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谓“情动”? 被引量:98
1
作者 汪民安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3-121,共9页
多样的情感形式诞生于身体的感触经验,因际遇不同,情感总在悲苦与快乐间变化流转,这种情感的流变即是"情动"。本文从斯宾诺莎的相关论述出发,结合尼采、德勒兹等人的观点,旨在探究情动与身体、力、欲望、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 多样的情感形式诞生于身体的感触经验,因际遇不同,情感总在悲苦与快乐间变化流转,这种情感的流变即是"情动"。本文从斯宾诺莎的相关论述出发,结合尼采、德勒兹等人的观点,旨在探究情动与身体、力、欲望、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情动作为存在之力或活动之力的变化,表明了情感与身体的力量的密切关联,重新勾勒了人作为情感主体的生存样式,其中既有对笛卡尔身心二分的批评,也有与结构主义者、福柯和阿尔都塞的差别。在情动、权力意志、欲望机器的亲密谱系中,身体和心灵并未彼此分离,生命之力尽管以各异的形式呈现,却总是发出持续的呼唤:让我们坚持一种快乐的唯物主义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斯宾诺莎 身体伦理学
原文传递
“情动”理论的谱系 被引量:37
2
作者 刘芊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3-211,共9页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情动"理论盛行于西方人文学术界,在批评理论中形成了"情动转向"的范式转型趋势。这种范式以情感为理论焦点,侧重于研究情绪历史的复杂叙述,从而超越了基于修辞学和符号学的研究范式。"...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情动"理论盛行于西方人文学术界,在批评理论中形成了"情动转向"的范式转型趋势。这种范式以情感为理论焦点,侧重于研究情绪历史的复杂叙述,从而超越了基于修辞学和符号学的研究范式。"情动"概念源于斯宾诺莎,经由德勒兹而发展成为有关主体性生成的重要理论。在这种哲学背景下,情动理论演化出两条理论路径,一条是由马苏米继承的斯宾诺莎到德勒兹的本体论路径,另一条是塞奇维克开启的情动理论的女性主义路径。在女性主义理论中,由于"情动"概念的引入,酷儿理论和相关的女性主义研究发生转型,尤其致力于探索欲望和感觉的变革潜能和乌托邦愿景。"情动"概念作为知识/话语,已经蔓延于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深刻地作用于文化政治领域的表意实践。在这种理论挪用中,它已成为揭示情感之政治性的有效理论工具,表达出将情感的本体论承诺加以理论化的强烈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女性主义 转向
下载PDF
情动转向:后批评时代电影理论建设的一种可能 被引量:24
3
作者 战迪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1-136,共6页
"情动理论"繁荣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人文学术领域,此前经由斯宾诺莎、德勒兹、马苏米等学者的接力性阐释,逐渐释放出其文化批评的理论光芒。作为对笛卡尔时代身心二元论的反驳,"情动理论"强调身体间主动与被动的... "情动理论"繁荣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人文学术领域,此前经由斯宾诺莎、德勒兹、马苏米等学者的接力性阐释,逐渐释放出其文化批评的理论光芒。作为对笛卡尔时代身心二元论的反驳,"情动理论"强调身体间主动与被动的接触过程所产生的情感运动。"情动理论"的介入帮助我们撬动了电影批评理论中较少关注到的身体、身体化,以及世界之间微妙关系的谱系结构,从而更深入体察电影情动机制中快乐、悲苦、欲望之间的转换效应。研究指出,标记着不同情感运动状态的文学母题以叠加和转换的方式促成了情动的流变与生成。极而言之,带有炽烈的"亲生命性"特征的情感深度的拷问,理应在电影批评研究中居于首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批评 后批评 感深度 亲生命性
原文传递
情感是什么? 被引量:19
4
作者 金雯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4-157,共14页
本文旨在梳理早期现代以来的西方情感观念,围绕情感是否能与认知整合这个问题勾勒出两种对于情感的认识和定义。首先考察从笛卡尔到当代神经科学中的"基本情感"论这条脉络,这条思想支流可以称之为情感"直观论",总... 本文旨在梳理早期现代以来的西方情感观念,围绕情感是否能与认知整合这个问题勾勒出两种对于情感的认识和定义。首先考察从笛卡尔到当代神经科学中的"基本情感"论这条脉络,这条思想支流可以称之为情感"直观论",总体上认为情感可以不依靠概念中介而直接进入意识,由此凸显认知与情感的相通性,以及主体的自洽和完整性。其次,从17、18世纪情感理论中找到与直观论不同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经由19世纪末期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通向解构主义情感理论,认为情感与情感概念之间有很多层中介,情感难以被清晰认知。这条脉络可以称之为情感的"符号论",它告诉我们,情感并不为主体所拥有,深刻动摇了启蒙时期建立的人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感研究 感观念史 西方文论
