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竞技传播的启蒙力量——1977-1989的体育文化定性
被引量:
4
1
作者
路云亭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16,共4页
1977-1989年间,中国的竞技体育与其他的文化形态一致,呈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电视时代的到来,迫使竞技体育参与了争夺电视传播空间的竞赛。新时期前期的电视体育主要以象征性的重大传播事件为核心,其中包括1981年的女排事件以及1984年...
1977-1989年间,中国的竞技体育与其他的文化形态一致,呈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电视时代的到来,迫使竞技体育参与了争夺电视传播空间的竞赛。新时期前期的电视体育主要以象征性的重大传播事件为核心,其中包括1981年的女排事件以及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事件。重大的体育传播事件完全超越了体育本身能量,而成为国家仪式和国家形象至高隐喻的核心。1980年代早期的武打电影,沟通了体育和影视类艺术的特殊关系。武侠影视的兴起,使得中国武术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传播力量,共同参与了中国的文化启蒙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传播空间
文化独立
感性
革命
权力转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宗教相遇:一种美学实践
被引量:
2
2
作者
高长江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9-33,共5页
近年来的宗教交往与对话理论尽管提出了诸多言路及模型,但总体而观仍体现出向度的单一,即伦理学的叙事。这使得宗教交往与对话构想不仅理论虚弱,在实践中也遭遇到了各种挫败。为此,文章提出一种美学的策略,倡导世界宗教相遇、对话和交...
近年来的宗教交往与对话理论尽管提出了诸多言路及模型,但总体而观仍体现出向度的单一,即伦理学的叙事。这使得宗教交往与对话构想不仅理论虚弱,在实践中也遭遇到了各种挫败。为此,文章提出一种美学的策略,倡导世界宗教相遇、对话和交往的审美介入,即通过审美意识对宗教相遇场景中的感性排斥与冲突的颠覆而形成彼此愉悦地面对、灵活地理解和友爱地善待。美学作为一种"感性人类学",它通过升华人的感性生命而推动人的灵性变革,以愉其心美其性而达至大爱与大德,从而使得当代世界宗教交往与对话穿透伦理、心理、信仰等理性计较的阴霾,在阳光下幸福地领受"恩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相遇
感性
革命
美学实践
原文传递
浅谈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
被引量:
1
3
作者
艾秀梅
《求实》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4期96-97,共2页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批判思想
伏尔
上层建筑
日常生活批判
感性
革命
总体性
狂欢节
总体的人
现代社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残酷戏剧、感性革命与冷战中的精神分析话语——解读生活剧团的阿尔托式戏剧
4
作者
李婷文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7-153,共17页
生活剧团在美国先锋戏剧史和文化政治史上被看作20世纪60年代的精髓,他们典型风格的形成得益于残酷剧论的启示。剧团与残酷剧论的相遇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之交,正值欧美二战后社会转型和伦理重建活动的转折期,戏剧革新与文化运动均...
生活剧团在美国先锋戏剧史和文化政治史上被看作20世纪60年代的精髓,他们典型风格的形成得益于残酷剧论的启示。剧团与残酷剧论的相遇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之交,正值欧美二战后社会转型和伦理重建活动的转折期,戏剧革新与文化运动均提出治疗个人与社会文化的诉求,而蓬勃发展的精神分析方法为这些诉求提供了丰富却歧义丛生的语汇。精神分析话语影响了生活剧团理解和诠释残酷剧论的方式,激励他们发展出两种感性革命的戏剧样式:仪式戏剧和街头剧。两种表演方式都建立在戏剧唤起感觉,使个人和社会恢复生命力并实现转变的承诺上。这一承诺彰显出精神分析话语与残酷剧论结合的潜力和张力:精神分析话语既有助于戏剧释放潜能,打破传统伦理框架,又给生活剧团进行的戏剧/文化革新与伦理探索架设了玻璃天花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剧团
残酷戏剧
精神分析
感性
革命
原文传递
挣脱“创伤性记忆”的怀抱
5
作者
孙国亮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2-25,共4页
福柯的"对抗记忆"理论强调主体的"儹越式感性体验",帮助我们充盈和纠正被建构的"记忆";本文以"创伤性记忆"为切入点,揭示当下"新历史主义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之间...
