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语境在意义追问中的本体论性──当代语言哲学发展对意义的合理诉求 |
李海平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2
|
关于文学翻译中文本意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探析 |
陆五九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3
|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春晓》的四种译文 |
王志敏
周亚娟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8 |
9
|
|
4
|
“经文辩读”与“诠释的循环” |
杨慧林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5
|
《哈姆雷特》与意义的非确定性 |
王虹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7 |
5
|
|
6
|
“化境”=解构?——比较钱钟书“化境”说与解构主义翻译观 |
高佳艳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 |
3
|
|
7
|
基于召唤结构理论解读《小王子》中的人物形象 |
李丹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22 |
1
|
|
8
|
描述翻译批评研究模式构建——基于“伸出你的手献出一点爱”英译个案研究 |
冉诗洋
|
《巢湖学院学报》
|
2010 |
2
|
|
9
|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春晓》的四种英译文 |
王志敏
|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
2007 |
2
|
|
10
|
赫施文本观对异化归化翻译的诠释力 |
蔡瑞珍
|
《宜宾学院学报》
|
2010 |
0 |
|
11
|
对奎因的意义不确定性论题的研究——语言交流机制的哲学探究系列 |
孙自挥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11 |
0 |
|
12
|
早期儿童语言中的情态意义不确定性 |
张云秋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3
|
浅说意义——解构与翻译关键词解读 |
徐敏慧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14
|
庭审中叙事的对立与诉讼对抗:话语分析对法官的启示 |
张丽萍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5 |
5
|
|
15
|
维特根斯坦哲学意义观的译学启示 |
杨镇源
|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16
|
论《关雎》英译的解构主义视角 |
王克明
杨群
|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
2011 |
3
|
|
17
|
论文学意义研究的四个向度 |
张瑜
|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
2009 |
1
|
|
18
|
解构主义视域下《老人与海》四个译本的评析 |
唐述宗
康顺理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2
|
|
19
|
不确定性、风险态度与内生权威 |
韩中元
|
《经济学报》
CSSCI
|
2022 |
1
|
|
20
|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对翻译意义研究的启示 |
吕国征
|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0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