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喻意义的开放性——隐喻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宗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5,共5页
隐喻理解过程是对于隐喻的心理基础的考察的重要方面。其涉及的问题可以归结到三个方面:隐喻的开放性,隐喻的意义域以及对隐喻意义的理解。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构成了隐喻意义理解的基本过程。不同的理论揭示了获得隐喻意义过程的不同... 隐喻理解过程是对于隐喻的心理基础的考察的重要方面。其涉及的问题可以归结到三个方面:隐喻的开放性,隐喻的意义域以及对隐喻意义的理解。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构成了隐喻意义理解的基本过程。不同的理论揭示了获得隐喻意义过程的不同方面。仅仅局限于语义学模型不能够充分理解隐喻意义的获得,需要对隐喻理解过程进行心理语言学分析。隐喻意义的多样性构成了隐喻主旨与载体之间张力的内容。获得明确的隐喻意义的关键是理解表达者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意义 表达者意向 意义 体验
下载PDF
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一兵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32-33,共2页
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张一兵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他始终是从两个逻辑视角去观察世界的: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一是人与人的改造关系。前者,衍生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人在自己的物质创化中改变自然,进而创造... 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张一兵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他始终是从两个逻辑视角去观察世界的: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一是人与人的改造关系。前者,衍生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人在自己的物质创化中改变自然,进而创造出人工自然和社会客体,由此形成人新的周围感性世界。在后者,是主体际互动。人超于动物,因之人在面对自然中基于一种新的群体交往,人通过自身的总体结合力去改变对象,并不断改变和提高主体自身,以形成独特的社会层系;同时,人的整个生活都是以人与人的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基点,就是人的客观实践交往。作者认为,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这也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长期以来一直忽略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按照马克思原初使用的意义域,实践交往(马克思多用生产交往、交往方式或交往关系)主要是指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所以精确地讲,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存在交往关系,交往主要是指人类主体之间的特殊活动关系。在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构成人类社会生活基础的不是物,也不是人的自然存在,而是人在改造对象的客观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场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社会 哲学构架 新视界 主体与客体 交往关系 层系 人与人 意义 逻辑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神鬼信仰意义域在仪式实践中的凸显与强化--以辽宁岫岩“太平香”祭祖还愿仪式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邵媛媛 张登国 《民俗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160-174,共15页
烧"太平香"是流传于辽宁岫岩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祖还愿仪式。文章在描述这一民俗事象的基础上,分析了仪式器具、行为和语言的象征意义,并指出神鬼信仰意义域正是以这些象征意义为启程工具在仪式实践中得到凸显与强化的。由此,... 烧"太平香"是流传于辽宁岫岩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祖还愿仪式。文章在描述这一民俗事象的基础上,分析了仪式器具、行为和语言的象征意义,并指出神鬼信仰意义域正是以这些象征意义为启程工具在仪式实践中得到凸显与强化的。由此,一种超验性的实在被经验,为信仰和仪式的再生产做好了准备。作为民众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此类信仰和仪式应当被充分地理解和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岫岩 “烧香”仪式 象征意义 神鬼信仰 意义
原文传递
转向意义域 重建稀缺性——丰裕社会下美的滥用与艺术的险途 被引量:3
4
作者 林春田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丰裕社会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剩余物被予以"去功用化"或"抑功用化"处理,转化为表意的形式,美化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无处不在的生活美化和美化生活引发了"...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丰裕社会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剩余物被予以"去功用化"或"抑功用化"处理,转化为表意的形式,美化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无处不在的生活美化和美化生活引发了"美"的滥用,消解了美的稀缺性,损害了美的本质,并导致当代艺术的美学危机:当代艺术不得不与"美"和"形式"切割,艺术日益非艺术化。当代艺术的后现代征程凶险叠现,但它不会如丹托所言走向终结。为承担起反抗生活、批判现实的使命,艺术必须重建自身的稀缺性,它终将转向"意义域",对美说不,以粗粝、生硬的异在性抗议美的泛滥与丰盛生活的臃肿、油腻、虚妄以及对人性的娇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裕社会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意义 稀缺性
