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茶发酵中pH调控对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毛清黎 朱旗 +1 位作者 刘仲华 施兆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4-526,共3页
利用悬浮发酵模拟试验研究了酸处理调控红碎茶发酵.结果表明,发酵系统pH值与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7,p<0.001;r=-0.864,p<0.005),而与茶褐素(TB)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6,p<0.005);TF形成主要受二羟基... 利用悬浮发酵模拟试验研究了酸处理调控红碎茶发酵.结果表明,发酵系统pH值与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7,p<0.001;r=-0.864,p<0.005),而与茶褐素(TB)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6,p<0.005);TF形成主要受二羟基多酚氧化酶(DPPO)与三羟基多酚氧化酶(TPPO)相对活性影响;酸处理可促进PP向TF的有效转化,TF转化率比对照提高71.2%.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红茶发酵中pH调控提高TF含量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处理 pH值 茶黄素 多酚氧化酶 红碎茶 悬浮发酵
下载PDF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体系优化模型 被引量:22
2
作者 夏涛 高丽萍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5-60,共6页
采用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温度,pH、供氧及发酵时间等因子对悬浮发酵红茶色素形成的综合效应,建立了以茶黄素(TFs)、茶红素(TRs)和TRs/TFs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借助模型研究了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TF... 采用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温度,pH、供氧及发酵时间等因子对悬浮发酵红茶色素形成的综合效应,建立了以茶黄素(TFs)、茶红素(TRs)和TRs/TFs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借助模型研究了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TF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采取先高温后逐步降低温度、降低pH值和早期充分供氧,有利于TFs的积累。对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机选优,筛选出TRs和TRs/TFs取值限分别在10%~12%和10~12的悬浮发酵体系的最佳因子组合为:温度285~290℃,pH46~48,供氧130~150ml/min,发酵时间(FT)555~589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饮料 鲜叶匀浆 悬浮发酵 数学模型
下载PDF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工艺监测参数 被引量:14
3
作者 夏涛 高丽萍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7-53,共7页
采用电极法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电位(ORP)、溶解氧(DO)浓度工艺参数进行了在线检测。结果表明,发酵体系中多酚类物质消耗与ORP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随着多酚类物质氧化消耗及氧化产物的形成,ORP呈逐... 采用电极法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电位(ORP)、溶解氧(DO)浓度工艺参数进行了在线检测。结果表明,发酵体系中多酚类物质消耗与ORP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随着多酚类物质氧化消耗及氧化产物的形成,ORP呈逐步增高,其变化曲线呈“S”型,符合Logistic方程,方程拐点可间接反映多酚类物质的保留量;DO浓度影响发酵速率和红茶品质,其变化趋势也符合Logistic方程描述的“S”型曲线,而方程拐点略早于茶黄素(TFs)峰值出现时间,故可用DO浓度变化指示TFs变化过程。发酵体系总色度(TC)变化与茶红素(TRs)形成趋势较吻合,凡影响TRs形成的因素均影响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红茶饮料 鲜叶匀浆 悬浮发酵 工艺参数
下载PDF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饮品的香气品质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夏涛 高丽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4-85,共2页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饮品因鲜叶破碎强烈、供氧充足、发酵迅速, 使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明显受抑, 加之缺乏干燥过程, 影响了香气的形成与转化, 从而表现出香气总量及Ow uor指数低, 香气前体残留量高。后熟处理虽然使悬浮发酵红茶低沸...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饮品因鲜叶破碎强烈、供氧充足、发酵迅速, 使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明显受抑, 加之缺乏干燥过程, 影响了香气的形成与转化, 从而表现出香气总量及Ow uor指数低, 香气前体残留量高。后熟处理虽然使悬浮发酵红茶低沸点香气和香气总量下降, 却明显提高了Ow uor 指数, 改善了香气感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悬浮发酵 红茶饮品 香气品质 后熟处理
下载PDF
悬浮发酵红茶与传统红茶品质比较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夏涛 童启庆 萧伟祥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比较了悬浮发酵红茶与传统红茶的品质差异 ,结果显示悬浮发酵红茶的水浸出物、可溶性糖、氨基酸和茶黄素 (TFs)含量均比传统红茶高 ,茶汤汤色红艳明亮 ,滋味表现出浓强爽的特征。悬浮发酵液经适当后熟处理 ,可增加水浸出物和氨基酸含量 。
关键词 红茶 悬浮发酵 品质 后熟处理
