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归课本 用好教材 再塑经典文本——浅谈教材经典文本在教学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钱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第3期148-149,共2页
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目标,必须坚持回归课本,用好教材,不能摒弃教材所提供... 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目标,必须坚持回归课本,用好教材,不能摒弃教材所提供的经典文本的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课本 经典文本 教学
下载PDF
时间的消逝和记忆的鸿沟——《江南逢李龟年》再解读
2
作者 洪世林 《语文教学研究》 2019年第10期41-43,共3页
《江南逢李龟年》是一首表浅意深的七言绝句,学界对这首诗的解读,倾向于通过昔盛今衰,表达了时世凋零与人生凄凉之感。我们觉得这样的解读,过于受诗人或李龟年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屏蔽了对这首诗歌的其他解读取向。一、重析主题:感... 《江南逢李龟年》是一首表浅意深的七言绝句,学界对这首诗的解读,倾向于通过昔盛今衰,表达了时世凋零与人生凄凉之感。我们觉得这样的解读,过于受诗人或李龟年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屏蔽了对这首诗歌的其他解读取向。一、重析主题:感时伤怀?亦或重逢的喜悦?目前,学界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感时伤怀,我们认为主要是表达故人重逢的喜悦。把这首诗解读为通过昔盛今衰来表达时世凋零和人生凄凉,我们认为存在过度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言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伤怀 感时 李龟年 过度解读 重逢
下载PDF
境阔、意深、言炼:论陈与义词的意境创造
3
作者 付航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5-9,14,共6页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提出陈与义在词中"以清虚之笔,写阔大之景。"这句话可以说概括了《无住词》在意境上的总体特点:清新洒脱、境界开阔、意蕴深长。其实陈词的这种特点正是陈与义有意识地进行了意境创造的结果,但学界...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提出陈与义在词中"以清虚之笔,写阔大之景。"这句话可以说概括了《无住词》在意境上的总体特点:清新洒脱、境界开阔、意蕴深长。其实陈词的这种特点正是陈与义有意识地进行了意境创造的结果,但学界对此论述较少,细观《无住词》可发现,陈与义词的造境之法体现在三个方面:运用时空转换,以景阔动人;运用动景结尾,以意深启人;运用自然笔法,以言炼警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与义 无住词 境阔 言炼
下载PDF
黄峨《寄外》诗讲析
4
作者 宋子尧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黄峨在其夫杨慎被谪戍云南后 ,写了许多寄夫、思夫的诗歌散曲等 ,都颇受人们喜爱 ;而这首《寄外》诗更被誉为情真意挚、悱恻凄怨 ,用典贴切、袭旧弥新 ,词句工整而奇、深僻而丽 ,而且意深格奇 。
关键词 黄峨 《寄外》诗 情切 辞妙 格奇
下载PDF
《寻访东坡踪迹》序评
5
作者 张志烈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4期82-85,共4页
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由"苏东坡"引出的话题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东坡精神的内涵相当丰富,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挖掘、传播。新时期研究苏轼的论文、专著、诗词校注、年谱、传记颇多,呈多维度、多方式、多风格的态势,韩国强... 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由"苏东坡"引出的话题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东坡精神的内涵相当丰富,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挖掘、传播。新时期研究苏轼的论文、专著、诗词校注、年谱、传记颇多,呈多维度、多方式、多风格的态势,韩国强先生的《寻访东坡踪迹》就是在这种学术语境中产生的新颖之作。该书以一种轻灵、优美的方式传播东坡精神,体现了景真、意深、情茂的三大特点,作者寻访东坡踪迹,跟随东坡一世,活现东坡一生,融贯千年与当今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访东坡踪迹》 东坡精神 景真 情茂
下载PDF
意深词浅:袁枚“性灵”的特征与呈现方式 被引量:4
6
作者 唐芸芸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118,共8页
“性情”是清人反驳明七子的有效武器,是诗学阐述的出发点。但袁枚将之由诗学基本概念转变为诗学核心概念,强调性灵是对现实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独特、深刻、通达,并归于“正”,中国文学情感表达的传统得以在诗学理论上完成接轨并深化... “性情”是清人反驳明七子的有效武器,是诗学阐述的出发点。但袁枚将之由诗学基本概念转变为诗学核心概念,强调性灵是对现实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独特、深刻、通达,并归于“正”,中国文学情感表达的传统得以在诗学理论上完成接轨并深化。袁枚还强调以“词浅”的方式进行呈现,以达到天籁的状态。其诗歌创作践行“意深词浅”,自然也是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性灵 词浅 诗学核心概念
下载PDF
自有一种风格——论李之仪的词学理想
7
作者 曹志平 《德州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63-65,104,共4页
李之仪首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视词为一种文体,在理论上把词提高到与诗、文等其他文学样式 分庭抗礼的地位,强调了词体的独特性和词艺的特殊性,表现了他对含蓄深婉、韵高趣雅、精妙难能的词学理 想境界的追求。李之仪“自有一种风格”的... 李之仪首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视词为一种文体,在理论上把词提高到与诗、文等其他文学样式 分庭抗礼的地位,强调了词体的独特性和词艺的特殊性,表现了他对含蓄深婉、韵高趣雅、精妙难能的词学理 想境界的追求。李之仪“自有一种风格”的词学理论,在北宋词学批评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之仪 词学理想 含蓄婉曲 味永
下载PDF
《周易》与中国美学“常”“变”生化观
8
作者 李天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5-219,共5页
中国美学强调文艺审美创作"常"与"变"的相依相成、相生相化,认为"常""变"是相对相向、相依相待、相互转化、相互统一、互为一体的。因此在中国文艺美学看来,文学生成的开端即终点,终点即开端,... 中国美学强调文艺审美创作"常"与"变"的相依相成、相生相化,认为"常""变"是相对相向、相依相待、相互转化、相互统一、互为一体的。因此在中国文艺美学看来,文学生成的开端即终点,终点即开端,文、史、哲相通圆融、相互构成。注重文学审美创作的会通变化、与世推移、求新务新,是中国文艺美学的民族特色,也是中国文学的独特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周易》 常变生化 语新
原文传递
音精意深 留美存真——评南音新作《凤求凰》
9
作者 陈孝余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82-84,共3页
《凤求凰》是泉州师范学院2011南音文化传承与协同创新中心,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联合泉州南音乐团等单位协同完成的南音新作品,是一部协同之作和创新之作,堪称当代南音传承工作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它为我们的南音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种新思... 《凤求凰》是泉州师范学院2011南音文化传承与协同创新中心,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联合泉州南音乐团等单位协同完成的南音新作品,是一部协同之作和创新之作,堪称当代南音传承工作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它为我们的南音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文章从艺术层面阐释这部新作的三方面特征:"真"、"甄"、"臻"。其中之"真"即真实,表现为音乐之真、故事之真;"甄"即甄别,从作品性质和内容性质两点进行讨论;而"臻"即完善之意,提出新作需要不断修改才能成为音精意深、留美存真的经典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求凰》 南音新作 音精 留美存真
下载PDF
风入寒松声自古,水归沧海意皆深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世中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4期39-42,共4页
关键词 李世中 《凤入寒松声自古 水归沧海 中国 当代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