原文传递
情动转向下电影理论与实践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亦水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60,共10页
21世纪的“情动转向”作为学界重要理论转向之一,为电影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本文通过厘清电影情动理论形成的跨学科前提,基于人文学科的电影研究规范,提出电影情动理论实践的三重维度:电影哲学的方法论路径、影像视听情动驱力的文本... 21世纪的“情动转向”作为学界重要理论转向之一,为电影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本文通过厘清电影情动理论形成的跨学科前提,基于人文学科的电影研究规范,提出电影情动理论实践的三重维度:电影哲学的方法论路径、影像视听情动驱力的文本路径、电影情动经济的文化路径。以此确立情动理论的电影研究范式,为当前电影理论研究界提供情动研究的实践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 电影理论 驱力 经济
原文传递
情动与情感:文学情感研究及其方法论启示 被引量:17
6
作者 金雯 《文化艺术研究》 2022年第1期44-55,113,共13页
情感与情动的定义和区分是当代人文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情感指的是凝结为观念的身体感受,是自我意识的根基;而情动指的是非主观性动能,是身体、语言、社会过程构成的不稳定"机器"自我创生和转变的过程,从根本上否定主体性... 情感与情动的定义和区分是当代人文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情感指的是凝结为观念的身体感受,是自我意识的根基;而情动指的是非主观性动能,是身体、语言、社会过程构成的不稳定"机器"自我创生和转变的过程,从根本上否定主体性。情感与情动无法截然分开,也不能全然等同,两者的纠缠在文学情感研究中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文学文本的阐释为整个情感研究工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哥特小说
下载PDF
后电影情动 被引量:10
7
作者 Steven Shaviro 陈瑜(译) 《文化艺术研究》 2021年第1期105-110,116,共7页
何谓后电影情动(affect)?“后电影”(post-cinematic)是一种不同于20世纪的新的媒体制度和生产模式,是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数字技术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生产方式和表达方式;作者依据布莱思·马苏米对“情动”的理解,提出... 何谓后电影情动(affect)?“后电影”(post-cinematic)是一种不同于20世纪的新的媒体制度和生产模式,是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数字技术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生产方式和表达方式;作者依据布莱思·马苏米对“情动”的理解,提出电影和音乐视频可被视为后电影情动的地图,并结合当代社会领域,绘制了情动流动的四个维度:一是德勒兹的“控制社会”;二是当代资本主义疯狂的资金流动;三是当代数字和后电影“媒体生态”;四是麦肯锡·沃克所谓的“游戏空间”。由此出发,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后电影流行明星的特点以及他们是如何吸引观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电影 映射美学 后电影明星
下载PDF
三读早期电影理论:器件转向、情动机制、动作喜剧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英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0-96,共7页
早期电影研究从1990年代初开始风行,已经成为欧美电影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让科技创新、视觉文化与都市现代性并行进入电影史的视域,丰富了原先以文本细读为主流的电影学界的学术成果。本文继续笔者对早期电影研究的追踪,重点在探索近年... 早期电影研究从1990年代初开始风行,已经成为欧美电影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让科技创新、视觉文化与都市现代性并行进入电影史的视域,丰富了原先以文本细读为主流的电影学界的学术成果。本文继续笔者对早期电影研究的追踪,重点在探索近年研究中强调的"媒介考古学"的方法论问题。笔者的《阅读早期电影理论:集体感官机制与白话现代主义》(2005)聚焦汉森的电影理论与张真的上海电影文化史重构,后续的《再读早期电影理论:追寻都市现代性的感官体验》(2008)回溯克拉考尔和本雅明等人的现代性文化理论和现代都市文化的视觉转向。12年之后,笔者三读早期电影理论,追踪作为早期电影研究最新发展的媒介考古学的"器件"转向,一方面以包卫红等人的新作为例,思考器件转向与情动在中国早期电影研究的呈现,另一方面以默片时代的卓别林的动作喜剧《城市之光》为例证,探求电影的情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电影 感官 器件 作喜剧 卓别林