下载PDF
“社会发展”概念的思考框架 被引量:3
5
作者 景天魁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0期13-16,共4页
1.问题的提出 孟宪忠、丛大川二同志的《发展哲学论纲》 (见本刊1991年第8期),提出了创造性的、建设性的设想。我认为,要想建立发展哲学,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何以必要,二是何以可能?作为核心的,是要对“社会发展”概念给出科学的界... 1.问题的提出 孟宪忠、丛大川二同志的《发展哲学论纲》 (见本刊1991年第8期),提出了创造性的、建设性的设想。我认为,要想建立发展哲学,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何以必要,二是何以可能?作为核心的,是要对“社会发展”概念给出科学的界定。作为日常语词的“社会发展”无非是基于一种经验假设:事情总是发展的,社会当然也要发展。这样浅显的意义,显然不能成为对一门学科进行理论建构的基础。因此,讨论“社会发展”概念的规定性问题,并不是一种纯理论的嗜好,而是为了确定“发展哲学”的“对象域”和“意义域”,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思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哲学 “社会发展” 意义 现代发展观 发展社会学 “现代性” 后发式 理想和现实 规定性问题 理想社会状态
原文传递
论家族相似性、原核意义论、原型范畴理论的语义学来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葆嘉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3-32,149,共21页
维特根斯坦讨论“家族相似性”没有区分“语言学的词语”和“逻辑学的概念”。称棋类、牌类、球类等活动为“game”,此为历史认知语言学问题,其引申线索可追溯为:现代英语“game”(游戏)<中古英语“gamen”(狩猎、体育、棋类比赛)<... 维特根斯坦讨论“家族相似性”没有区分“语言学的词语”和“逻辑学的概念”。称棋类、牌类、球类等活动为“game”,此为历史认知语言学问题,其引申线索可追溯为:现代英语“game”(游戏)<中古英语“gamen”(狩猎、体育、棋类比赛)<古萨克逊语“gamen”(娱乐,嬉戏、消遣)<哥特语“gaman”(参与、共享)<原始日耳曼语“*ga-mann”(人们一起)。在维特根斯坦(1936—1937)、奥斯汀(1940)以及罗施(1973,1975)之前,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语义学家已经发表了一系列与家族相似性、原核意义论及原型范畴理论相关的精辟论述。达梅斯泰特尔(1887)论述了新词义产生的“辐射”和“串联”过程;埃德曼(1900)区分了词义的“中心”和“边界”;加德纳(1932)建立了“意义域”(中心、边界、分组、偏离、外围化)理论。就此而言,是语言学研究启迪了语言哲学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相似 原核意义 原型范畴 语义学 意义
下载PDF
另类传播和语言游戏:网络场域中的拼音缩写检视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8-55,共8页
拼音缩写是一种为促进共识而形成的文化工具,在独特的叙事中展现用户理解世界的方式。传播者构成诸多不同的认识论共同体,其生产出来的知识被称为私有知识,通过朋友或其他非正式网络传播,在圈层内部传递或分享。对拼音缩写的解读需要在... 拼音缩写是一种为促进共识而形成的文化工具,在独特的叙事中展现用户理解世界的方式。传播者构成诸多不同的认识论共同体,其生产出来的知识被称为私有知识,通过朋友或其他非正式网络传播,在圈层内部传递或分享。对拼音缩写的解读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实在之间往返跳跃,摆脱生活世界的辖制并对其产生犹疑。拼音缩写尽管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却使意义本身陷入稀缺状态。对于已经“出圈”的拼音缩写词,需要采取有机干预的方式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传播 意义 知识革新 网络语言 拼音缩写词
下载PDF
文本意义的生成——从互文性角度看《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永良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93-95,39,共4页
文本意义的生成是作者、读者和互文本共同参与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形成一个广阔的意义域,由于各种新成分的加入而不断螺旋式发展。在作者的创作中和读者的理解中,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圣经》故事就是集体无意识最... 文本意义的生成是作者、读者和互文本共同参与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形成一个广阔的意义域,由于各种新成分的加入而不断螺旋式发展。在作者的创作中和读者的理解中,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圣经》故事就是集体无意识最典型的体现,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对人们思想思维产生影响。在英美文学中,诸多作家通过直接引用故事中的人物或采用隐喻或象征手法指涉故事情节来烘托作品的主题,读者也可从《圣经》故事的某个视角以获得对文本的更深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集体无意识 意义 象征 《圣经》
下载PDF
“绮”的意义域树及其作为文学理论范畴的历史生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竞飞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绮"作为文学文化语汇,频现于中国古代的典籍之中,以"绮"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文章写作的目的,乃在于对"绮"本身及其相关意义域进行分析、澄清其意域树的基本结构,并希求能够借助此... "绮"作为文学文化语汇,频现于中国古代的典籍之中,以"绮"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文章写作的目的,乃在于对"绮"本身及其相关意义域进行分析、澄清其意域树的基本结构,并希求能够借助此种方式对其延展成为一种文学理论范畴的历史过程作一历时性的简单勾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畴 意义 绮语
下载PDF
