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0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年APASL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建议(更新)》要点 被引量:112
1
作者 朱冰 游绍莉 +1 位作者 胡瑾华 辛绍杰 《传染病信息》 2019年第4期289-292,298,共5页
本文对《2019年APASL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建议(更新)》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概念、定义、治疗、预后以及儿童慢加急性肝衰竭等方面推荐意见的更新要点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临床医生能更好地理解新版指南,指导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实践。
关键词 亚太病学会 加急衰竭 共识
下载PDF
肝衰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周小舟 黄俏光 +4 位作者 孙新锋 马文峰 徐文军 徐韶敏 周大桥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通过对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揭示其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以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式,对我院165例诊断为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中医证候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结果... 目的通过对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揭示其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以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式,对我院165例诊断为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中医证候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结果1.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年龄以4l~50岁为多;性别以男性为主:而肝硬化是其高危因素;HBV的病毒复制是诱发因素之一;过度劳累、思虑、饮酒是其主发病诱因及加重因素。2.辨证定位多以肝、脾、胆、胃、肾为主;其辨证定性多以血瘀、湿热、热毒、气虚、肝郁为主,主证型为湿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瘀热发黄证、阳虚发黄证。湿热发黄证治疗后总有效率比其他证型高.而气虚瘀黄证和阳虚瘀黄证死亡率高。结论通过对165例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具有一定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和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急衰竭 衰竭 证候规律 湿热发黄证 气虚瘀黄证 瘀热发黄证 阳虚发黄证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评价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曾艳丽 高飞 +6 位作者 魏君峰 侯环荣 靳秀 丁岗强 殷辉 尚佳 康谊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凝血功能,全面动态地评估患者的出、凝血状态。方法收集ACLF患者资料,用TEG检测ACLF患者全血凝血动力学,同时检测常规生物化学指标,并评估并发症情况。计量资料用t检验...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凝血功能,全面动态地评估患者的出、凝血状态。方法收集ACLF患者资料,用TEG检测ACLF患者全血凝血动力学,同时检测常规生物化学指标,并评估并发症情况。计量资料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石。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资料,纳入患者平均(47.20±16.20)岁,男性39例,女性21例。TEG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血栓动力学正常。但TEG指标与凝血功能,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指标、实验室指标及患者预后都存在相关性,R值延长患者并发感染(6.23±2.91和4.74±1.12,P=0.009)、肝肾综合征(5.64±2.54和3.21±1.43,P〈0.01)或出血(6.71±3.51和4.80±1.63,P=0.01)风险增加,而K值缩短(0.72±1.36和1.64±1.43,P=0.02),α-角升高(63.33°±10.02°和56.62°±12.13°,P=0.03),血栓最大幅度延长(56.83±11.07和50.40±10.81,P=0.03)的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增高。结论ACLF患者凝血功能低下,TEG真实地反应了这种低水平的“再平衡”状态。TEG指标的异常,预示ACLF患者出现肝衰竭并发症的风险增加,间接提示患者预后l青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急衰竭 血栓弹力图 凝血障碍
原文传递
血浆置换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及短期生存分析 被引量:35
4
作者 张静 尹芳 +4 位作者 罗贯虹 王海英 郑洋洋 李娜 周新民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观察血浆置换(PE)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疗效。方法在83例ACLF患者,采用PE序贯DPMAS治疗,随访90 d。结果在本组83例ACLF患者中,早期29例,中期34例和晚期20例;在治疗...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观察血浆置换(PE)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疗效。方法在83例ACLF患者,采用PE序贯DPMAS治疗,随访90 d。结果在本组83例ACLF患者中,早期29例,中期34例和晚期20例;在治疗90 d,早期生存率为65.5%,中期为38.2%,而晚期为15.0%(P<0.001);早中晚期ACLF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20.7%、52.9%和60.0%(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肝衰竭晚期(P=0.01),肝性脑病≥II级(P=0.001),血清TBIL≥350μmol/L(P=0.008)和CLIF-SOFA≥10分(P=0.043)是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E序贯DPMAS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而对肾功能无不利影响,从而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整体生存率,且对早中期患者疗效较好,仍需扩大研究进一步证实。肝衰竭晚期,肝性脑病≥II期,血清TBIL≥350μmol/L或CLIF-SOFA≥10分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急衰竭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治疗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模型的建立及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赵洁 李力 +7 位作者 李秀惠 郭丽颖 李秋伟 苗静 勾春燕 杨华升 罗晓岚 贾建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88-993,共6页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预测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HBV-ACL...