下载PDF
女性主体性建构的文化悖论——当代文化场域中的“大女主剧” 被引量:12
9
作者 高翔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2-159,180,共9页
近年来"大女主剧"的涌现,源于新媒介语境下女性书写的兴起,表现为消费主义语境中被"客体化"或"无名化"的女性所进行的主体性建构,网络空间赋予了大女主剧在形式上投射到宏大空间和历史的可能性,但由于其... 近年来"大女主剧"的涌现,源于新媒介语境下女性书写的兴起,表现为消费主义语境中被"客体化"或"无名化"的女性所进行的主体性建构,网络空间赋予了大女主剧在形式上投射到宏大空间和历史的可能性,但由于其书写中历史性、公共性不足而并未从内涵上解决传统女性叙事"精神幽闭"的问题。大女主剧颠覆了传统言情叙事中的纯爱想象,建构了以权力为指向的全新女性伦理,但在价值层面未能完成对于男权秩序的整体反思,而是陷入合理化逻辑和女性独立伦理的矛盾与分裂之中,并导致了大女主表意中挥之不去的"玛丽苏幽灵"。大女主剧以女性社会性建构作为核心意涵,但网络女频小说的"爽文化观",以及资本热衷的"情动"逻辑所带来的影响,限制了大女主剧深刻表现当代女性经验和主体性建构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女主剧” 主体 权力
原文传递
“嗑CP”: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 被引量:7
10
作者 许冠文 张慧 《妇女研究论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16,共15页
“嗑CP”作为一种时兴的、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的粉丝文化实践,其所涉及的情感空间的生成及营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反映了青年粉丝群体对于亲密关系、社会秩序的理解与解读,以及情感在特殊场域中的生成性与创造性等特点。本文试... “嗑CP”作为一种时兴的、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的粉丝文化实践,其所涉及的情感空间的生成及营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反映了青年粉丝群体对于亲密关系、社会秩序的理解与解读,以及情感在特殊场域中的生成性与创造性等特点。本文试图从对情动理论的启发性理解出发,探讨青年女粉丝在“嗑CP”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情感共鸣、主客体互换来主动地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她们如何以此为契机探索和想象社会规范外的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粉丝 感人类学 亲密关系
原文传递
“情动”与“新主体”:德勒兹与福柯——一种朝向未来的方法论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锦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6-214,共9页
基于德勒兹对"情动"概念的定义,结合斯宾诺莎对"情感"的理解,通过对"情动"概念的非表象、力的强度和伦理指向三个向度的描述,和对德勒兹启用"情动"概念的历史情境的勾勒,可将"情动"... 基于德勒兹对"情动"概念的定义,结合斯宾诺莎对"情感"的理解,通过对"情动"概念的非表象、力的强度和伦理指向三个向度的描述,和对德勒兹启用"情动"概念的历史情境的勾勒,可将"情动"概念建构为指向未来的方法论。参照德勒兹对福柯的论述,"情动"概念与福柯的新的"主体适应运动"即"新主体"的产生一样,既描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定历史氛围,又关涉当下与未来。实际上,"情动"概念可具体化为德勒兹思想运作的支点性概念,通过福柯对塞万提斯和萨德等作家的讨论,可将"情动"的概念与福柯的"知识型"和对文学艺术的阐释联系起来,进而通过"知识型"的转化引出当代社会媒介的显形和后人类的问题,指明"情动"方法论的现实与未来内涵和思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体 知识型 德勒兹 福柯
下载PDF
创造“感受”还是加固“经验”?——从《舞千年》大型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谈起 被引量:8
12
作者 闫桢桢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共7页
文章以《舞千年》大型文化剧情舞蹈节目为例,探讨其中部分舞蹈作品在综艺剧情与舞台现场中的审美差异,由此解析经典舞蹈作品独特艺术魅力的来源问题。同时,文章借助德勒兹与加塔利的“情动”概念,探讨舞蹈艺术在“创造感受”方面的独特... 文章以《舞千年》大型文化剧情舞蹈节目为例,探讨其中部分舞蹈作品在综艺剧情与舞台现场中的审美差异,由此解析经典舞蹈作品独特艺术魅力的来源问题。同时,文章借助德勒兹与加塔利的“情动”概念,探讨舞蹈艺术在“创造感受”方面的独特性,并分析当代偏好“全景知识”的审美惯性,反思艺术作品与文化产品在“创造性”方面的不同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千年》 舞台现场 感知物
原文传递