在政治与哲学之间:政治哲学的意义域及价值
10
作者 张健 《岭南学刊》 2006年第2期41-44,共4页
政治与哲学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域,这种张力结构从二者所属的各自领域(政治和哲学)不断分离,从而造就了政治哲学的生存空间。就此而言,政治哲学的本质即是对这种张力结构的理论表达。在逻辑上,这种张力结构体现为,政治对哲学的供给与哲学... 政治与哲学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域,这种张力结构从二者所属的各自领域(政治和哲学)不断分离,从而造就了政治哲学的生存空间。就此而言,政治哲学的本质即是对这种张力结构的理论表达。在逻辑上,这种张力结构体现为,政治对哲学的供给与哲学对政治的约束两个方面,这也是政治哲学之内涵生成的逻辑框架所在。在此框架下的政治哲学内涵的具体内容是,政治为哲学提供解读的文本并赋予其阶级意志,而哲学则为政治提供理性支持和正义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意义 价值 张力结构
下载PDF
论从行动视角理解日常生活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东宇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63,共3页
行动视角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方法,也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发展。从行动视角来审视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既是为人而存在的意义域,也是主体人构建的领域,还是包含着人类理性谋划的领域和人类通过重复经验确证自身的领域... 行动视角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方法,也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发展。从行动视角来审视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既是为人而存在的意义域,也是主体人构建的领域,还是包含着人类理性谋划的领域和人类通过重复经验确证自身的领域。这样理解就为日常生活走向自觉提供了可能,从而丰富了日常生活研究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知觉视角 行动视角 意义 构想 自觉
下载PDF
政治哲学的建构形态及其意义域图景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锐军 《探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51,共5页
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理论体系中的元理论,其历史发展一直徘徊在规范与科学的泾渭线之间,被不同的理论家们作为规范研究、政治思想史、狭义政治理论、理论的政治科学、概念性说明、形式模式构建的学问加以阐发,体现为不同的建构形态。在当... 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理论体系中的元理论,其历史发展一直徘徊在规范与科学的泾渭线之间,被不同的理论家们作为规范研究、政治思想史、狭义政治理论、理论的政治科学、概念性说明、形式模式构建的学问加以阐发,体现为不同的建构形态。在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作为规范研究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政治哲学建构的主要形态,它以探究政治本源和规范性命题为核心,且其意义域图景应该在规范性、解释性、合法性、批判性、抽象性、分析性、意识形态性、诉求双重性、历史性、理想性这十个维度内展开,这是其必须秉持和坚守的研究范式与意域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意义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本源性 规范性
下载PDF
“法”的故事的另一种讲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敏 《中国法律评论》 2018年第6期140-159,共20页
每一个别的语言学词汇都有一个特殊的“意义域”。“现实”与“可能”的区别,既不对低于人的存在物而存在,也不对高于人的存在物而存在。
关键词 “法” 故事 存在物 意义 语言学 个别
原文传递
中国身体哲学中“气论”的符号学阐释:《黄帝内经》试解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东 《符号与传媒》 2020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对中国的传统科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中医学仍然以气作为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论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了"气"符号的生成过程与无限衍义,以及它在《黄帝内经》中医学意义域的形成机制,厘清...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对中国的传统科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中医学仍然以气作为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论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了"气"符号的生成过程与无限衍义,以及它在《黄帝内经》中医学意义域的形成机制,厘清了《黄帝内经》中"气"概念的理解困境,同时证明了中医学理论身心一元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论 符号 意义 《黄帝内经》
下载PDF
无为有处有还无——谈谈古汉语中一种辩证的用词现象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望苏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49-53,共5页
“有”,“无”这一对语词反映了客观世界和人们意识中一对矛盾的概念:“有”表示拥有,具有及与之相类的各种具体意义,“无”表示不拥有,不具有及以之相类的各种具体意义。按理说来,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二者是不相容的。但是,在丰富生动... “有”,“无”这一对语词反映了客观世界和人们意识中一对矛盾的概念:“有”表示拥有,具有及与之相类的各种具体意义,“无”表示不拥有,不具有及以之相类的各种具体意义。按理说来,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二者是不相容的。但是,在丰富生动的语用实践中,“有”和“无”这一对语词却可以机动地发生意义上的转化:“无”可以越出其本来意义的范围,表示某种范围小,程度低的“有”(即“少”)。同样地,那些范围小、程度低的“有”(即“少”),也可以表示“无”的意义。与此相应,“有”则常常可以表示“多有”的意义。这种现象不属传统训诂学所讲的统言、析言,散言、对言。也不是夸张、饰伪、委婉等修辞格所能透彻解释的。我们从这种现象看到传统的二值逻辑在语言学上遇到的一种窘困,从而对语用实践中的辩证法有了一些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言 意义 传统训诂学 二值逻辑 析言 样地 高诱注 郑笺 再拜稽首 毛传
