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慎斋使用补中益气汤经验浅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闫玉冰 《光明中医》 2016年第1期21-22,共2页
周慎斋为明朝著名医家,重视脾胃,善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杂病,自创二十六字元机,对后世影响颇深。通过对其代表性医案数则加以阐释说明,或可为诸多同道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遗书 补中益气汤
下载PDF
周慎斋脉诊特色探析
2
作者 张艳珠 李世琼 +1 位作者 李福 孔凡芬(指导)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第16期7-10,共4页
目的:探析周慎斋脉诊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通过分析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论原文,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从脉象、脉理和主病等方面梳理其脉诊学术思想。结果:慎斋先生重视“三部九候、人迎气口”脉诊诊法,灵活运用以脉辨神与力... 目的:探析周慎斋脉诊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通过分析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论原文,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从脉象、脉理和主病等方面梳理其脉诊学术思想。结果:慎斋先生重视“三部九候、人迎气口”脉诊诊法,灵活运用以脉辨神与力、以脉辨胃气胃阳、以脉辨气血精神等望色切诊之法;并将脉诊与脏腑、八纲、三焦等辨证方法结合,充分发挥脾胃学说,明确脾阴证治,重视肾与命门,最终将脉诊理论应用于临床,明辨病机,指导遣方用药。结论:慎斋先生脉诊理论融合脉象、脉理、主病以及治法方药来辨治疾病,临证经验丰富,为脉学理论的临床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书 医家秘奥 脉诊
下载PDF
“诸病不愈当治脾胃”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春光 《新疆中医药》 2006年第3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脾胃 临床体会 不愈 诸病 遗书 临床实践 三仁汤
下载PDF
从《医家秘奥》看慎斋辨证 被引量:2
4
作者 吴焕波 朱翠翠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第7期3-4,共2页
周之干(1508—1586),号慎斋,安徽宣城人,明末著名医家。其精通脉诊,重视调治脾胃,擅长内伤杂病的治疗,著有《慎斋三书》《脉法解》。有门人整理《慎斋医案》《慎斋遗书》《医家秘奥》等著作。本文对《医家秘奥》中的一些辨证思想做简... 周之干(1508—1586),号慎斋,安徽宣城人,明末著名医家。其精通脉诊,重视调治脾胃,擅长内伤杂病的治疗,著有《慎斋三书》《脉法解》。有门人整理《慎斋医案》《慎斋遗书》《医家秘奥》等著作。本文对《医家秘奥》中的一些辨证思想做简要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之干 辨证 医家秘奥 遗书
下载PDF
漫话百合
5
作者 柯联才 《家庭中医药》 1994年第1期49-50,共2页
百合始载于《本经》,因其鳞茎由二、三十瓣重叠累生于一起,仿佛百片合成似的,状如白莲花,故名百合。我国人民对百合有浓厚的感情,因“百合”二字有百事合心之意,且百合的鳞茎瓣瓣紧抱,象征着团结、友好,故过去民间每逢喜庆吉日,常以百... 百合始载于《本经》,因其鳞茎由二、三十瓣重叠累生于一起,仿佛百片合成似的,状如白莲花,故名百合。我国人民对百合有浓厚的感情,因“百合”二字有百事合心之意,且百合的鳞茎瓣瓣紧抱,象征着团结、友好,故过去民间每逢喜庆吉日,常以百合为礼品相馈赠。昕以百合为我国传统花卉,我国人们喜种百合以作观赏,宋代风流才子陆游种植百合,兴趣浓厚,若获百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病 白莲花 《本经》 二字 百合固金汤 遗书 痰湿内阻 金匾要略 食疗方 百花膏
下载PDF
温补肝肾青娥丸
6
作者 晓晨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6年第11期52-53,共2页
提起“青娥丸”很多人知道为补肾良方,据文献记载,有不下十几个版本都载有“青娥丸”这一方剂,如《济阳纲目》《症因脉治》《寿世保元》《慎斋遗书》《摄生众妙方》等,不过首载此方的为宋代的《和剂局方》。关于“青蛾丸”还有一段... 提起“青娥丸”很多人知道为补肾良方,据文献记载,有不下十几个版本都载有“青娥丸”这一方剂,如《济阳纲目》《症因脉治》《寿世保元》《慎斋遗书》《摄生众妙方》等,不过首载此方的为宋代的《和剂局方》。关于“青蛾丸”还有一段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娥丸 温补肝肾 遗书 《寿世保元》 《症因脉治》 《和剂局方》 文献记载 济阳纲目
下载PDF
六味地黄丸在《周慎斋遗书》与《医家秘奥》中的运用探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崔荣兴 战丽彬 《中医研究》 2021年第7期52-56,共5页