福柯的"对抗记忆"理论强调主体的"儹越式感性体验",帮助我们充盈和纠正被建构的"记忆";本文以"创伤性记忆"为切入点,揭示当下"新历史主义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微妙的同构关系;小说《人面桃花》再现中国革命中被遗忘和遮蔽的"感性"因子,凸现"感性革命"柔软,而又不乏"原始强力"的特质,完成了对"新历史主义"话语的扬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记忆
对抗记忆
感性
革命
原始强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感性革命”:九叶诗派的诗学建构起点
6
作者
黄科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24-29,共6页
九叶诗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建构一套独具特色的现代主义诗学理念。他们把握"现实"又强调超越"现实",突出从"生活经验"转化为"文学经验"("诗的经验")这一关键环节。这既强调诗人自身内...
九叶诗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建构一套独具特色的现代主义诗学理念。他们把握"现实"又强调超越"现实",突出从"生活经验"转化为"文学经验"("诗的经验")这一关键环节。这既强调诗人自身内心对现实生活和经验的体验和传达,同时也提醒诗人不忘关注社会现实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而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叶诗派
感性
革命
诗学建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感性革命与现代艺术的崛起
7
作者
齐鹏
《社会科学论坛》
2002年第8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感性
革命
现代艺术
本质
中国
文化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感性革命与现代美育
8
作者
孟希娟
《文教资料》
2007年第16期142-143,共2页
感性的革命导致了现代艺术的崛起与现代美育观念的产生,而追求人性的完整与自由心灵实现的现代美育也对人类感性的开掘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性革命促进了现代美育对人性中的感性的重视,同时也为现代美育提供了极其充分的感性材料,但现代...
感性的革命导致了现代艺术的崛起与现代美育观念的产生,而追求人性的完整与自由心灵实现的现代美育也对人类感性的开掘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性革命促进了现代美育对人性中的感性的重视,同时也为现代美育提供了极其充分的感性材料,但现代美育也必须正确认识感性革命的影响,始终寻求整个人性和谐统一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
革命
现代文明
艺术
美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代诗的音乐性:从格律化到半音化
9
作者
王新
《诗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75-79,共5页
现代诗的语言以一种异质的、多变的存在,从对格律的分离活动中训练整个言语活动,建构一种新颖的语言,探寻现代诗及其语言形式的自律性和一种面向语言深层的音乐属性,将它推及自身的极限。从早期新诗形式的“自由散漫”,到二十年代...
现代诗的语言以一种异质的、多变的存在,从对格律的分离活动中训练整个言语活动,建构一种新颖的语言,探寻现代诗及其语言形式的自律性和一种面向语言深层的音乐属性,将它推及自身的极限。从早期新诗形式的“自由散漫”,到二十年代中期的“格律化”运动和象征诗派的出现,“诗体的大解放”为新诗的发展带来了充分的可能性,在此之后,现代诗致力于从形式层面建立一种美学规范,其后又吸纳了来自异域的“象征”诗风,从语言质地、表达方式、意象组织等方面,更新了内在的感性。。象征手法所引发的现代诗的“感性革命”体现在对音乐属性的重塑上,较之早期新诗,由于意象的扩展、尤其是从文字的音乐感造成的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甚至不甚确定的状态,从间接的启发着手,服从于诗意的无限伸展,产生了语义的盈余、弥漫、无穷与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
格律化
音乐性
半音化
语言形式
新诗形式
感性
革命
早期新诗
原文传递
情理交至、理在情中对艺术情感意义的思考
10
作者
汪瑞霞
《艺术界》
2004年第6期136-136,共1页
当前中国艺术,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沧桑,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其中某些前卫艺术家受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打着感性革命的旗号,过分强调和夸大审美的感性因素,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是兴之所至,没有规则和理由,是偶发的、随心所欲的个...