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预测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和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入院后12周内的疾病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及预测模型对HBV-ACLF患者转归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共入选148例HBV-ACLF患者,12周生存91例,死亡57例.死亡组年龄、总胆红素(TBI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MELD评分高于生存组〔年龄(岁):50.00(44.50,55.00)比43.00(34.00,53.00),TBIL(μmol/L):310.30(240.70,405.70)比266.40(184.20,360.20),NEUT%:(74.52±13.05)%比(66.64±12.35)%,lg HBsAg(kU/L):3.72(3.29,3.92)比2.97(2.49,3.78),MELD评分(分):24.27(19.71,27.40)比21.88(18.83,24.38),均P<0.05〕,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甲胎蛋白(AFP)低于生存组〔ALB(g/L):29.80(27.05,31.05)比30.80(28.00,33.90),CHO(mmol/L):1.98(1.50,2.38)比2.49(2.05,3.01),PTA:(30.37±7.09)%比(32.94±6.03)%,AFP(μg/L):21.54(9.28,51.54)比66.16(24.50,152.8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EUT%、HBsAg和AFP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77.843、1.439、0.995,均P<0.05〕.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NEUT%+HBsAg+AFP三者联合的HBV-ACLF短期预后模型(NHA-ACLF模型),其公式为logit(NHA-ACLF)=-5.441+5.688×NEUT%+0.430×lg HBsAg-0.005×AFP,该模型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0,优于单独使用NEUT%(AUC=0.696)、lg HBsAg(AUC=0.670)、AFP(AUC=0.703)及MELD评分(AUC=0.640)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急衰竭 粒细胞百分比 乙型炎表面抗原 甲胎蛋白 预后
原文传递
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32
6
作者 朱其荣 李玲 梅小平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8-1220,共3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56例应用恩替卡韦分散...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56例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者为观察组,42例应用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和治疗12周后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乙肝病毒DNA水平快速下降,治疗第12周时,观察组中40例(71.43%)乙肝病毒DNA<500 IU/m L,对照组中31例(73.81%)乙肝病毒DNA<500 IU/m 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68,P>0.05)。12周时,两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天门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清白蛋白明显提高,PT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12周时,观察组病死率32.14%(18/56),对照组病死率30.95%(13/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时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快速、强效、安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分散片 博路定 乙型 加急衰竭 疗效 安全
下载PDF
血清甲胎蛋白在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31
7
作者 秦森 汤善宏 +4 位作者 王显红 王孝平 孙梦滢 吴晓玲 曾维政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水平在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生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HBV-ACLF患者人工肝前的临床检测指标,对比血清AFP水平在人工肝后30、90、180 d生存组与死亡组差异...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水平在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生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HBV-ACLF患者人工肝前的临床检测指标,对比血清AFP水平在人工肝后30、90、180 d生存组与死亡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AFP对人工肝术后30、90、180 d生存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以中位数将AFP分为高AFP组及低AFP组,分析APF与术后30、90、180 d生存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93例患者,30、90、180 d生存组的的AFP分别为(231.0±286.2)ng/ml、(237.69±297)ng/ml、(229.44±286.46)ng/ml,死亡组AFP分别为(76.4±104.7)ng/ml、(103.13±116.99)ng/ml、(136.34±2.9.29)ng/ml,死亡组AFP均显著低于对应生存组(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人工肝术后30、90、180 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39(0.611~0.867),0.675(0.550~0.801),0.653(0.524~0.781)。血清AFP中位数为110 ng/ml,生存分析发现高AFP组人工肝术后30 d(P=0.01)、90 d(P=0.04)及180 d(P=0.03)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低AFP组患者。结论血清AFP可作为HBV-ACLF患者人工肝后生存情况的预测因子,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人工 加急衰竭 预后
原文传递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各型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8
8
