰,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 明代戏曲语言理论核心概念是本色,万历年间当行与本色并提,从戏曲的综合艺术特征即舞台演出性上丰富发展了本色论。总结明代的戏曲语言理论,需先了解何为本色。 本色一词,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夫青生于兰,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但本色在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色论 明代 《文心雕龙》 理论 艺术特征 曲语 万历年间 舞台演出 核心概念 王骥德
下载PDF
戏曲结构纵横谈 被引量:4
8
作者 范钧宏 《戏曲艺术》 1980年第2期31-44,共14页
有的同志问:什么是戏曲剧本?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回答:根据戏曲情节结构,使用戏曲文学语言,运用戏曲艺术程式写出来的剧本,就是戏曲剧本。这里,我把运用程式问题提高到与结构、语言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戏曲的艺术程式对剧本来说。
关键词 曲结构 曲剧本 曲创作 董宣 情节结构 主题思想 主题先行 剧冲突 曲语 岳家军
原文传递
明清戏曲之发展与本色论 被引量:4
9
作者 黄仕忠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5-52,共8页
本色论是明代戏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首先是曲论家为克服文词派创作脱离舞台的偏向而提出的一种积极主张。它表明人们对戏曲语言的认识开始从诗文手法作剧转变到重视戏曲舞台特性上来了,从而使戏曲创作逐渐走上正确的轨道,为晚明... 本色论是明代戏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首先是曲论家为克服文词派创作脱离舞台的偏向而提出的一种积极主张。它表明人们对戏曲语言的认识开始从诗文手法作剧转变到重视戏曲舞台特性上来了,从而使戏曲创作逐渐走上正确的轨道,为晚明戏曲发展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色论 曲创作 曲语 明代 曲发展 明清 曲舞台 曲家 文词 重要问题
下载PDF
文学性·音乐性·舞台性——戏曲语言特点浅探(上) 被引量:3
10
作者 范钧宏 《戏曲艺术》 1982年第1期40-49,共10页
“戏曲语言”题目大,也不易讨好。因为古今中外已有很多阐述戏剧(戏曲)语言的理论文章,讲起来容易重复。为了避免这一点,就想从戏曲语言不同于戏剧语言的特点谈起,附带谈一点有关要求和运用方面的问题。这样,也许更能适合于青年同行们... “戏曲语言”题目大,也不易讨好。因为古今中外已有很多阐述戏剧(戏曲)语言的理论文章,讲起来容易重复。为了避免这一点,就想从戏曲语言不同于戏剧语言的特点谈起,附带谈一点有关要求和运用方面的问题。这样,也许更能适合于青年同行们的实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语 音乐性 剧语 性格化 动作性 杨素贞 刻画人物 雪艳 内心独白 抒情色彩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编剧理论的宏观体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谭帆 《戏剧艺术》 1986年第2期22-30,共9页
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总是来源于三方面的血统:现实的规定、传统的沿续和外来思想的浸染。中国戏剧现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戏剧危机”的议论已纷纷扬扬,在这转折期的“阵痛”之中,人们对于戏剧理论的关注极为深切,因而在戏剧理论... 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总是来源于三方面的血统:现实的规定、传统的沿续和外来思想的浸染。中国戏剧现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戏剧危机”的议论已纷纷扬扬,在这转折期的“阵痛”之中,人们对于戏剧理论的关注极为深切,因而在戏剧理论界,全方位的研究视线取代了以往锁闭性、指令性的研究格局,一时西方戏剧理论的输入纷至沓来,而传统戏曲理论批评亦必然地将在这里扮演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剧理论 中国古代 曲艺术 古典 理论体系 宏观体系 曲创作 剧理论 曲语 传统批评
原文传递
关于喜剧样式和文化品位的断想——鸡毛蒜皮创作点滴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明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0-23,共4页
关键词 文化品位 喜剧性格 蒜皮 喜剧作品 鸡毛 悲剧美 转型期 淮剧 观众 曲语
下载PDF
都市丛林中的音乐剧——中国音乐剧在2015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映辰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43,共6页
2015年北京冬天的演出市场因为一部音乐剧而变得格外热闹。原版音乐剧《歌剧院魅影》作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开幕大戏,自11月20日开演,在持续上演两个月之后,亮出了一个另人讶异的数字:票房超7000万。这一数字使得北京音乐剧市场票房... 2015年北京冬天的演出市场因为一部音乐剧而变得格外热闹。原版音乐剧《歌剧院魅影》作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开幕大戏,自11月20日开演,在持续上演两个月之后,亮出了一个另人讶异的数字:票房超7000万。这一数字使得北京音乐剧市场票房增长了200%[1]。北京的演出市场似乎被一部外来戏剧点燃了,其核心词汇是"音乐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林中 核心词汇 现代性 文化广场 喜歌剧 曲语 曲文化 宣传造势 未来人 轻喜剧
原文传递
《曲律》浅论——兼比较王骥德与沈璟的曲学理论
14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00-104,共5页
明代中叶,被公认为“词坛盟主”的沈璟,积平生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场上实践的经验,在宫调、四声、曲韵、戏曲语言诸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精到的见解,终于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吴江派”曲学理论体系。 沈璟平时“持法之严,鲜所当意”,然而... 明代中叶,被公认为“词坛盟主”的沈璟,积平生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场上实践的经验,在宫调、四声、曲韵、戏曲语言诸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精到的见解,终于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吴江派”曲学理论体系。 沈璟平时“持法之严,鲜所当意”,然而“独服膺”王骥德。两人还约定,凡有所撰著,都要“往来商榷”。王骥德著《曲律》,每涉及重要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骥德 《曲律》 曲语 吴江派 沈璟 理论研究 《琵琶记》 理论体系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明代中叶
