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戏曲性、剧种性与文学性、戏剧性的融合 |
王评章
|
《福建艺术》
|
2008 |
5
|
|
2
|
从艺术发展史角度看张曼君——问题、思考、笔记 |
马也
|
《戏曲研究》
|
2019 |
6
|
|
3
|
“本体研究”与“本体回归”——“戏曲本体”问题反思 |
朱方遒
|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4
|
论当代古典戏曲理论研究体系的建立及其内涵 |
宁俊红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5
|
异同与演进--从《曲律》到《宋元戏曲史》的尊体之思 |
梁晓萍
|
《艺术学研究》
|
2023 |
0 |
|
6
|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研究 |
无
|
《艺术学研究》
|
2023 |
0 |
|
7
|
从润腔“带喊儿”看河南大平调唱腔特色 |
张锋锋
|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8
|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 |
李莎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9
|
中国戏曲:怎样本体?如何生态?——答“前海学派”诸批评者 |
施旭升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15 |
3
|
|
10
|
传统创新与跨界传播:当代花鼓戏新编剧目的传承、探索与变异 |
王雯
|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11
|
从文本到舞台——徐慕云戏曲本体论刍议 |
毛忠
|
《戏曲研究》
|
2006 |
0 |
|
12
|
唯美唱腔 音韵悠扬 谈民族唱法对闽剧唱腔的教学借鉴 |
陈映雪
|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3
|
中国戏曲演绎外国文学名著的教学实践探索 |
澹台义彦
|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4
|
辨言与得体:古代“本色”论中的戏曲本体观之嬗变 |
王苏生
|
《中华戏曲》
CSSCI
|
2013 |
1
|
|
15
|
永远的诱惑永远的谜——《生命之约:中国戏曲本体论》导言 |
陈友峰
|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6
|
戏曲评论的本体价值回归——评刘祯《戏曲:批评与立场》 |
韩郁涛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20 |
0 |
|
17
|
戏曲本体的复归 |
段宏政
|
《黄梅戏艺术》
|
1990 |
0 |
|
18
|
“歌舞”与“故事” |
邓小秋
|
《剧本》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9
|
豫南光山花鼓戏的传统艺术风貌探微 |
吕洋洋
|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20
|
真《西厢》,还是名著改编的错位——评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改编演出的《西厢记》 |
东方菁
|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
1994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