作者 段志文 武杨屏 +1 位作者 范晶华 李武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0-392,共3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急性、亚急性或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急性、亚急性或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出150例并分为3组,一组患者采取血浆置换... 目的比较3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急性、亚急性或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急性、亚急性或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出150例并分为3组,一组患者采取血浆置换(PE)疗法,另一组患者采取双重血浆吸附(DPMAS)疗法,第3组患者采取PE联合DPMAS治疗。3组均治疗3次后比较临床疗效和肝功能。结果单用PE和DPMAS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O%(28/50)比58.0%(29/50),P〉0.05],而PE联合DPMAS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PE和DPMAS组[90.0%(45/50)比56.0%(28/50)、58.O%(29/50),均P〈0.05];单用PE和DPMAS组治疗后肝功能改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PE联合DPMAS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均较单用PE和DPMAS两组明显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u,U/L):121.5±110.2比143.2±126.5、147.3±122.7,天冬氨酸转氨酶(AST,U/L):172.5±146.8比193.6±170.2、189.2±171.5,总胆红素(TBil,μmol/L):277.3±112.4比301.3±132.7、297.4±134.5,白蛋白(Alb,g/L):22.3±2.5比36.7±3.7、35.6±3_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32.7±17.5)%比(57.8±25.4)%、(55.2±25.6)%,均P〈0.05]。结论PE与DMPAS对治疗急性、亚急性或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如果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吸附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 衰竭 亚急衰竭 加急衰竭 加亚急衰竭 治疗效果
下载PDF
DPMAS序贯血浆置换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29
9
作者 农村立 郭堑 +2 位作者 韦秋芳 黄金丽 彭雪寒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608-611,共4页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住院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DPMAS序贯PE治疗)和对照组(采用PE治疗)。随访12周,观察...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住院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DPMAS序贯PE治疗)和对照组(采用PE治疗)。随访12周,观察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变化、人工肝治疗次数、血浆用量和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治疗次数、血浆用量、住院时间和生存率分别为(2.27±0.76)次vs.(2.96±1.05)次(t=0.139,P=0.004),(3 515.15±1 856.10)mLvs.(7 080.65±2 875.46)mL(t=2.479,P=0.000),(33.64±10.97)d vs.(43.45±11.30)d(t=0.029,P=0.001)和81.82%vs.80.64%(χ2=0.184,P=0.831)。存活患者中,观察组的平均血清总胆红素在2周、4周的随访观察中分别下降了49.84%和52.07%,较对照组的29.74%和46.08%更有优势。结论 DPMAS序贯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急衰竭 炎病毒 乙型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下载PDF
成人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29
10
作者 易慧敏 +8 位作者 刘剑戎 陆平兰 黎利娟 范明明 易小猛 吕海金 魏绪霞 杨扬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3-542,共10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衰竭合并肝外器官衰竭综合征,肝移植是目前治疗ACLF唯一的有效手段。ACLF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围手术期感染防控、营养及器官功能的维护等难题仍存在探讨空间。中国医师协会器官...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衰竭合并肝外器官衰竭综合征,肝移植是目前治疗ACLF唯一的有效手段。ACLF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围手术期感染防控、营养及器官功能的维护等难题仍存在探讨空间。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移植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委员会肝移植加速康复学组组织了相关专家从手术时机、器官保护、营养支持、感染防控、康复锻炼以及内环境调节等方面对ACLF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加急衰竭 手术时机 器官保护 营养支持 感染防控 康复锻炼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分析289例 被引量:28
11
作者 赵振刚 韩涛 +3 位作者 高英堂 高艳颖 张晔 吴珍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3269-3272,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诱因及其转归.方法:回顾289例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HBV活动及变异为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主要诱因(占50.52%),感染(非病毒性)、消化...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诱因及其转归.方法:回顾289例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HBV活动及变异为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主要诱因(占50.52%),感染(非病毒性)、消化道出血、药物、腹泻、酒精、HEV分别占:24.57%、4.50%、4.15%、3.46%、2.42%、2.42%.289例患者中(年龄40-70岁之间的达80.28%)226例接受了人工肝治疗,总好转率为45.33%,死亡率为44.98%.结论:HBV活动及变异居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所有诱因之首.乙型肝炎基础上的HEV、HBV活动及变异免、自身疫性肝病诱发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高于肝癌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急衰竭 乙型 诱因
下载PDF
