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6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疾病患者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血栓形成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60
1
作者 范彬 黄芬 +1 位作者 张玉红 梅赣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2-276,共5页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及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CRTC)形成的...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及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CRTC)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共483例,共进行612次PICC置管,置管时间中位数101(48-184) d;观察CRBSI及CRTC的发生率,并对CRBSI及CRTC的相关变量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CRBSI共47例(7. 7%),发生率为0. 59‰导管日;而CRTC共16例(2. 6%),发生率为0. 20‰导管日,无其他相关严重并发症。CRBSI和CRTC相关的变量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类型的疾病相比,急性白血病与CRBSI的高发病率显著相关,但与CRTC无显著相关。结论:与传统CVAD置管方法相比,PICC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成为CVAD有效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血栓形成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与白细胞数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胡龙华 王文丁 +2 位作者 贾坤如 余方友 桂炳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91-192,共2页
目的 为了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与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关系及其感染病原学特点 ,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 1996~ 2 0 0 0年共收治的 5 2 6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5 2 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有 2 7... 目的 为了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与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关系及其感染病原学特点 ,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 1996~ 2 0 0 0年共收治的 5 2 6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5 2 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有 2 74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为 5 2 .0 9% ;白细胞数 <4 .0× 10 9/L组感染率 6 3.0 2 %、<1.0×10 9/L组感染率 95 .2 8%、≥ 4 .0× 10 9/L组感染率 16 .2 6 % ,与前两组比较 P<0 .0 0 1;白细胞数≤ 1.0× 10 9/L感染死亡率 4 6 .5 3%、>1.0× 10 9/L 感染死亡率 8.0 9% ,两组间比较 P<0 .0 0 1;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 ,其次为真菌。结论 白细胞减少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对白细胞数 <1.0× 10 9/L 的患者应加强护理 ,对病原菌应根据敏感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 ,慎用广谱抗生素 ,以防真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医院内感染 白细胞 原菌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周宏 任玲 +2 位作者 郑雯 茅一平 康海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7-659,共3页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HM)患者医院感染(NI)的特点和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研究HM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并对住院时间、化疗、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等14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HM)患者医院感染(NI)的特点和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研究HM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并对住院时间、化疗、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等14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2例HM患者中发生NI 86例、128例次,NI发病率为35.5%,例次发病率为52.9%,多部位感染27例(31.4%),以上呼吸道、胃肠道、下呼吸道、口腔、血液感染为主,66.7%的感染发生于化疗期间和化疗结束后7 d内;住院时间和ANC是HM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M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化疗期间和化疗结束后7 d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时期,缩短化疗后ANC恢复的时间,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目标性监测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4
作者 张淑彩 郭晓 魏晓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35-1437,共3页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医院感染 护理
下载PDF
优质护理服务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张丽 《华西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23-124,共2页
目的讨论优质护理服务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影响。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1月对5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从人文关怀角度施以关心和心理干预,并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并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 目的讨论优质护理服务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影响。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1月对5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从人文关怀角度施以关心和心理干预,并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并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入、出院时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入院时SAS、SDS得分显著高于我国常模值(P<0.01),出院患者焦虑及抑郁得到改善和缓解,与入院相比SAS、SD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通过优质护理服务可改善其焦虑抑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 恶性血液病 焦虑 抑郁
原文传递
反应停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6
作者 蒋复高 吴天勤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7-179,共3页
关键词 反应停 恶性血液病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体内30种氨基酸 被引量:32
7
作者 李鹏飞 陶蓓蓓 +5 位作者 张绪得 安卓玲 张茜 李悦 郝倩倩 刘丽宏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47-1352,共6页
建立了以12种同位素标记氨基酸做内标,采用衍生化方法,LC-MS/MS采用MRM方式同时定量30种氨基酸的检测方法。生物样本加入含有同位素内标的甲醇溶液,沉淀蛋白后氮气吹干加入衍生试剂,样本氨基酸与同位素氨基酸内标同步衍生,减小实验误差... 建立了以12种同位素标记氨基酸做内标,采用衍生化方法,LC-MS/MS采用MRM方式同时定量30种氨基酸的检测方法。生物样本加入含有同位素内标的甲醇溶液,沉淀蛋白后氮气吹干加入衍生试剂,样本氨基酸与同位素氨基酸内标同步衍生,减小实验误差。选用TC-C18色谱柱,以水-乙腈(均含有0.01%七氟丁酸和0.1%甲酸)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进行分离,30种氨基酸及其中的同分异构体都能基线分离。选用3200QTRAP型质谱仪的多重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本方法用于实时监测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机体的代谢及营养状况,对患者的移植成功率及改善移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氨基酸 高通量定量 同位素内标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8
