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晚明艺术的情感本性观念与形式意味 |
吴衍发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3
|
|
2
|
商代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 |
朱志荣
|
《东方丛刊》
|
2003 |
1
|
|
3
|
历史学接受问题刍议 |
陈颖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4
|
中国古代艺术时空观及其结构创造 |
黄念然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
2020 |
0 |
|
5
|
试论教育过程中的自由 |
唐炳华
|
《教育实践与研究》
|
2006 |
0 |
|
6
|
在文化觉醒中走向繁荣的中国舞蹈 |
|
《上海艺术评论》
|
2022 |
0 |
|
7
|
网络时代的感性意识形态传播和社会认同建构 |
宋辰婷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2
|
|
8
|
移动网络空间中感性意识形态兴起的价值省思 |
陈联俊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0
|
|
9
|
网络空间中的感性意识形态:基本特征与传播机理 |
任春华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9
|
|
10
|
网络交流中的感性意识形态 |
刘少杰
王克蛟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9
|
|
11
|
“自媒体”时代青年感性意识形态传播的自我呈现与价值认同 |
强成文
宋敏娟
|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
2019 |
9
|
|
12
|
马克思主义感性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
庞达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
2017 |
8
|
|
13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性化的现实路径探究——基于感性意识形态的视角 |
王诗琪
王永益
|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14
|
新媒体语境下青年学生感性意识形态社会认同的引导机制建构 |
杨建锋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7 |
5
|
|
15
|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研究的感性转向——评刘少杰教授新著《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 |
王国伟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6
|
论抗战期间中国与苏联文化传播互动的特点及战略意义 |
张育仁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7
|
国内学界关于感性意识形态的研究综述 |
李晓阳
张明
|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
2019 |
0 |
|
18
|
国外学者关于感性意识形态的研究评析 |
李晓阳
|
《理论界》
|
2019 |
0 |
|
19
|
后疫情时代:社会效应中的危机治理管窥 |
贾彦峰
贾雨薇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
20
|
新时代青年文化中感性意识形态的存在与引导 |
凡欣
代玉启
|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