降钙素原、D-二聚体、C-反应蛋白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12
作者 谭立明 蒙仪妹 +13 位作者 隆婷婷 管晓琳 吴思凡 郑葳 付慧颖 王巧花 吴洋 曾婷婷 田永建 余建林 陈娟娟 李华 曹莉萍 徐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0-415,共6页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并发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24例ACLF患者、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4例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和6...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并发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24例ACLF患者、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4例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胶乳免疫比浊法、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血清中PCT、DD和CRP水平,并分析其对ACLF并发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1)ACLF组PCT、DD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ACLF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感染组PCT、DD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感染组PCT、DD和CRP阳性率分别为93.24%、78.38%和89.19%,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3)检测指标中,PCT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最高,分别为93.24%和90.00%;(4)PCT、DD和CR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7、0.715和0.755,其中PCT的诊断价值最高。结论血清PCT、DD和CRP水平在早期诊断ACLF并发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急衰竭 感染 降钙素原 D-二聚体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解毒凉血利湿方加减联合西药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8
13
作者 刘慧敏 高方媛 +1 位作者 江宇泳 王宪波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解毒凉血利湿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63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0例,西医对照组33例。西医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 目的观察基于解毒凉血利湿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63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0例,西医对照组33例。西医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利湿方,治疗4周,随访8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统计治疗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例数和累积有效的例数,并据此计算病情进展率、治疗累积有效率。结果治疗2、3、4周及随访2、4周中西医结合组病情进展率均为6.67%,西医对照组均为24.24%;治疗2周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累积有效率为70.00%,西医对照组为45.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中西医结合组治疗2周总胆红素(TBi L)、总胆汁酸(TBA),随访8周碱性磷酸酶,随访2、4、8周谷氨酰转肽酶下降;与西医对照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治疗2周及3周TBi L、TBA降低(P<0.05或P<0.05)。与治疗前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治疗4周及随访4、8周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C)下降,治疗2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下降;与西医对照组比较,治疗1、2周中西医结合组NC及NLR下降,随访4、8周淋巴细胞计数升高(P<0.05或P<0.01)。结论基于解毒凉血利湿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能降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的病情进展率,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 加急衰竭 解毒 凉血 利湿 功能 凝血功能
原文传递
血清前白蛋白与总胆红素比值、ALBI评分、MELD评分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李艳艳 徐龙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与总胆红素(TBil)比值(PA/TB)、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132例,随访3个月,分为生...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与总胆红素(TBil)比值(PA/TB)、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132例,随访3个月,分为生存组(82例)和死亡/移植组(50例)。入院后常规检测血清PA、白蛋白(Alb)、总胆红素、肌酐、INR,比较2组患者PA/TBil、ALBI评分及MELD评分,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其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PA/TBil、ALBI评分、MELD评分与HBV-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移植组患者血清PA/TBil为0.09±0.04,显著低于生存组(0.16±0.08,P<0.05)。死亡/移植组患者ALBI评分为-0.64±0.22,显著高于生存组(-0.83±0.27,P<0.05),死亡/移植组患者MELD评分为28.15±4.14,显著高于生存组(23.07±3.6,P<0.05)。PA/TBil、ALBI评分、MELD评分、PA/TBil联合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47(95%CI:0.661~0.834)、0.716(95%CI:0.624~0.808)、0.845(95%CI:0.776~0.914)、0.861(95%CI:0.795~0.927)。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PA/TBil、ALBI评分、MELD评分与预后(生存)的相关值为0.421、-0.352、-0.549。