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象征主义到英美现代主义——论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英美现代主义转向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旭光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30,共6页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严峻的现实以及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促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进一步成熟和深化。诗人们自觉反思象征主义诗歌的情绪感伤性和逃避现实人生的趋向,把视线投向更为注重经验和现实人生的后期象征主义及英美现代主义诗...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严峻的现实以及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促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进一步成熟和深化。诗人们自觉反思象征主义诗歌的情绪感伤性和逃避现实人生的趋向,把视线投向更为注重经验和现实人生的后期象征主义及英美现代主义诗潮。从而完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思潮从象征主义诗风到英美现代主义诗学的重要转向。这之中,卞之琳与冯至两位诗人,以他们出色的开风气之先的创作,率先架起了一座通向英美现代主义的桥梁。之后,围绕《诗创造》、《中国新诗》而集结的被称为“中国新诗”派诗人的创作实践,更为集中地体现这一现代主义诗潮之“转向”的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主义诗歌 现代主义思潮 情绪感伤 《中国新诗》派诗人
下载PDF
弥漫着忧郁和悲哀的文学——论日本人的一种美意识
2
作者 路邈 《日语学习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93-96,共4页
悲伤的情感或情调、哀的审美情趣,在日本文学中不是个别现象,它体现于日本众多作家的创作实践和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这一特质的形成大致有三个因素:"真"的精神、宗教观念和审美意识。日本文学中的"哀"多为悲哀的... 悲伤的情感或情调、哀的审美情趣,在日本文学中不是个别现象,它体现于日本众多作家的创作实践和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这一特质的形成大致有三个因素:"真"的精神、宗教观念和审美意识。日本文学中的"哀"多为悲哀的情绪性、情调性,少崇高性、英雄性;悲剧精神淡化;缺乏真正的悲剧作品--这与日本的特别国情和民族意识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常观 情绪感伤 悲剧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