下载PDF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体系工艺放大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夏涛 童启庆 萧伟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5-47,共3页
为实现悬浮发酵红茶工业化生产,对影响发酵体系工艺放大指标—容量传质系数(KLa)的因素及KLa对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KLa受发酵体系中搅拌速率、温度、通气量、装液量的影响;添加某有机物可明显提高发酵体系的KLa... 为实现悬浮发酵红茶工业化生产,对影响发酵体系工艺放大指标—容量传质系数(KLa)的因素及KLa对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KLa受发酵体系中搅拌速率、温度、通气量、装液量的影响;添加某有机物可明显提高发酵体系的KLa;随KLa的增大,发酵液中茶黄素类(TFs)含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匀浆 悬浮发酵 红茶 工艺放大指标 KLA
下载PDF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工艺学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夏涛 童启庆 萧伟祥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研究了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及其工艺调控。结果表明,悬浮发酵中多酚氧化酶活性虽明显受抑,但仍可完成正常酶促氧化作用;工艺监测参数如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浓度、摄氧率及茶汤总色度的变化与发酵体系中的底物消耗及... 研究了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及其工艺调控。结果表明,悬浮发酵中多酚氧化酶活性虽明显受抑,但仍可完成正常酶促氧化作用;工艺监测参数如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浓度、摄氧率及茶汤总色度的变化与发酵体系中的底物消耗及产物形成间存在密切关系;提高供氧水平和添加有机溶剂A可明显促进多酚氧化产物茶黄素的形成;高悬浮液浓度限制发酵的主要原因是供氧不足,而分批补料发酵方式能缓解供氧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悬浮发酵 工艺监测参数 供氧 发酵方式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的工艺条件 被引量:8
8
作者 周昀 陈躬瑞 +2 位作者 黄椿鑑 付燕秋 倪莉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6-122,共7页
部分析因和扩充试验结果表明,茶汤中茶红素(TRs)和茶黄素(TFs)含量达到最佳比例时的发酵条件是:时间35min,通氧量26.5mL/min,温度30~35℃,pH自5.5逐渐上升至6。综合以上结果,对两种红茶色素影响显著的因素是:反应pH、反应温度和... 部分析因和扩充试验结果表明,茶汤中茶红素(TRs)和茶黄素(TFs)含量达到最佳比例时的发酵条件是:时间35min,通氧量26.5mL/min,温度30~35℃,pH自5.5逐渐上升至6。综合以上结果,对两种红茶色素影响显著的因素是:反应pH、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以这3种因素构建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的最佳工艺条件是:pH5.8、温度30℃及时间29.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茶汤 悬浮发酵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影响悬浮发酵红茶色素形成的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夏涛 童启庆 萧伟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5期520-521,共2页
比较了茶树品种、季节及发酵体系中温度、pH、悬浮液浓度等因素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色素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福鼎大白茶夏季鲜叶可制作优质的悬浮发酵红茶;较低的发酵温度、pH 和悬浮液浓度有利于茶黄素的形成。
关键词 茶树品种 温度 悬浮发酵 红茶 色素形成
下载PDF
液态悬浮发酵法生产红茶茶汤的工艺参数探索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昀 陈躬瑞 +2 位作者 黄椿鑑 付燕秋 倪莉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7-182,共6页
通过添加作为内源酶来源的茶鲜叶,对低档绿茶茶汤进行悬浮发酵生产红茶茶汤。以茶红素(TRs)和茶黄素(TFs)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做部分析因试验及扩充试验;使用JMP软件分析最佳工艺参数以及对产品中红茶色素影响较大的... 通过添加作为内源酶来源的茶鲜叶,对低档绿茶茶汤进行悬浮发酵生产红茶茶汤。以茶红素(TRs)和茶黄素(TFs)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做部分析因试验及扩充试验;使用JMP软件分析最佳工艺参数以及对产品中红茶色素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兼顾TRs和TFs的情况下,茶汤中二者含量达到最佳比例时的发酵条件是:发酵时间35min,通氧量26.5mL/min,温度30-35℃,pH从5.5逐渐升至6,且无需添加果胶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茶汤 悬浮发酵 低档绿茶 茶鲜叶 红茶色素
原文传递
模糊感官评价优化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昀 《福建农业科技》 2020年第6期37-41,共5页