结论:血清PA/TBil、ALBI评分、MELD评分均能预测HBV-ACLF患者的预后,血清PA/TBil越高,ALBI评分、MELD评分越低,预后越好;应用PA/TBil联合MELD评分对患者的预后预测效果显著高于MELD评分或者ALBI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急衰竭 血清前白蛋白 总胆红素 ALBi评分 MELD评分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罗光成 黄云丽 +4 位作者 闫惠平 冯霞 林芳 凡瞿明 张国元 《检验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疾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HBV相关ACLF患者24例(治愈者13例,死亡者1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和正常对照者15名,采用Luminex液...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疾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HBV相关ACLF患者24例(治愈者13例,死亡者1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和正常对照者15名,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8、IL-10、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并结合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CLF组IL-6、IL-8和TNF-α水平高于CHB组和对照组(P<0.01),CHB组亦高于对照组(P<0.05);ACLF死亡组IL-6、TNF-α水平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明显高于治愈组(P<0.05);TNF-α、IL-6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712,P<0.001;r=-0.521,P=0.009);TNF-α、IL-6与MELD评分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491,P<0.015;r=0.379,P=0.048)。细胞因子与HBV 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明显升高,其中IL-6和TNF-α水平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检测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转归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加急衰竭
下载PDF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特征及血浆置换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刘菲菲 吴吉圆 +2 位作者 张海月 张冬琴 龚作炯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血浆置换(PE)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的疗效。方法按肝衰竭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我科诊治的52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使用...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血浆置换(PE)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的疗效。方法按肝衰竭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我科诊治的52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使用德国BE公司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凝血功能指标;使用美国Beckman LH750血球分析仪检测血细胞计数;使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16例死亡患者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PT)为(48.8±11.7)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为(65.8±19.0)s、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为(2.4±1.0)、血氨为(100.1±74.7)μmol/L,均显著高于36例生存患者[分别为(42.7±14.0)s、(48.0±11.4)s、(1.7±0.4)和(47.9±21.5)μmol/L,P〈0.05];死亡组入院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为(31.8±12.9)%、血小板计数为(85.6±61.3)×10~9/L、白蛋白为(29.2±4.1)g/L、血钾为(3.8±0.5)mmol/L,均显著低于生存组[分别为(47.9±21.2)%、(133.4±50.7)×10~9/L、(32.8±4.7)g/L、(4.1±0.6)mmol/L,P〈0.05];死亡组发生肝性脑病、腹水、自发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和发生2个以上并发症所占比例(分别为37.5%、68.75%、25%、62.5%、62.5%)显著高于生存组(分别为2.8%、30.35%、2.8%、11.11%、11.11%,P〈0.05);患者在接受PE治疗后PTA[(44.8±23.5)%]、白细胞计数[(8.0±3.6×10~9)/L]、白蛋白[(36.4±3.6)g/L]、血尿素氮[(7.1±4.6)mmol/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分别为(36.6±14.6)%、(5.9±2.8×10~9)/L、(33.7±4.1)g/L、(5.4±3.8)mmol/L,P〈0.05],红细胞计数[(3.9±0.7×10~9)/L]、血红蛋白[(119.5±18.2)g/L]、ALT为[(100.6±67.9)U/L]、AST[(120.0±62.8)U/L]、总胆红素[(335.7±121.3)μmol/L]、间接胆红素[(226.3±77.9)μmol/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分别为(4.2±0.8×10~9)/L、(130.6±23.8)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急衰竭 乙型 并发症 血浆置换 预后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免疫病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晓东 徐东平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317-320,共4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在我国,引起ACLF的首要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病毒诱发的淋巴毒性T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大量分泌为代表的免疫病理损伤是肝衰竭发病的中心环节。本文将从抗原递呈...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在我国,引起ACLF的首要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病毒诱发的淋巴毒性T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大量分泌为代表的免疫病理损伤是肝衰竭发病的中心环节。本文将从抗原递呈、效应细胞的直接杀伤、宿主遗传背景、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和免疫过激状态的抑制性调节等方面介绍HBV相关ACLF免疫病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急衰竭 乙型 免疫病理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半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炎性反应、免疫功能及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秦浩 王洋 +3 位作者 魏金刚 高朋彬 吴凤影 任飞 《疑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85-489,509,共6页
