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感性”之美:马克思语言观与翻译美学
- 1
-
-
作者
刘晓萍
-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
出处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7-72,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学翻译的审美追求--译意
译味与译境"(10FYY0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英汉视译过程的眼动研究"(15YJCZH098)
-
文摘
哲学与翻译研究密不可分。不同的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尽管马克思思想创立距今已有150余年,但是它依然闪烁着光辉,指引着后人前进的道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把主客体有机地结合,为我们从事翻译美学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他所提出的"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为我们理解翻译语言带来了启迪与反思。他对"美的规律"的思考为我们探寻翻译之美打开了智慧之门。翻译审美过程是一个感性的、动态的、积极的、创造的过程,是译者理解原文,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从"自在"存在到"自为"存在建构译本的过程。
-
关键词
感性的自然界
美的规律
意识
实践哲学
-
Keywords
perceivable nature
law of beauty
awareness
practical philosophy
-
分类号
H15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马克思存在论视域下的语言观
- 2
-
-
作者
闫慧远
刘兴章
-
机构
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
-
出处
《唯实》
2009年第10期31-36,共6页
-
基金
湖南省社科规划办课题"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对马克思存在论哲学思想的探析"(2008YBB129)阶段性成果之一
-
文摘
随着"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的根基处造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马克思把语言也导向生存之维来理解。与传统形而上学对语言的理解不同,在马克思看来,语言乃是现实的、感性的意识;语言作为人对存在本身的一种前概念、前逻辑地领悟和把握的凝结,它表明的是人的本己的存在方式或活动方式;语言是历史的,因为语言根植于感性活动中人的存在的历史展开;说人生存于自己的文化世界中,实际上就是说人生存于语言的世界中;语言之所以是人自己的存在,是因为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
-
关键词
存在论
语言观
感性的自然界
-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H0-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