叙事电影中的“情动”与“情动装置”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斌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6,共9页
情动理论涉及极为复杂的知识谱系,新的理论生产需要重估包括感性学在内的传统知识的价值。情动理论本质上隶属于一元性的生成本体论,在应用于叙事电影这种虚构的人工制品时存在诸多困境;情动无法完全离开电影叙事和镜头语言,无法直接以... 情动理论涉及极为复杂的知识谱系,新的理论生产需要重估包括感性学在内的传统知识的价值。情动理论本质上隶属于一元性的生成本体论,在应用于叙事电影这种虚构的人工制品时存在诸多困境;情动无法完全离开电影叙事和镜头语言,无法直接以触感或气氛感知等方式自我生成。因此,在叙事电影既定规范内梳理已有的理论资源,描述某些可能的“电影情动装置”,将是电影理论和批评无法回避的任务。文章例举三部叙事电影,讨论了与“视界缝合”“元电影”和“电影再媒介化”有关的三种电影装置,力图在已有知识资源中追溯情动发生的可能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置 无意识 触感 气氛
原文传递
情动理论与跨文化叙事:新主流电影中“大国形象”的生产机制
14
作者 裴蕾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123,共4页
新主流电影将影像的“情动机制”作为一种大国形象的“生产机制”,有效缓和了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隔阂。电影的影像作为大国形象的生产媒介,通过“身体的感触”影像、“结晶”影像与“仪式”影像的情动机制,对“大国形象”进行情动触发、... 新主流电影将影像的“情动机制”作为一种大国形象的“生产机制”,有效缓和了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隔阂。电影的影像作为大国形象的生产媒介,通过“身体的感触”影像、“结晶”影像与“仪式”影像的情动机制,对“大国形象”进行情动触发、情感召唤与情感指征。使得中国的“大国形象”双向融合了创作者与观众的情动,高度契合跨文化叙事的情感调用、情感流通与情感获取。情动影像是促进跨文化叙事的中介力,电影中的情感变化与文化融通成为一种潜在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叙事 大国形象 影像
下载PDF
纪实类综艺节目的情动呈现与情感征候 被引量:3
15
作者 曾一果 罗舜心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2-48,共7页
近年来,我国纪实类综艺节目从注重“故事叙事”转向彰显“情感行动”,“情动”成为其核心元素。依托德勒兹的情动理论,本文对《妻子的浪漫旅行》《向往的生活》等纪实类综艺节目进行了文本观察,并发现此类综艺节目不仅通过特写镜头的调... 近年来,我国纪实类综艺节目从注重“故事叙事”转向彰显“情感行动”,“情动”成为其核心元素。依托德勒兹的情动理论,本文对《妻子的浪漫旅行》《向往的生活》等纪实类综艺节目进行了文本观察,并发现此类综艺节目不仅通过特写镜头的调度和后期的采访加工来呈现情动,还利用情境设计和气氛营造来构造情动,其所呈现的情感征候,深刻映射出当代社会的流动情感现状和当代人的现代性焦虑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类综艺 感征候
原文传递
漂泊的情动:短视频的观看体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揭其涛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87,共4页
“刷屏”行为使短视频用户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情动体验,这是基于技术引发的身体性、无意识性、非观念性的情感过程。短视频作为一种视听形态具有流动性,可以使用户的情动体验产生漂泊感,易导致人们在繁杂的现实生活与漂泊的情动体验中产... “刷屏”行为使短视频用户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情动体验,这是基于技术引发的身体性、无意识性、非观念性的情感过程。短视频作为一种视听形态具有流动性,可以使用户的情动体验产生漂泊感,易导致人们在繁杂的现实生活与漂泊的情动体验中产生错觉。这种观看体验提醒我们进行反思,尤其应警惕短视频用户的情感联结所产生的流动共同体对社会及个人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的共同体 感联结
原文传递
量绘情动施——多重镜头下可感的基础设施
17
作者 周彦华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6,共10页
基础设施是社会技术的集合,是概念性问题的场所,是需要社会物质性承认的超—人类的形式。同时,基础设施也经常唤起感官的多重具身化感觉,重塑感官方式。它通常是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但偶尔也是时间的悬置——延期、破坏、暂停、放弃和... 基础设施是社会技术的集合,是概念性问题的场所,是需要社会物质性承认的超—人类的形式。同时,基础设施也经常唤起感官的多重具身化感觉,重塑感官方式。它通常是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但偶尔也是时间的悬置——延期、破坏、暂停、放弃和重置。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这些生发出来的归属感、成就感或失落感如何通过感官的方式被不断重塑?劳拉·马科斯的“触感视觉”延展了镜头的性质,让其从一种被动的机械变为了一种能动的器官。作为器官的镜头在电影、实验影像和研究型艺术中再现、再造、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它不仅揭示了情动的基础设施的存在,还进一步量绘了这些基础设施的情动张力。镜头下可感的基础设施重塑人/非人对地方的归宿感、文化的认同感和社会的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 触感视觉 镜头 电影 影像艺术 研究型艺术