下载PDF
非负数应用例说
16
作者 陈国庆 《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104-105,共2页
非负数,顾名思义,就是指实数范围内大于或等于零的数。非负数在数的运算、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意义域等方面都有应用。本文就非负数在上述范围内的应用,通过例题的方式进行探讨。一、初中数学中非负数的主要种类1.绝对值是非负数。... 非负数,顾名思义,就是指实数范围内大于或等于零的数。非负数在数的运算、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意义域等方面都有应用。本文就非负数在上述范围内的应用,通过例题的方式进行探讨。一、初中数学中非负数的主要种类1.绝对值是非负数。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零的绝对值仍然是零,负数的绝对值是其相反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负数 绝对值 不等式 解方程 初中数学 实数 意义 主要种类 函数 相反数
下载PDF
纪录片的语境——浅析西方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
17
作者 曲纪慧 单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86-88,共3页
一、作为"纪录"和"诠释"综合体的纪录片是一项修辞活动之所以称之为"纪录片"而非"记录片",是因为"记"主要表现为动作,记录是指不加任何主观处理的原生态摹写。"记者,所以叙事识... 一、作为"纪录"和"诠释"综合体的纪录片是一项修辞活动之所以称之为"纪录片"而非"记录片",是因为"记"主要表现为动作,记录是指不加任何主观处理的原生态摹写。"记者,所以叙事识物,以备不忘,非专尚议论者也。"[1]它意味着"本该被说出的东西的意义域被方法的精确性所掩盖"。[2]而"纪"则侧重于动作的施动过程,是在记录之中渗入主体性创作精神,是对记录对象的选择、重组或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活动 创作精神 主体性 施动 西方国家 弗拉哈迪 努克 影像语言 意义 电影语言
下载PDF
论科学语言的意义域
18
作者 张大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7-12,共6页
本文提出了“科学语言意义域”的概念,认为科学语言意义域是一种由科学语言与科学探索主体、科学探索对象以及科学时代精神所组成的多维时空区间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多层次性及可转换性的特征;它的确定与更新既是科学探索活动的目标也... 本文提出了“科学语言意义域”的概念,认为科学语言意义域是一种由科学语言与科学探索主体、科学探索对象以及科学时代精神所组成的多维时空区间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多层次性及可转换性的特征;它的确定与更新既是科学探索活动的目标也是科学解题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它的构建有助于深入研究科学语言的意义、开扩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语言 意义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意义域中劳动概念的当代批判透视 被引量:7
19
作者 夏巍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32,共7页
马克思对劳动的哲学阐释引发了当代西方哲学家高度关注与批判。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在劳动中指认出历史性彰显了其思想优越性,但劳动仍旧是个形而上学概念;阿伦特的观点是马克思对劳动的解读说明他混淆了不同类型的人类行动;鲍德里亚批... 马克思对劳动的哲学阐释引发了当代西方哲学家高度关注与批判。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在劳动中指认出历史性彰显了其思想优越性,但劳动仍旧是个形而上学概念;阿伦特的观点是马克思对劳动的解读说明他混淆了不同类型的人类行动;鲍德里亚批驳马克思将劳动看作历史的普遍概念,而且马克思通过改变劳动异化状况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并不正确。哈贝马斯与前三者的观点异同互见。他高度评价马克思劳动概念,也指出正是劳动使其思想陷入困境。这些批判集中在三个焦点问题上。劳动是在历史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和建构性意义的感性活动,正是对劳动的哲学阐释使马克思的思想超越了形而上学;劳动即是实践是马克思的思想前提;依靠劳动通向人类的解放是历史存在论意义上的论断。他们并未正确领会马克思的真实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意义 劳动 感性 实践 历史存在论
下载PDF
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之“意义域”开放性构成及其学理渊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天道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0-86,2,共7页
就中国传统美学"意境"说而言,其意义域建构追求一种空灵性和生成性,推崇意义域营构的自明性和开放性,注重构筑的自然态势,强调意义域生成的张力和弹性,追求象外之意。这与中国哲学所谓的"言不尽意"、"立象尽意... 就中国传统美学"意境"说而言,其意义域建构追求一种空灵性和生成性,推崇意义域营构的自明性和开放性,注重构筑的自然态势,强调意义域生成的张力和弹性,追求象外之意。这与中国哲学所谓的"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说的影响相关。"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意义域的开放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之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 言不尽意 大象无形 有无相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