作者 张鹏鹏 王丽娜 +5 位作者 李明 张豪 赵龙 张锦 王盼盼 席亚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9-676,共8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725例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原发病...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725例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原发病、治疗阶段、粒细胞缺乏程度、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医院感染、感染部位、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感染天数、接受放化疗、疾病缓解情况及病原学等。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上呼吸道,占24.0%,其次是肺和血流,分别占16.2%和13.8%;医院感染的原发病中急性白血病占首位,感染率为82.1%,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感染率最高(73.3%),其次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8.0%)和多发性骨髓瘤(66.7%);急性白血病在初始诱导期及复发难治期感染率较高,分别为79.3%和84.5%。临床共分离出18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26株占68.48%,革兰阳性菌23株占12.50%,真菌35株占19.02%。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原发病、粒细胞缺乏程度及持续时间、化疗、使用糖皮质激素、疾病状态均与医院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10^9/L、化疗及疾病未缓解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医院感染率仍较高,尤其急性白血病接受化疗或未获得完全缓解以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10^9/L的患者,应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粒细胞缺乏症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 被引量:32
9
作者 田磊 王继军 +5 位作者 景红梅 赵伟 董菲 万伟 克晓燕 胡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血培养阳性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并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及耐药分析。结果 92例...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血培养阳性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并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及耐药分析。结果 92例患者中64.1%发生血流感染时为粒细胞缺乏,所有患者均有发热,45.7%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82.6%检测到降钙素原升高。检出107株病原体,其中革兰阴性菌75株(70.1%),革兰阳性菌27株(25.2%),真菌5株(4.7%)。药敏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达80.9%和91.3%;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31.2%和5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尚敏感。92例患者死亡35例(38.0%),初始经验治疗抗生素是否有作用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经验治疗采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组的病死率略低于非碳青霉烯类治疗组(28.6%对4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预后较差,致病原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发生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应引起关注。初始经验治疗的有效性可显著影响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血流感染 耐药率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罗洪强 傅佳萍 蒋景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1-1173,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高危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资料,调查感染高危因素并进行分析,采用SPSS2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 目的研究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高危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资料,调查感染高危因素并进行分析,采用SPSS2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收治的51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71例,感染率33.0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85.38%,检出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占61.04%;基础疾病中急性白血病感染率最高,占71.92%;高龄、粒细胞缺乏、大剂量化疗是诱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高龄、大剂量化疗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应针对性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恶性血液病 预防控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敬雪明 李铃 +3 位作者 古雪 敬雨佳 李芸 梅小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调查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75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调查CRBSI发生的相关性、病原菌分布、... 目的调查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75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调查CRBSI发生的相关性、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结果 CRBSI发病率为8.0‰;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38.4%);股动脉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与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及锁骨下静脉与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病原体6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5株(55.6%),革兰阴性菌26株(41.3%);革兰阳性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及亚胺培南耐药性较低;患者年龄、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合并糖尿病与否及APACHEⅡ评分等因素与恶性血液病CRBSI发生存在相关性,其相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CRBSI感染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同时给予CRBSI危险因素评估后能更有效地预防CRBSI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 被引量:25
12
作者 黄文荣 邵青 +7 位作者 李红华 韩晓萍 窦立萍 杨华 任芳 高海燕 高春记 于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10-1312,共3页
目的了解应用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治疗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诊断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患者,给予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治疗7-10 d,然后根据疗效决定序贯口服伏立康唑治疗还是换用其他药物。结果 7例临床... 目的了解应用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治疗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诊断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患者,给予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治疗7-10 d,然后根据疗效决定序贯口服伏立康唑治疗还是换用其他药物。结果 7例临床诊断和1例拟诊为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患者,经联合抗曲霉菌属治疗后7例有效,1例无效;8例患者均能耐受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用药。结论卡泊芬净+伏立康唑联合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曲霉菌属感染 联合治疗 恶性血液病