原文传递
沉默的克苏鲁:科幻电影中巨物崇拜审美的情动技术
18
作者 陈亦水 鲜怡灵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5,共9页
“克苏鲁”作为银幕上的巨物崇拜审美的情感修辞,一直以科幻类型片中的“沉默巨物”(Big Dumb Objects,BDO)这一科幻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所带来的“艺术恐怖”(art-horror)崇高美学形态为内在情动驱力,在内容和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展现他... “克苏鲁”作为银幕上的巨物崇拜审美的情感修辞,一直以科幻类型片中的“沉默巨物”(Big Dumb Objects,BDO)这一科幻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所带来的“艺术恐怖”(art-horror)崇高美学形态为内在情动驱力,在内容和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展现他者与主体关系的非人类生态怪兽巨物、个体-空间的分裂关系的生态景观巨物、(非)人造物与技术崇拜关系的科技巨物这三种类型,文化表达上则基于这些BDO技术图像表露出其所象征的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情动现实,即一种对于资本和技术合谋后的“克苏鲁”巨兽的恐惧,不仅像21世纪经济全球化之前的往常一样吞噬底层,还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之后也有着吞噬技术资本作为其造物主的危险,这种巨物崇拜审美的情动技术值得21世纪20年代的文化工作者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巨物 科幻类型片 数字资本主义 文化研究
原文传递
赛博朋克影像媒介的情动美学建构
19
作者 王赟姝 朱祎晨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5,共10页
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赛博朋克文化正是生长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洪流中,作为一种影像媒介,引发的对于新技术的恐慌与对于人类生存危机的恐惧心理,引发诸多思考。在情动理论转向下,电影研究将影像的媒介性和物... 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赛博朋克文化正是生长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洪流中,作为一种影像媒介,引发的对于新技术的恐慌与对于人类生存危机的恐惧心理,引发诸多思考。在情动理论转向下,电影研究将影像的媒介性和物质性放大,认作一种感知系统,从而探讨观众在其中被引发的身体感知与情动感受。如果以情动的视角看待赛博朋克影像,一方面,赛博朋克影像作为传播媒介,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联觉感知的塑造,与观影主体在身体和内容上产生情感链接;另一方面,赛博朋克影像背后所传达的“反叛”朋克文化和后现代微观政治隐喻皆是情动经济的表达。因此,本文将从媒介与叙事角度探讨赛博朋克影像作为媒介的情动机制构建与美学形态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朋克影像 叙事 文化研究
原文传递
刺激、感觉与反应的身体语言:电影表演作为可视化的情态生成
20
作者 韩开洁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3期153-155,共3页
人类的身体语言经过实验、测量和分析,有一整套数据体系。电影表演是演员通过身体语言在镜头前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演员可见的身体行动在规定情境中为叙事服务,作为观众欲望与情感投射的载体,肢体动作是演员在镜头前表达情感的语法,其... 人类的身体语言经过实验、测量和分析,有一整套数据体系。电影表演是演员通过身体语言在镜头前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演员可见的身体行动在规定情境中为叙事服务,作为观众欲望与情感投射的载体,肢体动作是演员在镜头前表达情感的语法,其已然成为一种可见的身体情感存在形式,观众也透过银幕上演员与对手的有形与无形的交流生发情态想象。电影表演中,演员通过身体语言在情感想象与表达中在镜头前呈现情感表演状态,这一情感状态一定发生在演员受到刺激、产生感觉、形成反应的表演过程中,这一过程与情动本体论联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语言 态想象 角色创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