在前期进行响应面法以及神经网络分析法优化液态悬浮红茶茶汤的最佳发酵条件基础上,选择不同pH、温度以及时间条件下制备4份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以4份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为样品,选取香气、汤色、滋味、浊度为评价因素,通过模糊数... 在前期进行响应面法以及神经网络分析法优化液态悬浮红茶茶汤的最佳发酵条件基础上,选择不同pH、温度以及时间条件下制备4份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以4份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为样品,选取香气、汤色、滋味、浊度为评价因素,通过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评判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的品质。同时,测定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的TRs/TFs、咖啡碱、氨基酸、多糖、蛋白质以及还原糖等化学成分含量,并对各化学成分与感官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模糊感官评价体系筛选出最易为消费者接受的红茶茶汤的工艺条件为pH 5.8、反应温度30℃及发酵时间30 min,此条件下制备的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的模糊感官综合评分为3.66分,茶汤具有色泽均匀、滋味平和的特点。红茶茶汤中的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等化学成分对茶汤的香气及滋味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茶汤 悬浮发酵 模糊数学 感官评价
下载PDF
豆渣悬浮发酵转化为秀珍菇多糖的纯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恒光 陈君琛 +1 位作者 汤葆莎 吴俐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238-242,共5页
豆渣可用于液体悬浮培养食用菌菌丝体,并且可以进一步提取食用菌菌丝体多糖,但所得食用菌菌丝体多糖的纯度尚不清楚。为了检测其纯度,以麦角甾醇为指标,间接测定生长在豆渣表面的秀珍菇菌丝体含量,并依据对照秀珍菇菌丝体多糖提取率以... 豆渣可用于液体悬浮培养食用菌菌丝体,并且可以进一步提取食用菌菌丝体多糖,但所得食用菌菌丝体多糖的纯度尚不清楚。为了检测其纯度,以麦角甾醇为指标,间接测定生长在豆渣表面的秀珍菇菌丝体含量,并依据对照秀珍菇菌丝体多糖提取率以及发酵豆渣残渣的多糖提取率,推断秀珍菇多糖的纯度。在此基础上,以秀珍菇多糖纯度为指标,以正交试验L9(34)优化培养基配方。极差分析表明,4个因素对提高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为麦麸>豆渣>葡萄糖>马铃薯。最优豆渣固体悬浮发酵配方为:葡萄糖3%、豆渣5%(不过滤)、麦麸(使用滤液)0.5%、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VB10.01%、酵母粉0.15%,pH自然。发酵7天后,秀珍菇多糖的纯度可达75.27%,得率为发酵豆渣残渣质量的3.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秀珍菇 悬浮发酵 多糖 纯度
下载PDF
神经网络在模拟液态悬浮发酵红茶茶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昀 《丽水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53-58,共6页
通过比较JMP和MATLAB两大软件的神经网络模块在模拟液态悬浮发酵生产红茶茶汤工艺中的预测能力,说明构建神经网络对食品加工过程的模拟具有较高准确性。两种软件中,JMP软件更易操作,更适合在食品行业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红茶茶汤 悬浮发酵 神经网络
下载PDF
茶鲜叶悬浮发酵中TSs和TFs的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斌 江和源 +3 位作者 薛金金 刘千录 张建勇 王岩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2期140-147,共8页
为研究茶鲜叶悬浮发酵生产速溶红茶中TSs和TFs含量和种类的变化,根据其工艺要求,以HPLC测定的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TSs)、茶黄素(theaflavins,TFs)为指标,分别对选取的4个影响因子(通氧速率、细胞破碎率、温度、料液比)进... 为研究茶鲜叶悬浮发酵生产速溶红茶中TSs和TFs含量和种类的变化,根据其工艺要求,以HPLC测定的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TSs)、茶黄素(theaflavins,TFs)为指标,分别对选取的4个影响因子(通氧速率、细胞破碎率、温度、料液比)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通氧速率0.8 L/min以上,TSs的生成含量会随着通氧速率的增大而降低,而TFs的量则变化不显著;破碎率60 s以上,TSs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而TFs的生成量是随着破碎率的增大而减少;温度各水平在TSs的生成上没有显著差异,而25℃以上,TFs的生成含量和温度负相关;TSs的生成含量会随着料液比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75~125mg/mL),TSs、TFs含量的增长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悬浮发酵 儿茶素 聚酯型儿茶素 茶黄素
下载PDF
茶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夏涛 高丽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研究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大,茶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关键词 悬浮发酵红茶 品质 鲜叶处理
下载PDF
GABA红茶饮料液态悬浮发酵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强 许凡凡 +3 位作者 司辉清 潘科 张小琴 赵振军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5-181,共7页
利用经真空厌氧富集GABA处理的夏秋茶鲜叶匀浆进行液态悬浮发酵,以GABA和红茶重要品质成分含量及其感官品质审评得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优化GABA红茶饮料液态悬浮发酵工艺。GABA红茶液态悬浮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是... 利用经真空厌氧富集GABA处理的夏秋茶鲜叶匀浆进行液态悬浮发酵,以GABA和红茶重要品质成分含量及其感官品质审评得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优化GABA红茶饮料液态悬浮发酵工艺。GABA红茶液态悬浮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茶鲜叶与纯水比1∶30、匀浆粉碎时间2 min、摇床转速180r/min、发酵温度35℃、固液振荡发酵时间45 min,在此条件下红茶鲜汁中GABA含量(22.44±1.96)μg/mL,茶黄素(TFs)、茶红素(TRs)含量分别为(0.58±0.05)%,(5.52±0.04)%,且感官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A 液态悬浮发酵 红茶饮料 正交试验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