下载PDF
李笠翁的戏曲编剧理论与技巧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多 计文蔚 《戏剧艺术》 1981年第4期99-112,共14页
李笠翁名渔,浙江兰溪人,生于1610年,卒于1680年。他长期从事戏曲的编导工作,是一个真正懂得舞台艺术的戏剧家。到了晚年,他便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写就了一系列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研究文字,收在《闲情偶寄》一书中。1925年,有人把这些文... 李笠翁名渔,浙江兰溪人,生于1610年,卒于1680年。他长期从事戏曲的编导工作,是一个真正懂得舞台艺术的戏剧家。到了晚年,他便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写就了一系列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研究文字,收在《闲情偶寄》一书中。1925年,有人把这些文字从该书中独立出去,更名为《李笠翁曲话》出版,成为一部颇有影响的戏剧理论专著。《李笠翁曲话》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剧本写作到舞台演唱,从导演艺术到戏曲音乐,几乎包括了戏剧艺术的各个门类。本文只以《曲话》中的《词曲部》为主,兼及《演习部》,用比较通俗和浅显的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剧理论 曲音乐 传奇 技巧 剧艺术 剧理论 立主脑 曲艺术 曲语 情节发展
原文传递
戏曲动作散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立衔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8年第5期48-52,共5页
关键词 心理动作 当代 中国 舞台动作 曲语 形体动作 表现性 再现与表现 西方 曲舞蹈
下载PDF
戏曲语言要有雅俗共赏特色——民族戏曲创作欣赏漫谈之二十七 被引量:2
17
作者 鲁丹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9-30,共2页
戏曲,从来是群众欣赏的艺术,戏曲的语言,应该是群众能够看得懂听得明白的雅俗共赏的语言。这就是历代评戏者崇尚的“本色”语言,用文学家冯梦龙的话说“本色者,常谈口语而不涉于粗俗。”综观戏曲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戏曲,其语言都有雅俗... 戏曲,从来是群众欣赏的艺术,戏曲的语言,应该是群众能够看得懂听得明白的雅俗共赏的语言。这就是历代评戏者崇尚的“本色”语言,用文学家冯梦龙的话说“本色者,常谈口语而不涉于粗俗。”综观戏曲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戏曲,其语言都有雅俗共赏特点。关汉卿的《窦娥冤》到现在拿来阅读,还朗朗上口,舞台演出,观众还看得明白。流传下来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中的好戏,也具有这样的特质。相反,有些文人写的雅戏,过分高雅,现代观众既听不懂对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语 创作欣赏 民族 特色 地方 地方特色 中国 地方语 魏征 曲创作
原文传递
浅谈《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及其审美教学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江林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66-69,共4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 ,主要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对语言艺术来说 ,审美鉴赏首先是“披文以入情” ,激发联想和想象 ,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 ,从而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西厢记·长亭送别》那优美典雅、生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 ,主要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对语言艺术来说 ,审美鉴赏首先是“披文以入情” ,激发联想和想象 ,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 ,从而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西厢记·长亭送别》那优美典雅、生动活泼、抒情意味浓郁、个性化突出的语言 ,体会王实甫“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而后从品味唱词和诵读唱词入手 ,让学生领会戏曲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长亭送别》 艺术 审美教学 中学 语文教学 曲语
下载PDF
“临川四梦”文学渊源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山林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2-100,共9页
“临川四梦”的文学渊源,在情感内涵上表现为对“魏晋风流”的继承,对于英雄豪杰、古今才子的多情的肯定,对人生中美的妙赏;在创作精神上表现为对唐人才情的倾慕,对元曲意趣神色的妙悟;在故事情节上表现为对魏晋志怪、唐人传奇、宋人话... “临川四梦”的文学渊源,在情感内涵上表现为对“魏晋风流”的继承,对于英雄豪杰、古今才子的多情的肯定,对人生中美的妙赏;在创作精神上表现为对唐人才情的倾慕,对元曲意趣神色的妙悟;在故事情节上表现为对魏晋志怪、唐人传奇、宋人话本、元人杂剧的有关内容的选择吸收,精心熔铸;在戏曲语言上表现为对唐诗、唐五代两宋词、元曲的融会贯通,点化出神。在多方面汲取的过程中,汤显祖都能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而创造出“临川四梦”独特的风格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渊源 情感内涵 创作精神 故事情节 曲语 “临川四梦”
原文传递
郑若庸年谱引论(1489—1577)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朔方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36-39,共4页
《南词叙录》评论说:“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有也。其弊起于《香囊记》……至于效颦《香囊》而作者,一味孜孜汲汲,无一句非前场语,无一处无故实,无复毛发宋元之旧。三吴俗子以为文雅,翕然以教其奴婢,遂至盛行。南戏之厄,莫甚于今。... 《南词叙录》评论说:“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有也。其弊起于《香囊记》……至于效颦《香囊》而作者,一味孜孜汲汲,无一句非前场语,无一处无故实,无复毛发宋元之旧。三吴俗子以为文雅,翕然以教其奴婢,遂至盛行。南戏之厄,莫甚于今。”根据它具体的论述,“以时文为南曲”并不是将八股文手法引入戏曲创作,而是说文人编写南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南 年谱 香囊 文人 曲语 引论 赵王 南曲 《南词叙录》 写定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