目的观察半量血浆置换(L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ACLF患者12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 目的观察半量血浆置换(L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ACLF患者12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E组、PE+DPMAS组和LPE+DPMAS组,每组43例。PE组给予单纯PE治疗,PE+DPMAS组给予全量PE(2500~3000 ml)联合DPMAS治疗,LPE+DPMAS组给予半量PE(1200~1500 ml)联合DPMAS治疗,治疗7 d,分析各组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功能变化,并评价短期疗效。结果3组均无患者死亡。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E+DPMAS组、LPE+DPMAS组高于PE组(χ^2/P=7.527/0.000);治疗后PE+DPMAS组、LPE+DPMAS组IL-10、TGF-β高于PE组(F/P=18.241/0.000、41.535/0.000),IL-6、TNF-α、CRP低于PE组(F/P=39.267/0.000、64.026/0.000、58.570/0.000);PE+DPMAS组、LPE+DPMAS组CD^4+、CD^4+/CD^8+高于PE组(F/P=6.297/0.002、7.502/0.001),CD^8+低于PE组(F/P=4.873/0.009);PE+DPMAS组、LPE+DPMAS组TBil、DBil、ALT低于PE组(F/P=14.168/0.000、31.911/0.000、21.816/0.000),PTA高于PE组(F/P=16.138/0.000);治疗后PE+DPMAS组、LPE+DPMAS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联合DPMAS治疗ACLF患者效果优于单独PE治疗,能更好地抑制炎性反应,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肝功能恢复;且半量PE联合DPMAS与全量PE联合DPMAS治疗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急衰竭 半量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因子 T淋巴细胞亚群 功能
下载PDF
基于解毒凉血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刘慧敏 王宪波 王融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通过对451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总结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EpiData... 目的:通过对451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总结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观察治疗第4周和第8周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化指标、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有效率的影响。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在降低总胆红素(TBil)及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方面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生存率提高(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更好地消退患者黄疸、改善PTA,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 加急衰竭 解毒凉血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 生存率
下载PDF
基线MELD、MELD-Na、iMELD 3种模型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李晨 游绍莉 +4 位作者 刘鸿凌 刘婉姝 万志红 唐国 辛绍杰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39-543,共5页
目的 探讨基线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整合MELD模型(iMELD)3种模型评估初始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32例初始治疗的... 目的 探讨基线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整合MELD模型(iMELD)3种模型评估初始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32例初始治疗的HBV相关ACLF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随访,分析患者入院时MELD、MELD-Na、iMELD与12周时临床转归的关系,评判3种模型对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最终191例患者完成12周临床随访,完成率为82.33%;死亡85例,病死率为44.50%.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基线MELD(分:26.65±7.75比21.19±5.42,t=-5.720,P=0.000)、MELD-Na(分:29.16±11.35比21.72±6.33,t=-5.729,P=0.000)、iMELD(分:47.19±10.96比38.02±7.01,t=-7.011,P=0.000)、总胆红素[TBil(μmol/L):374.3±150.1比305.5±147.1,t=-3.182,P=0.002]、肌酐[Cr(μmol/L):110.7±90.1比71.1±35.1,t=-4.157,P=0.000]、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0.9比2.0±0.6,t=-2.754,P=0.006)均明显升高,血清Na+水平(mmol/L:132.8±6.1比136.7±5.1,t=4.861,P=0.000)明显降低.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基线MELD、MELD-Na、iMELD与患者近期预后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8、0.404、0.470,均P=0.000),基线血清Na+水平与患者近期预后呈显著负相关(r=-0.365,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MELD、MELD-Na、iMELD 3种模型的临界值分别为25.07、25.43、43.11分,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0.735、0.773,敏感度分别为55.3%、57.7%、63.5%,特异度分别为84.9%、84.0%、84.9%,3种模型的预测价值均无差异.3种模型根据各自的临界值将患者分为4组,病死率整体均存在差异(MELD的x2=34.740,P=0.000;MELD-Na的x2=36.861,P=0.000; iMELD的x2=50.127,P=0.000),且随3种模型分值增加,患者病死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 基线MELD、MELD-Na、iMELD均能较好地预测初始治疗HBV相关ACLF患者的近期预后,对指导治疗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炎病毒 加急衰竭 终末期病模型 近期预后 评估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