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
薛绍红
|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7
|
|
2
|
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
韩继宏
|
《宁夏教育》
|
1999 |
7
|
|
3
|
接受美学与“道” |
张胜冰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
|
|
4
|
空白与未定性:审美感性生成的中介 |
金元浦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
1994 |
5
|
|
5
|
论文学的空白与未定性的功能意义 |
金元浦
|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2
|
|
6
|
《红楼梦》叙事本文的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 |
李庆信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2
|
|
7
|
在对话中理解——建立文学教学新模式的构想 |
田明刚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4
|
|
8
|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川菜菜名的日译问题——以“意义空白”理论为中心 |
万芳
|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
2014 |
5
|
|
9
|
文本召唤结构理论视域下的阅读教学探究 |
叶文中
|
《新教师》
|
2022 |
2
|
|
10
|
阐释多样性的本文动因 |
金元浦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2
|
|
11
|
远离图像 亲近文字——关于文化工业时代阅读的社会学意义的思考 |
赵维森
|
《阅读与写作》
|
2000 |
2
|
|
12
|
基于召唤结构理论解读《小王子》中的人物形象 |
李丹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22 |
1
|
|
13
|
浅议伊瑟尔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
蔡稹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2001 |
0 |
|
14
|
艺术空白——永远的召唤 |
但未丽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15
|
论鲁迅小说语言的空白艺术 |
李丽芬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6
|
论《永别了,武器》中的艺术张力 |
张凤君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7
|
《红楼梦》深层结构的“意义空白” |
陈冬季
|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1
|
|
18
|
读者批评理论视域下的电影《七月与安生》赏析 |
杨成颖
|
《戏剧之家》
|
2018 |
2
|
|
19
|
论文学的逆向发展 |
钱念孙
|
《文艺研究》
|
1987 |
1
|
|
20
|
接受美学视阈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英译本浅析 |
陈培培
|
《海外英语》
|
2013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