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恻隐”与“同情”——儒学与情感现象学比较研究 |
黄玉顺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3
|
|
2
|
恻隐之“隐”考论 |
黄玉顺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07 |
9
|
|
3
|
儒家文化中的共情观 |
李玮
王振东
蔡宝鸿
杨晓峰
申荷永
|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8
|
|
4
|
《论语》中伤痛观念的哲学阐明 |
曾海军
|
《天府新论》
CSSCI
|
2024 |
0 |
|
5
|
中西和谐观的价值诉求 |
周海春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6
|
进化论伦理学视野下的孟子人禽之辨 |
王觅泉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6 |
3
|
|
7
|
恻隐与亲亲——仁孝何以一本? |
赵金刚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8
|
“孺子将入于井”的伦理想象 |
童建军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9
|
感通与同情——对恻隐本质的现象学再审视 |
蔡祥元
|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0
|
韩愈“哀情”教育思想探析 |
陈秋琴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1
|
从同情到行动——休谟同情观的动机困境与内外出路 |
贾沛韬
|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
2023 |
0 |
|
12
|
“援手”为什么能够得到辩护 |
全林强
|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3
|
一种人我合一的理想同感反应形态:比较哲学的视角 |
赵妍妍
|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4
|
柏拉图的“四德说”和孟子的“四德说”之比较 |
覃筱曼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
0 |
|
15
|
愤发抒情,悲歌长哭──浅谈屈原爱国主义情怀抒发 |
余振东
|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
0 |
|
16
|
论恻隐之心的悲剧底蕴 |
骆冬青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7
|
孟子乐舞起源观新探 |
向万成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18
|
孟軻“性善说”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
冷冉
|
《教育科学》
|
1985 |
0 |
|
19
|
孟子的人生理论 |
郑晓江
程林辉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
1991 |
0 |
|
20
|
郑义的黄河恋:苦苦追寻失落的民族魂 |
郑波光
|
《当代文坛》
|
198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