六味地黄丸是明代著名医家周慎斋临证治病的常用方剂,周慎斋运用六味地黄丸的临证经验和用药加减规律在《周慎斋遗书》和《医家秘奥》中均有记载。运用《中华医典5.0》中医古籍文献检索系统,以“六味丸”和“六味地黄丸”为主题词,检索... 六味地黄丸是明代著名医家周慎斋临证治病的常用方剂,周慎斋运用六味地黄丸的临证经验和用药加减规律在《周慎斋遗书》和《医家秘奥》中均有记载。运用《中华医典5.0》中医古籍文献检索系统,以“六味丸”和“六味地黄丸”为主题词,检索两部著作中的相关论述条文。条文共计66处,对其进行整理分类与统计分析,归纳六味地黄丸的运用病证、脉理特征及用药加减规律,总结探讨周慎斋的临证经验与学术特色,达到指导现代中医临床诊疗的目的。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周慎斋多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方,用于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阳虚、脾胃内伤及血虚等各类病证;擅以尺部脉象的特点作为运用六味地黄丸的重要依据;用药加减多以五味子、人参、附子、肉桂、干姜等辛热温补之品为主。通过对《周慎斋遗书》与《医家秘奥》两部著作中有关六味地黄丸的条文总结分析中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周慎斋临证重视阴阳五行,强调水火共济;重视平脉用方,尤善以证合脉;用药以顾护阳气为要,注重脾肾互根。六味地黄丸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疾病,探讨周慎斋在《周慎斋遗书》与《医家秘奥》中运用六味地黄丸的学术特色,对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思路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周遗书 《医家秘奥》 学术特色
下载PDF
《周慎斋遗书》重阳气思想及其在脉诊中应用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马骏 段永强 +1 位作者 巩子汉 白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第17期8-10,共3页
周慎斋为明代末期著名中医学家,其所著《周慎斋遗书》被誉为“王道扶阳”经典之作。周慎斋精研《内经》,对阳气见解独到,治病首重阳气。“重阳气”思想贯穿于其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尤其指出的是周慎斋认为病有万变,但脉有定规,并将重阳气... 周慎斋为明代末期著名中医学家,其所著《周慎斋遗书》被誉为“王道扶阳”经典之作。周慎斋精研《内经》,对阳气见解独到,治病首重阳气。“重阳气”思想贯穿于其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尤其指出的是周慎斋认为病有万变,但脉有定规,并将重阳气思想在脉诊中的应用,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阳 遗书 脉诊 重阳气
下载PDF
从《周慎斋遗书》探讨温补法在消渴病中的应用
9
作者 袁慧 王惠玲 +1 位作者 夏欣欣 曹君一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18期116-119,共4页
周慎斋先生系明代末期著名中医学家,深谙《内经》理论要旨,对阳气见解独到,强调治病首重阳气,尤其是胃阳,但其学术思想目前主要集中在脾胃病方向,在消渴方面未得到重视。传统中医学者以往多重视患者“口渴”症状而从“阴虚为本,燥热为... 周慎斋先生系明代末期著名中医学家,深谙《内经》理论要旨,对阳气见解独到,强调治病首重阳气,尤其是胃阳,但其学术思想目前主要集中在脾胃病方向,在消渴方面未得到重视。传统中医学者以往多重视患者“口渴”症状而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立论,而对于温补法在消渴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探讨则相对较少。但无论从既往文献记载还是临床观察,均不难发现阳虚导致消渴并不少见。《周慎斋遗书》中亦不乏对消渴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论述,本文旨在通过对其相关学术思想在消渴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对临床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遗书 温补法 消渴病 胃阳 阳虚 并发症
下载PDF
“辨证施治”术语的最早见载 被引量:2
10
作者 傅维康 《医古文知识》 2003年第2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辨证施治” 术语 最早见载 遗书 《医门棒喝》 《黄帝内经》
下载PDF
泄泻案
11
作者 周慎斋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6期70-70,共1页
一人身热,头患昏晕,言语恍惚,此上热也;泄泻、自汗、脐中痛,此下寒也。上实下虚,宜温宜汗,五苓散加炮姜、吴茱萸少许,水煎热服,一剂而愈。《慎斋遗书·卷六·外感》
关键词 遗书 脐中痛 上实下虚 热服 五苓散 水煎
下载PDF
糖尿病的体质食养
12
作者 匡调元 《家庭用药》 2007年第11期25-25,共1页
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 古代中医对此也有独到的认识,称之为“消渴”,而且认为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过度及过进温燥药食等因素引起的,其基本病理为阴虚燥热。金元时代,朱丹溪说:“酒面无节,酷嗜炙博……... 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 古代中医对此也有独到的认识,称之为“消渴”,而且认为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过度及过进温燥药食等因素引起的,其基本病理为阴虚燥热。金元时代,朱丹溪说:“酒面无节,酷嗜炙博……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请注意酒、面、油炸、烟熏之物的危害性)明朝周子干《慎斋遗书》说:“一人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精神劳累可以发病)《千金要方》又说,消渴可由于“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房室不节所致也。”古人还发现,嗜服壮阳药物催情亦可因燥药伤及阴津而发生消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体质食养 遗书 《千金要方》 阴虚燥热 内分泌疾病 古代中医 饮食不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