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吟咏情性”审视宋祁与北宋诗歌变革之关系
1
作者 薛丽娜 《中国诗歌研究》 2024年第1期46-59,共14页
宋祁作为“后西昆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延续了宋初诗歌“吟咏一己情性”的观念,以作诗为“娱情乐事”。他对“吟咏情性”内涵的开拓与革新派理念展现出了共同的方向,即要求“情”之“实”与“广”,尤其是对“怨情”的接纳。衰病、徙边、... 宋祁作为“后西昆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延续了宋初诗歌“吟咏一己情性”的观念,以作诗为“娱情乐事”。他对“吟咏情性”内涵的开拓与革新派理念展现出了共同的方向,即要求“情”之“实”与“广”,尤其是对“怨情”的接纳。衰病、徙边、毁谤构成了宋祁诗歌“牢骚”的主要内容,促使其走向“发愤抒情”,提出“穷踬其命”论。宋祁追求“中和雅正”的审美理想,在“吟咏情性”之外,他关注到了诗歌“内导情性”的作用,契合了北宋后期黄庭坚及理学诗派的诗歌“情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祁 北宋诗学 诗歌革新 情性
原文传递
朱熹新儒家诗学思想的情性观 被引量:1
2
作者 许龙 《嘉应大学学报》 1997年第5期49-54,共6页
作为理学家兼诗人的朱熹 ,以其理学心性论为哲学底蕴 ,主张创作主体内心情感体验与儒家心性义理相结合 ,保持道德人格空灵澄明的精神状态 ,追求自然平静、萧散冲澹的审美境界 ,建构了新儒家诗学思想的情性观 ,并以此情性观作为透视诗歌... 作为理学家兼诗人的朱熹 ,以其理学心性论为哲学底蕴 ,主张创作主体内心情感体验与儒家心性义理相结合 ,保持道德人格空灵澄明的精神状态 ,追求自然平静、萧散冲澹的审美境界 ,建构了新儒家诗学思想的情性观 ,并以此情性观作为透视诗歌作品的焦点 ,使他在《诗经》、《楚辞》及许多前代诗人的研究和品评中取得突出的成就 ,对中国古典诗学中诸如“缘情”、“言志”、“六义”等核心观念作了新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新儒家 诗学思想 情性 诗歌创作 情感 体验 审美情感
下载PDF
论李卓吾《琵琶记》评点之伦理观念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玲玲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70-78,共9页
李卓吾《琵琶记》评点之伦理观念体现在忠孝和情性两方面。其“乃人常情”之忠孝观,以百姓利益为重,将侍亲置于忠君之上。其情性观对男女之情欲予以肯定,将夫妇之人伦与“行吾孝”并提。李卓吾之“孝”与“情”皆发于“率性之真”,肯定... 李卓吾《琵琶记》评点之伦理观念体现在忠孝和情性两方面。其“乃人常情”之忠孝观,以百姓利益为重,将侍亲置于忠君之上。其情性观对男女之情欲予以肯定,将夫妇之人伦与“行吾孝”并提。李卓吾之“孝”与“情”皆发于“率性之真”,肯定了晚明百姓对私欲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卓吾 《琵琶记》 忠孝 情性 百姓日用 率性之真
下载PDF
解缙书法及其影响(上)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小军 《艺术品》 2020年第1期58-65,共8页
解缙(1369—1415),字大绅、缙绅、薦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江西吉水人(图1)。他是明初的著名才子和政治家,同时也是明初重要的书法理论家和书法家。他的书法理论著作《春雨杂述》在书法理论史上影响深远。他的书法创作以楷、行、草多... 解缙(1369—1415),字大绅、缙绅、薦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江西吉水人(图1)。他是明初的著名才子和政治家,同时也是明初重要的书法理论家和书法家。他的书法理论著作《春雨杂述》在书法理论史上影响深远。他的书法创作以楷、行、草多见,见于著录的作品达百余件,存世也有二三十件。其小楷精绝,引领着明初台阁体书风的形成和发展;其行草豪放,对明中晚期行草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到明中晚期后,解缙书法命运急转直下,从明初一流书家沦为四流书家标格,其中原委及客观评价究竟如何?尚须回到历史语境中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性 康里巎巎
原文传递
论阮籍的疏离感与情性观
5
作者 秦秋咀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86-90,共5页
在魏末的士林中,阮籍保持独有的疏离感。他以"恬其性"、"得其情"为其情性理想,借以剖解礼法世界的虚伪,而其文学作品实为作者内心痛苦与挣扎的隐曲反映。
关键词 阮籍 疏离感 情性 文学感情
下载PDF
论齐梁咏物诗的“本体”——兼论齐梁诗人的“情性”观
6
作者 钟志强 《文艺评论》 CSSCI 2015年第6期55-57,共3页
咏物诗于齐梁时期大量出现,齐梁咏物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咏物诗之和。故王夫之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那么,齐梁诗人认为咏物诗的本体是什么呢?齐梁诗人在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诗歌创作的实质是抒发情性。而梳理从先秦到... 咏物诗于齐梁时期大量出现,齐梁咏物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咏物诗之和。故王夫之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那么,齐梁诗人认为咏物诗的本体是什么呢?齐梁诗人在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诗歌创作的实质是抒发情性。而梳理从先秦到齐梁时期,文人对“情性”观念的演变和齐梁咏物诗创作实际的考察,则让我们更精确的理解齐梁诗人的情性观,并对齐梁咏物诗本体的认识更加接近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梁时期 “本体” 咏物诗 情性 诗人 诗歌创作 创作实际 王夫之
原文传递
论作为脱序人的嵇康及其情性观
7
作者 秦秋咀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04-108,共5页
嵇康是魏晋之际充满悲剧色彩的脱序人,其主动脱序祈向内在地决定于他的"自得"、"意足"的情性思想。浸润于嵇康作品中的个性化的情感,既是其情性观的外在显现,更是文化激变时代文人兼名士的复杂心声。
关键词 嵇康 脱序人 情性 文学情感
下载PDF
类比、还原与谶纬之《诗》学——纬书的情性《诗》学观谫论 被引量:3
8
作者 曹建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6-155,共10页
董仲舒综合儒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以宇宙与社会相比附,将人与社会伦常都看作阴阳五行的推衍,从而将天人感应学说进一步理论化、精细化。董仲舒的学说中经翼奉,影响了谶纬诗学。谶纬诗学接受了翼奉的观念,以情性说《诗》。而其所谓性即五行... 董仲舒综合儒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以宇宙与社会相比附,将人与社会伦常都看作阴阳五行的推衍,从而将天人感应学说进一步理论化、精细化。董仲舒的学说中经翼奉,影响了谶纬诗学。谶纬诗学接受了翼奉的观念,以情性说《诗》。而其所谓性即五行,情即六情,以历律为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期、四始、五际、六情、十二律等观念,以此来定位诗。如此,诗就成了阴阳五行的消长变化的产物。在具体的诗说中,《诗纬》也采用了类比与还原的方式,在《诗》与天地阴阳之间建立一种匹配关系。《诗纬》诗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阴阳情性 汉代情性学说 谶讳学说 情性说《诗》 《诗纬》 类比 还原 《诗》 天地阴阳
下载PDF
试论《书谱》的"情性"观
9
作者 祁丽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94-94,共1页
孙过庭的《书谱》,书文兼妙,千余年来,对书法艺术实践和书法艺术理论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为书法艺术美学的研究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 《书谱》 情性 孙过庭 书法艺术 美学思想 思想感情 艺术形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