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现象学视域看《庄子》的朦胧和晦涩
1
作者 包兆会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6-60,共5页
本文以现象学的观点分析了《庄子》意义生成特点 ,认为由于《庄子》中存在着意向行为不明和意识对象不清现象 ,无形中影响了《庄子》文本意义的建构和生成 ,从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庄文的朦胧和晦涩。试图以此为学界解释《庄子》一文的朦... 本文以现象学的观点分析了《庄子》意义生成特点 ,认为由于《庄子》中存在着意向行为不明和意识对象不清现象 ,无形中影响了《庄子》文本意义的建构和生成 ,从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庄文的朦胧和晦涩。试图以此为学界解释《庄子》一文的朦胧和晦涩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以及方法论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行为 意识对象 《庄子》 意义匮乏
下载PDF
意义的匮乏与北京市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态势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尚扬 李丁 《宗教社会学》 2013年第1期290-309,共20页
在国学热与宗教热中,北京市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取向因历史上的学生运动在现当代中国颇具示范性而值得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基于以PPS抽样法获取的数据,以宗教社会学中的意义问题为基本切入点,展示了北京市大学生思考人生意义问题的频率很... 在国学热与宗教热中,北京市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取向因历史上的学生运动在现当代中国颇具示范性而值得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基于以PPS抽样法获取的数据,以宗教社会学中的意义问题为基本切入点,展示了北京市大学生思考人生意义问题的频率很高,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并未找到令其满意的关于终极性问题的答案,对于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也感到困惑,意义的匮乏在北京市大学生中确实存在。在对意义的探寻中,不超过20%的大学生成了各种宗教的信徒。调查表明,思考人生意义问题的频率与信仰宗教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而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佛教,其次是基督宗教,然后依次是道教、儒教和伊斯兰教。他们在遭遇意义危机时求助的意义系统首先是科学的世界观,其次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哲学,再次是宗教,最后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在政治思想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北京市大学生的意义支持系统既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也具有多元化倾向。在意义危机中求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数少于求助于宗教的人数,这一事实表明宗教正在部分大学生中凸显其提供意义系统的核心功能,而任何意义系统若想增进自身的竞争力,首先需要强化其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匮乏 宗教兴趣取向 意义危机 世俗化 多元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