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小说叙述中的转述语 |
赵毅衡
|
《文艺研究》
|
1987 |
26
|
|
2
|
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 |
宋耀良
|
《文学评论》
|
1986 |
30
|
|
3
|
废名小说的时间与空间 |
刘勇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3
|
|
4
|
意识流小说在新时期的译介及其“影响源文本”意义 |
查明建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1999 |
12
|
|
5
|
实验和先锋小说(1985-1988) |
李洁非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3
|
|
6
|
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 |
张薇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16
|
|
7
|
在片刻之间捕捉到永恒——析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印象主义艺术手法 |
项凤靖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03 |
15
|
|
8
|
意识流语体的变异与表意功能 |
李维屏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0
|
|
9
|
论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对意识流小说的关键性影响 |
夏腊初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13
|
|
10
|
象征派诗歌·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欧美现代派文学述评 |
袁可嘉
|
《文艺研究》
|
1979 |
13
|
|
11
|
小说叙述视点研究 |
李赜
|
《文艺研究》
|
1988 |
10
|
|
12
|
弗·伍尔夫小说叙事角度与话语模式初探 |
韩世轶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9
|
|
13
|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聚焦、变焦与意识流 |
冯季庆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8
|
|
14
|
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 |
杨江柱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1 |
10
|
|
15
|
意识流小说中主位推进模式的变异与连贯 |
张曼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5 |
10
|
|
16
|
超脱与挑战——从赛普蒂默斯看《达罗卫夫人》的社会批判意义 |
蒋璐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4 |
11
|
|
17
|
莫言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
张学军
|
《齐鲁学刊》
CSSCI
|
1992 |
8
|
|
18
|
理性与情感相融合的女性表达——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 |
王文
郭张娜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1
|
|
19
|
新时期“意识流文学”研究概观 |
周启超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
1994 |
5
|
|
20
|
论穆时英小说结构模式的创新 |
夏元文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