原文传递
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陈少桢 林康昵 +9 位作者 肖敏 骆晓峰 李芊 任金华 黄若瑶 陈敏敏 Issa Hajji Ally 陈志哲 杨婷 胡建达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51-955,共5页
目的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血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以了解临床真实世界血流感染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临床送检血培养阳性标本分... 目的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血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以了解临床真实世界血流感染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临床送检血培养阳性标本分离出的657株病原菌资料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57株血培养阳性菌株中,革兰阴性菌(G-菌)410株(62.4%),革兰阳性菌(G+菌)163株(24.8%),真菌50株(7.6%)。前五位的致病细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7.5%)、大肠埃希菌(17.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ys)(14.9%),铜绿假单胞菌(14.2%)及金黄色葡萄球菌(3.5%)。G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D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5.2%和55.8%,产ESBL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多高于非产ESBL菌株。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在14%以下。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12.0%以下;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克肟和头孢噻肟耐药率均为7.1%,未发现对替加环素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CNS中84.7%(83/98)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金黄色葡萄球菌中43.5%(10/23)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的G’菌。结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合并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分布较广,以G-菌为主,耐药情况较严峻。临床上对怀疑有G’菌血液感染的患者可经验性选择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或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血流感染 抗药性
原文传递
肛周皮肤拭子细菌培养对血液病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血流感染的预警价值 被引量:25
14
作者 徐春晖 宿扬 +4 位作者 吕燕霞 田志颖 孙福军 林青松 王川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21-102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肛周皮肤拭子细菌培养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对CRE血流感染的预警价值,寻找CRE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行肛周皮肤拭子细菌培养的血液病患者分离出CRE的耐药率、患者后期CRE血流感...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肛周皮肤拭子细菌培养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对CRE血流感染的预警价值,寻找CRE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行肛周皮肤拭子细菌培养的血液病患者分离出CRE的耐药率、患者后期CRE血流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14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肛周皮肤拭子细菌培养,74例检出CRE,其中后期发生CRE血流感染者13例(17.6%)。共分离出CRE 87株(相同患者相同部位去重),包括肺炎克雷伯菌31株、大肠埃希菌43株、阴沟肠杆菌8株、其他肠杆菌科细菌6株。分离出CRE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1.9%、74.4%、98.8%、17.6%、74.4%和8.0%。13例发生CRE血流感染患者肛周皮肤拭子与血液中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替加环素耐药程度一致率较高。粒细胞缺乏(粒缺)、存在消化道症状、肛周感染持续时间为肛周皮肤CRE阳性患者发生CRE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0、1.13和1.23,P值分别为0.029、0.005、0.016)。结论对血液病患者进行肛周皮肤拭子细菌培养可为后期CRE血流感染提供预警,并可为其提供抗菌药物选择参考;粒缺、伴消化道症状以及肛周感染持续时间长可作为CRE血流感染患者早期识别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 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15
作者 陈岩 王淑惠 +3 位作者 黄宝青 倪雄 黄晓春 秦阳华 《检验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中国IFD工作组制定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为对照标准... 目的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中国IFD工作组制定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为对照标准,研究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单个指标在诊断IFD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所需时间。结果相比于金标准,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单个指标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IFD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所需时间分别为0.946 1、98.6%、83.0%和(3.86±2.92)d。结论 G试验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IFD较传统诊断方法在敏感性及所需时间上均有较大优势,且有较好的阴性预测值,能帮助早期诊断和排除IFD,提高临床诊治效果,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73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李军体 孟凡义 +2 位作者 孙竞 徐兵 刘晓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6-378,共3页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的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1992-01-2004-10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73例,单用常规剂量的氟康唑33例、伊曲康...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的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1992-01-2004-10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73例,单用常规剂量的氟康唑33例、伊曲康唑26例、两性霉素B14例;氟康唑治疗无效者改用伊曲康唑9例和两性霉素B6例,伊曲康唑治疗无效改用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16例,47例同时应用了粒细胞集落细胞刺激因子(G—CSF)治疗至白细胞正常,37例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结果 73例IFI总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3.4%和63.0%,在各诊断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用氟康唑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低于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组,分别为39.4%、53.9%和57.1%(P〈0.05);用氟康唑治疗无效改用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77.8%和83.4%。结论 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IFI的疗效相似,明显高于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副反应多。抗真菌的有效率在确诊组、临床诊断组和拟诊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两性霉素B
