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综合疗法改善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何江华 赵瑞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406-409,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对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MMPN)患者感觉神经障碍、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MM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按不同等级予以中医综合疗法阶...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对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MMPN)患者感觉神经障碍、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MM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按不同等级予以中医综合疗法阶梯式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评估患者病情变化,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等级量表(NRS)评分、感觉神经障碍、运动神经障碍的改善效果、中医证候积分、腓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观察组NRS改善总有效率、感觉神经障碍改善总有效率、运动神经障碍改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腓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NCV、SNCV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可有效改善MMPN患者神经障碍、运动神经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综合疗法 多发性骨髓瘤 周围神经病变 感觉神经障碍 运动神经障碍
下载PDF
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的CBCT测量及其与下颌矢状骨劈开术后感觉神经障碍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叶丽娟 康非吾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4年第7期433-437,共5页
目的:用锥状束CT(CBCT)研究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的解剖结构,同时评价下颌管走行与术后感觉神经障碍(neurosensory disturbance,NSD)之间的关系。方法: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28例,使用CBCT机拍摄下颌骨影像,从下... 目的:用锥状束CT(CBCT)研究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的解剖结构,同时评价下颌管走行与术后感觉神经障碍(neurosensory disturbance,NSD)之间的关系。方法: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28例,使用CBCT机拍摄下颌骨影像,从下颌孔至第一磨牙区域共分为5个平面测量,在每一个层面分别测量下颌管外侧壁至颊舌侧骨皮质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采用主观评价下颌管颊侧骨髓腔宽度和术后感觉神经障碍(neurosensory disturbance,NSD)之间的关系。测量结果采用SPSS l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的关系分为分开型、接触型和融合型。2.当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为融合型时均发生NSD,而且有50%患者超过1年,认为NSD有长期持续性。在骨髓腔宽度小于0.8 mm时,术后15 d仍存在NSD可能性为75%,而在骨髓腔宽度为1.2 mm或更宽时,术后15 d感觉障碍可恢复。结论:下颌管的总体走行靠近舌侧,当其颊侧骨髓腔宽度≤0.8 mm,NSD更容易发生。术前通过CBCT精确测量下颌管的走行,尤其是发现融合型的患者,建议选用其它更安全的术式,减少下牙槽神经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神经 锥状束CT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颌前突 测量 感觉神经障碍
原文传递
下颌管定位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后感觉神经障碍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马嘉 张扬 卢利 《口腔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328-331,共4页
目的用CT扫描来确定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部下颌管的定位,并评价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之间骨髓腔宽度与术后感觉神经障碍(NSD)之间的关系。方法把通过下颌管最先形成的平面作为基础平面1,紧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与平面1相垂直作为平面5,二者... 目的用CT扫描来确定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部下颌管的定位,并评价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之间骨髓腔宽度与术后感觉神经障碍(NSD)之间的关系。方法把通过下颌管最先形成的平面作为基础平面1,紧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与平面1相垂直作为平面5,二者角分线为平面3,平面1和3,3和5的角分线分别为平面2和4,共5个平面,在每一平面测量颊侧骨髓腔的宽度。以问卷的形式描述术后下牙槽神经分布区域的感觉改变。测量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评价骨髓腔宽度和术后NSD之间的关系。结果颊侧骨髓腔宽度左右两侧无显著性差异(t=-0.871,P=0.384),其宽度的总体变化没有规律,在3、4层面距离最小,各层之间差异有显著性(F=2.795,P=0.017)。颊侧骨髓腔缺如(接触和融合型),在3和4层面出现几率较高。颊侧骨髓腔宽度为0的27侧100%发生术后NSD。未接触组63侧有14.3%发生术后NS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25.941,P<0.05)。结论颊侧骨髓腔的宽度是术后NSD的风险因子,当下颌管和颊侧骨皮质之间的骨髓腔宽度是0.9mm或更小时,NSD更容易发生,当颊侧骨髓腔缺失时,从外侧骨皮质中分离下牙槽神经十分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下颌管 下牙槽神经 感觉神经障碍
下载PDF
对低钾周期性麻痹时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的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潘华 王拥军 张在强 《世界医学杂志》 2003年第8期19-19,22,共2页
目的:应用电生理方法,探讨低血钾患者血钾正常前后的神经传导功能。方法:3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低钾周期性麻痹的患者,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检测及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 目的:应用电生理方法,探讨低血钾患者血钾正常前后的神经传导功能。方法:3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低钾周期性麻痹的患者,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检测及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检测;血钾正常后,重复上述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总神经感觉动作电位的波幅在低血钾发作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血钾恢复正常后,它们也随之上升。结论:感觉神经功能障碍表明,低钾时后根神经节血神经屏障不完整,感觉神经元易受电解质凋谢紊乱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钾周期性麻痹 感觉神经功能障碍 电生理检查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动作电位波幅 血钾
下载PDF
水针迎香穴联合“促嗅汤”治疗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艳青 顾思远 +1 位作者 臧朝平 张重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9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组别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更加有效的嗅觉障碍治疗方法。方法将120例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水针组、中药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西药组采用短期小剂量口服泼尼松片,联合鼻用激素治疗;水... 目的观察不同组别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更加有效的嗅觉障碍治疗方法。方法将120例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水针组、中药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西药组采用短期小剂量口服泼尼松片,联合鼻用激素治疗;水针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双侧迎香穴穴位注射;中药组在西药治疗同时,口服自制验方"促嗅汤";综合组联合应用西药、水针和中药。每组患者2周随访一次,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日本T&T嗅试剂检测嗅觉功能,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西药组有效率最低(20%),水针组(56.7%)、中药组(46.7%)和综合组疗效均显著优于西药组(P<0.05);(2)综合组有效率最高(63.3%),但水针组和中药组、水针组和综合组、中药组和综合组之间的疗效均无显著差异(P>0.05);(3)疗效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程、嗅功能分度无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分组即治疗方式显著相关(P<0.05)。结论中药联合水针迎香穴用于治疗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具有内外兼治的优势,疗效肯定,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较有前途的嗅觉障碍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 穴位注射 “促嗅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神经感觉的新装置
6
《糖尿病新世界》 2004年第3期59-59,共1页
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出现感觉神经功能障碍。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一种利用近红外光线的新型装置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感觉神经功能障碍。不过,治疗价值仅限于感觉功能并未受到严重损伤的患者。
关键词 糖尿病 感觉神经功能障碍 治疗 医疗装置 并发症
下载PDF
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神经感觉的新型装置
7
作者 方留民 《知识就是力量》 2004年第3期68-68,共1页
关键词 糖尿病 感觉神经功能障碍 医疗器械 Anodyne治疗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