当前中国艺术,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沧桑,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其中某些前卫艺术家受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打着感性革命的旗号,过分强调和夸大审美的感性因素,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是兴之所至,没有规则和理由,是偶发的、随心所欲的个人情感表现。"美"这个传统美学中至高无上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理交至
情感意义
艺术作品
情感表现
艺术家
后现代思潮
感性
革命
《文心雕龙》
审美主体
前卫艺术
原文传递
数字化时代:人类感性方式的第三次革命
被引量:
4
11
作者
齐鹏
《河北学刊》
2003年第5期45-48,共4页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意味着人类由读写时代进入了视听的新感性时代 ,预示着人类将面临一场真正的革命 ,而革命的起点是人的感性革命。在数字化平台上 ,人类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形成新的感觉经验、感性方式、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而产生...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意味着人类由读写时代进入了视听的新感性时代 ,预示着人类将面临一场真正的革命 ,而革命的起点是人的感性革命。在数字化平台上 ,人类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形成新的感觉经验、感性方式、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而产生新的感性文化 ,创造新的文明 ,甚至产生新一代感性人。本文对感性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考察 ,阐述了数字化时代新感性的特点 ,论述了新感性的价值、意义和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
方式的
革命
数字化
新
感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竞技传播的启蒙力量——1977-1989的体育文化定性
被引量:
4
1
作者
路云亭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江南大学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出处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16,共4页
文摘
1977-1989年间,中国的竞技体育与其他的文化形态一致,呈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电视时代的到来,迫使竞技体育参与了争夺电视传播空间的竞赛。新时期前期的电视体育主要以象征性的重大传播事件为核心,其中包括1981年的女排事件以及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事件。重大的体育传播事件完全超越了体育本身能量,而成为国家仪式和国家形象至高隐喻的核心。1980年代早期的武打电影,沟通了体育和影视类艺术的特殊关系。武侠影视的兴起,使得中国武术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传播力量,共同参与了中国的文化启蒙运动。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传播空间
文化独立
感性
革命
权力转移
Keywords
sports
transmission space
Cultural independence
perceptual revolution
power shifting
分类号
G80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宗教相遇:一种美学实践
被引量:
2
2
作者
高长江
机构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9-33,共5页
文摘
近年来的宗教交往与对话理论尽管提出了诸多言路及模型,但总体而观仍体现出向度的单一,即伦理学的叙事。这使得宗教交往与对话构想不仅理论虚弱,在实践中也遭遇到了各种挫败。为此,文章提出一种美学的策略,倡导世界宗教相遇、对话和交往的审美介入,即通过审美意识对宗教相遇场景中的感性排斥与冲突的颠覆而形成彼此愉悦地面对、灵活地理解和友爱地善待。美学作为一种"感性人类学",它通过升华人的感性生命而推动人的灵性变革,以愉其心美其性而达至大爱与大德,从而使得当代世界宗教交往与对话穿透伦理、心理、信仰等理性计较的阴霾,在阳光下幸福地领受"恩典"。
关键词
宗教相遇
感性
革命
美学实践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浅谈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
被引量:
1
3
作者
艾秀梅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求实》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4期96-97,共2页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批判思想
伏尔
上层建筑
日常生活批判
感性
革命
总体性
狂欢节
总体的人
现代社会
分类号
B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残酷戏剧、感性革命与冷战中的精神分析话语——解读生活剧团的阿尔托式戏剧
4
作者
李婷文
机构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7-153,共17页
文摘
生活剧团在美国先锋戏剧史和文化政治史上被看作20世纪60年代的精髓,他们典型风格的形成得益于残酷剧论的启示。剧团与残酷剧论的相遇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之交,正值欧美二战后社会转型和伦理重建活动的转折期,戏剧革新与文化运动均提出治疗个人与社会文化的诉求,而蓬勃发展的精神分析方法为这些诉求提供了丰富却歧义丛生的语汇。精神分析话语影响了生活剧团理解和诠释残酷剧论的方式,激励他们发展出两种感性革命的戏剧样式:仪式戏剧和街头剧。两种表演方式都建立在戏剧唤起感觉,使个人和社会恢复生命力并实现转变的承诺上。这一承诺彰显出精神分析话语与残酷剧论结合的潜力和张力:精神分析话语既有助于戏剧释放潜能,打破传统伦理框架,又给生活剧团进行的戏剧/文化革新与伦理探索架设了玻璃天花板。
关键词
生活剧团
残酷戏剧
精神分析
感性
革命
Keywords
The Living Theatre
Theatre of Cruelty
psychoanalysis
revolution in sensibility
分类号
J83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挣脱“创伤性记忆”的怀抱
5
作者
孙国亮
机构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出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2-25,共4页
文摘
福柯的"对抗记忆"理论强调主体的"儹越式感性体验",帮助我们充盈和纠正被建构的"记忆";本文以"创伤性记忆"为切入点,揭示当下"新历史主义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微妙的同构关系;小说《人面桃花》再现中国革命中被遗忘和遮蔽的"感性"因子,凸现"感性革命"柔软,而又不乏"原始强力"的特质,完成了对"新历史主义"话语的扬弃。
关键词
