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南子》审美感应论及其对中古审美文化的影响
1
作者 方国武 《中国美学研究》 2023年第2期31-45,共15页
汉初《淮南子》综合先秦学术,初步形成了各种感应模式的描述,是中国古典感应思想形成历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性枢纽。以“五行”和“阴阳”学说为依据,以互为关系的视角把握世界,由此建构起万物相通的世界观是《淮南子》审美感应论形成的... 汉初《淮南子》综合先秦学术,初步形成了各种感应模式的描述,是中国古典感应思想形成历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性枢纽。以“五行”和“阴阳”学说为依据,以互为关系的视角把握世界,由此建构起万物相通的世界观是《淮南子》审美感应论形成的哲学基础。《淮南子》依托“物物感应”“天人感应”和“人人感应”等多种感应模式,建立起一个丰富的审美感应场域,天地自然、万物与人皆融入其中。《淮南子》审美感应论对魏晋审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类感物成为《文心雕龙》“物感说”的理论前奏;气感动物则为气韵生动奠定了理论基础;精诚动人中对情感的重视则直接将哲学之情转化为美学之情,后经陆机“诗缘情”的正式阐述,催生着情感勃发的魏晋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审美感应 感应模式 中古 影响
原文传递
论董仲舒的天人观 被引量:1
2
作者 熊开发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37-47,共11页
董仲舒从自然、神性、人伦等方面论述了天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他的一种独特的宇宙模式。在这一宇宙中,天、人乃至万物都是同源同类,它们以气为中介,人循天道,天应人事,相互感应,形成了从天地自然到人伦世事的一个完整世界。
关键词 董仲舒 五行 感应 天人观 宇宙模式 感应模式
下载PDF
基于参数辨识的锂离子电池无线充电技术
3
作者 刘国庆 吴付祥 +2 位作者 施元春 黄卫 翟渊 《机电工程》 CAS 2013年第11期1401-1405,共5页
针对感应模式无线电能充电系统中输出控制问题,增加了参数辨识环节,实现了对原边线圈的电压电流相位的实时检测,使Buck变换器根据辨识参数结果控制输出电压,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控制方法需要两个控制器以及原副边需要通信的弊端,简化了系... 针对感应模式无线电能充电系统中输出控制问题,增加了参数辨识环节,实现了对原边线圈的电压电流相位的实时检测,使Buck变换器根据辨识参数结果控制输出电压,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控制方法需要两个控制器以及原副边需要通信的弊端,简化了系统的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最后制作了一个感应模式锂离子电池无线电能充电装置并进行了试验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参数辨识控制技术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通讯控制方法,该辨识控制方法控制效果好,电能传输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模式 单边控制 参数辨识 BUCK变换器
下载PDF
Analysis and design of DSP-based dual-loop controlled UPS inverters 被引量:2
4
作者 吴燮华 言超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I CSCD 2003年第3期276-280,共5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digital dual-loop control scheme of the PWM(PUlse width modulate)inverter. Deadbeat control technique are employed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Half switching period delayed sampling and c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digital dual-loop control scheme of the PWM(PUlse width modulate)inverter. Deadbeat control technique are employed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Half switching period delayed sampling and control timing strategy is used to improve the system dynamic respons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verified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sche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control Inductor current mode Dual loop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