原文传递
炎症因子、凝血指标和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在恶性血液病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7
作者 于佳 陈淘江 +2 位作者 王冬梅 兰蕴平 王国祥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9年第8期688-693,共6页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凝血指标、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在恶性血液病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并收治入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25例,进一步按照感染程度分为脓毒症组(77例)、普通感染...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凝血指标、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在恶性血液病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并收治入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25例,进一步按照感染程度分为脓毒症组(77例)、普通感染组(63例)和未感染组(85例),分别检测三组患者的炎症指标、凝血指标和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水平,比较其在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及三者的关系,并应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降钙素(procalcitonin,PCT)、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D64阳性率对脓毒症的诊断效能。结果:三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年龄、体温、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进一步与未感染组相比,脓毒症组和普通感染组的平均年龄更大,RBC、Hb水平明显降低,而脓毒症组患者体温明显高于普通感染和未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相比,脓毒症组和普通感染组炎症指标(hs-CRP、PCT、IL-6、CD64)显著升高,与普通感染组相比,脓毒症组的炎症指标水平进一步升高。与未感染组相比,脓毒症组和普通感染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APTT)、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debrand facror,VWF)水平均显著升高,而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水平显著降低;与普通感染组相比,脓毒症组的PT、APTT、D-二聚体、VWF水平升高更明显,而AT-Ⅲ水平降低更显著。应用ROC曲线检验hs-CRP、PCT、IL-6、CD64早期诊断恶性血液病脓毒症的临床价值,结果发现,CD64的检验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 998,灵敏度为99. 2%、特异度为98. 9%。结论:hs-CRP、PCT、IL-6、CD64炎症指标可为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恶性血液病 炎症因子 凝血指标 内皮细胞损伤
原文传递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艾辉胜 余长林 +5 位作者 王丹红 乔建辉 郭梅 张石 孙万军 北京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7-258,共2页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SCT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及其与感染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付阳 江虹 +3 位作者 李立新 陈捷 牛倩 李若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81-1385,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血液病(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除外)菌血症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D二聚体(D-D)与感染相关炎性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 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血液病(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除外)菌血症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D二聚体(D-D)与感染相关炎性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确诊为恶性血液病伴发热的2062例住院患者,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326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非菌血症组(n=176),非菌血症低蛋白组(n=78)和菌血症组(n=72),分别记录PT、APTT、FIB、TT、ATⅢ、D-D、Plt、PCT、CRP、IL-6、SAA水平和分析数据。结果表明,菌血症组血浆凝血时间中位PT水平、中位APTT水平、中位D-D水平、中位Plt水平高于非菌血症组,炎性因子中位PCT水平、中位CRP水平、中位IL-6水平、中位SAA水平均高于非菌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血症组中位ATⅢ的水平低于非菌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浆TT、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菌血症组与非菌血症低蛋白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炎性因子PCT水平与APTT、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5),与AT-Ⅲ呈负相关(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与凝血反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菌血症组炎症反应水平明显高于非菌血症组,同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血症 血浆凝血时间 炎性因子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万级层流病房对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郑宇 李啸扬 李军民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万级层流病房对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0月—2014年6月某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万级层流病房收治的患者为试验组,普通病房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万级层流病房对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0月—2014年6月某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万级层流病房收治的患者为试验组,普通病房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诱导化疗,接受相同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及病房空气洁净度。结果共收治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79例,试验组39例,对照组40例。层流病房房间、走廊空气洁净度(分别为3.57×106/m3、24.46×106/m3)与普通病房(分别为149.36×106/m3、15 854.38×106/m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80、108.70,均P<0.001)。医院感染发病率试验组为23.08%(9/39),对照组为45.00%(1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9,P=0.040)。医院感染部位试验组主要为胃肠道(5例),对照组主要为下呼吸道(8例)。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费用,试验组分别为(6.20±2.10)d、(9.35±2.12)d、(27 113.79±1 559.03)元;对照组分别为(10.20±2.90)d,(14.15±3.14)d、(58 566.29±2 217.54)元;两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抗菌药物使用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1、1 377.45,均P<0.05)。结论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层流病房,可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病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流 恶性血液病 医院感染 医疗费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