创伤性记忆
对抗记忆
感性
革命
原始强力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感性革命”:九叶诗派的诗学建构起点
6
作者
黄科安
机构
泉州师范学院
出处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24-29,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史通论"
项目编号:04B2W056
文摘
九叶诗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建构一套独具特色的现代主义诗学理念。他们把握"现实"又强调超越"现实",突出从"生活经验"转化为"文学经验"("诗的经验")这一关键环节。这既强调诗人自身内心对现实生活和经验的体验和传达,同时也提醒诗人不忘关注社会现实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而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路子。
关键词
九叶诗派
感性
革命
诗学建构
Keywords
"Nine Leaves" poetic school
sensibility revolution
poetics construction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感性革命与现代艺术的崛起
7
作者
齐鹏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02年第8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感性
革命
现代艺术
本质
中国
文化艺术
分类号
J12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感性革命与现代美育
8
作者
孟希娟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美学系
出处
《文教资料》
2007年第16期142-143,共2页
文摘
感性的革命导致了现代艺术的崛起与现代美育观念的产生,而追求人性的完整与自由心灵实现的现代美育也对人类感性的开掘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性革命促进了现代美育对人性中的感性的重视,同时也为现代美育提供了极其充分的感性材料,但现代美育也必须正确认识感性革命的影响,始终寻求整个人性和谐统一的发展。
关键词
感性
革命
现代文明
艺术
美育
分类号
G40-014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代诗的音乐性:从格律化到半音化
9
作者
王新
出处
《诗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75-79,共5页
文摘
现代诗的语言以一种异质的、多变的存在,从对格律的分离活动中训练整个言语活动,建构一种新颖的语言,探寻现代诗及其语言形式的自律性和一种面向语言深层的音乐属性,将它推及自身的极限。从早期新诗形式的“自由散漫”,到二十年代中期的“格律化”运动和象征诗派的出现,“诗体的大解放”为新诗的发展带来了充分的可能性,在此之后,现代诗致力于从形式层面建立一种美学规范,其后又吸纳了来自异域的“象征”诗风,从语言质地、表达方式、意象组织等方面,更新了内在的感性。。象征手法所引发的现代诗的“感性革命”体现在对音乐属性的重塑上,较之早期新诗,由于意象的扩展、尤其是从文字的音乐感造成的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甚至不甚确定的状态,从间接的启发着手,服从于诗意的无限伸展,产生了语义的盈余、弥漫、无穷与丰富。
关键词
现代诗
格律化
音乐性
半音化
语言形式
新诗形式
感性
革命
早期新诗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情理交至、理在情中对艺术情感意义的思考
10
作者
汪瑞霞
出处
《艺术界》
2004年第6期136-136,共1页
文摘
当前中国艺术,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沧桑,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其中某些前卫艺术家受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打着感性革命的旗号,过分强调和夸大审美的感性因素,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是兴之所至,没有规则和理由,是偶发的、随心所欲的个人情感表现。"美"这个传统美学中至高无上的概念。
关键词
情理交至
情感意义
艺术作品
情感表现
艺术家
后现代思潮
感性
革命
《文心雕龙》
审美主体
前卫艺术
分类号
J01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数字化时代:人类感性方式的第三次革命
被引量:
4
11
作者
齐鹏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河北学刊》
2003年第5期45-48,共4页
文摘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意味着人类由读写时代进入了视听的新感性时代 ,预示着人类将面临一场真正的革命 ,而革命的起点是人的感性革命。在数字化平台上 ,人类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形成新的感觉经验、感性方式、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而产生新的感性文化 ,创造新的文明 ,甚至产生新一代感性人。本文对感性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考察 ,阐述了数字化时代新感性的特点 ,论述了新感性的价值、意义和未来发展。
关键词
感性
方式的
革命
数字化
新
感性
Keywords
revolution of the way of sensibility
digital
new sensibility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竞技传播的启蒙力量——1977-1989的体育文化定性
路云亭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宗教相遇:一种美学实践
高长江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2
原文传递
3
浅谈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
艾秀梅
《求实》
北大核心
200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残酷戏剧、感性革命与冷战中的精神分析话语——解读生活剧团的阿尔托式戏剧
李婷文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5
挣脱“创伤性记忆”的怀抱
孙国亮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感性革命”:九叶诗派的诗学建构起点
黄科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感性革命与现代艺术的崛起
齐鹏
《社会科学论坛》
200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感性革命与现代美育
孟希娟
《文教资料》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现代诗的音乐性:从格律化到半音化
王新
《诗刊》
北大核心
2013
0
原文传递
10
情理交至、理在情中对艺术情感意义的思考
汪瑞霞
《艺术界》
2004
0
原文传递
11
数字化时代:人类感性方式的第三次革命
齐鹏
《河北学刊》
200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